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6篇

发布时间:2022-10-28 10: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6篇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1

  黄河古渡大庆关

  黄河在数千年流淌迁徙中,漫漫的故道诉说曲折身世;茫茫沙土,埋藏着动人的故事。黄河古渡,见证历史沧桑,千年大庆关,诉说着发展变迁……

  清王兆鳌《朝邑县后志》载:“大庆关,在县东三十里,春秋时为蒲关,战国时为临晋关,唐为蒲津关,宋改今名,关旧在河西,至明万历二十六年河溃岸西徙,关又居河东,今河西亦称新大庆关,巡检司税课局今在焉。”从志书中朝邑县县境图清晰可见新旧大庆关的位置。

  古渡史话

  大庆关,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追溯其历史,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始作浮桥于河,这便是临晋关最早的浮桥。

  《史记·正义》载:“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在同州东渡河,即蒲津桥也。”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春正月,东魏寇龙门,屯兵蒲坂,造三道浮桥渡河。”

  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桥自后魏讫唐初,皆横亘百丈,连舰千艘。”

  《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墙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今则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唐玄宗《早渡蒲关诗》有“地险关逾壮”,描述了当时大庆关的盛况。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修建蒲津舟桥,与河阳桥、太阳桥并称“黄河三桥”。唐代以京都长安为中心,辐射值京畿四周的“近关”,四方驿站,以关布向。“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

  宋太宗兴国六年(981年),黄河泛滥,洪水冲过堤坝溢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蒲津关为大庆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秋,黄河大涨,冲毁蒲津桥。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到了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庆关以北的一段黄河改道偏西南流,直通朝邑县城,大庆关遂被隔在河东,1934年又回到河西。大庆关本属官渡,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关渡渐废,改为农渡。”

  初设关城

  《平民县志》载“大庆渡口,孟明焚舟以报晋,李闯渡河以亡明,盖秦晋交通之咽喉,关陕兵事之隧道也”,足见它是何等的重要。春秋时,大庆关所在地虽为秦晋交通之咽喉,但在黄河西岸并未设城关。公元前631年,秦穆公派孟明视从此渡河伐晋。孟明视从此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史称济河焚舟。战国初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修筑临晋关于此。长久以来两岸并无桥梁,靠渡舟往来。昭襄王十五年,修建了临晋关最早的浮桥。

  西汉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东出大庆关,攻克河内,俘虏了殷王邛。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据守潼关,曹操攻打潼关,久攻不克。于是,曹操从北绕道西渡大庆关据河西为营,进击马超,迫其溃退潼关。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萧宝寅占据关中,长孙稚等奉命讨伐,谋士杨侃说:曹操不走潼关,而渡河攻取大庆关。是因潼关是险要之地,守御已经完备,无法所施其智勇,不如从北边绕道进攻,渡河而西,攻破大庆关,深入关中腹心之地,必置叛军于死地。他建议采用此策平叛。此后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也取此计,建造三道浮桥渡河攻击西魏。

  隋末,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攻取长安,也主要是由于大庆关守将的不战而降。

  盛唐架桥

  东魏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大庆关建造过浮桥,大庆关是沟通古时河北之交通要道。山西、河北乃至辽东一带物资均自此通过。《隋书》中说:“隋文帝开皇年间,诸州调运物资,河之南从潼关调运,河之北从大庆关调运,输运长安”。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王朝又特别注重其山西发家之地,而旧的桥梁远不能满足需求。兵部尚书张说云:黄河上有三桥,蒲津桥是其中之一。而蒲津关是关中东北要冲之地,黄河东岸通行必经此道。旧的蒲津桥横亘百丈,桥下连接舰船千艘,船只用竹索链接。

  但是竹索浮桥,不耐久,不坚固,每当春天冰雪消融,洪水塞川而下,就冲断桥索,破坏浮桥,阻断交通。这种现象每年都有。一旦出现中断,必定影响京师通行之路。对大庆关于沟通河北有着战略意义。

  于是唐玄宗特颁诏书,任命兵部尚书张说总揽修建“秦晋通衢”蒲津桥。既而,天下能工巧匠皆汇聚于此。工程于开元九年(721年)开工,开元十二年告竣。唐时,黄河经此分两股,主流靠东,两流居中处有“中潬城”一座,而蒲津桥就架设于主流之上,跨度大约360米。清王兆鳌《朝邑县后志》中:“铁牛在县东蒲津,唐开元十二年铸”,说的就是这件事。

  新修的蒲津桥,以耕牛为模本熔铁为地锚,黄河东西两岸各置四尊铁牛,牛座下再铸六根铁柱作为铁桩,牛旁各立一铁人,牛尾施铁索,以系浮桥。中间两座铁山,一根穿孔铁墩,当铁索束于铁轴,经铁山而绕于铁墩,横杠串入铁墩之孔,推杠而铁墩转动,就会抻拽横陈河上铁索或松或紧,以使浮桥平稳畅通。

  八尊牛与铁人加上铁山、铁柱、铁链等分散的铁构件,其用铁总重量当一百三十万斤以上!用掉了当时全国产铁量的五分之四。人们称其为蒲津桥“横亘百丈,连舰千艘”,“链如游龙,势若长虹”,成为维系京畿及北方边关重镇的天堑通途。

  铁牛和铁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宋人释普宁就称颂陕西铁牛,写诗言道:“骨格纯刚蹄角全,轩然鼻孔自辽天。不贪陕府栏边草,啃遍耕翻祖父田。”今日陕西大荔县范家镇,民国时期叫乌牛乡,乡属中有南乌牛村、北乌牛村,这些地名的来历,都是对铁牛的永恒纪念。

  蒲津桥修建后,大庆关变得繁华起来。它虽然不大,但由于是秦晋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所以城里也很繁荣。街道两旁,商号林立,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旅舍客栈,所俱齐备。虽然没有通都大邑那种纸醉金迷般弦歌曼舞的奢华,却不乏繁盛商城人物辐辏、熙熙攘攘的景象。《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

  怀丙捞牛

  北宋治平三年(1066),黄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冲击浮桥并,桥体冲断,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大庆关四只铁牛被冲到下游的泥沙中。真定和尚怀丙应募打捞铁牛,他在两艘大船上装满泥沙,然后将船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让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结实的绳子,潜入水底,将绳子绑到铁牛上,绳子另一端栓在船上,怀丙和尚指挥众人把船上的泥沙铲入河中,河底的铁牛依靠大船和自身的浮力,逐渐离开河底悬在水中。人们奋力划船回到浮桥处,将铁牛拖回原处,使两岸的浮桥重新连接起来。

  怀丙打捞出三尊铁牛,周围人说打捞铁牛太简单了。怀丙生气地离开。人们按照怀丙的方法打捞剩下的一尊铁牛,但无论如何都打捞不上来,任由它沉入河底。但依靠剩下三尊铁牛,人们还是恢复了蒲津桥。

  蒲桥被焚

  蒲津桥,唐朝人视为永不沉没的大河桥。其后经历了500年的风雨沧桑,最终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金代末年,蒙元与金朝在黄河岸边,发生历时八年战役,史称“蒙金拉锯战”。也就是在此期间,河东蒲州城及河西大庆关遭受重创,鹳雀楼遭焚,蒲津桥被烧。

  元明之际,人们毫无节制地垦荒,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那条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由于上游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于是再一次桀骜不驯起来。尤其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沿河一带历经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水患侵扰,河床很不稳固。

  明初,大将军徐达曾重造河桥攻打大庆关,再取陕西,但不久浮桥即被冲毁。明代先后四次重修蒲津桥,但每次重修不久,就被冲毁。想再次在蒲津关造桥就成为了梦想。秦晋间只有靠舟楫互通往来。

  至于蒲津桥剩下的铁牛,朝邑历代县志均没有铁牛图,但文字记载铁牛地锚已在明代中期就沙淤,渐次俱埋泥沙中,不见踪迹。而河东岸的蒲州,据清代乾隆版《蒲州府志》,绘有一幅“城西铁牛图”。按图所示,此时黄河像是西移已久的模样,而泥沙已淤至铁牛策牧者膝盖部位。西边不远处书有“大庆关”字迹的牌楼巍然屹立,其后不知何时东岸铁牛也都沉入泥沙之中。

  1989年秋山西永济县蒲津桥东岸四尊铁牛清理出土,东岸遗物历1250余年,原貌依旧,与志书记载无异。因为老大庆关已位于山西境内,山西打算发掘西岸大庆关四尊铁牛。但是,由于千年铁牛沉埋泥沙日久,重见天日后即会出现风化现象。鉴于铁质文物保护仍是世界难题,国家文物局立即批示停止对大庆关四尊铁牛的勘探发掘,并做好已出土铁牛及附属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名关湮灭

  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晋陕峡谷,由禹门口奔出,河床成了一片宽阔的河滩。由于枯汛交替,水流缓急不定,加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变化,使得河流主干周期性东西移摆。这一自然现象,当地流传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大涨后,竟然西移到紧靠朝邑县城东,原来在河西岸的朝邑大庆关被隔绝在河东岸。大庆关关城就失去本身意义,于是重新在西岸修筑城关,另立新大庆关,恢复了河运往来。

  新大庆关属官渡,也是当时重要渡口,闯王李自成曾于此渡河以亡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大庆关渡渐废,改为农渡。此后大庆关被称旧大庆关,因地缘关系,仍属陕西省管辖。

  “隆庆改道”之后黄河西岸又逐渐形成一处集镇,称“新大庆关”。至清康熙时,新、旧大庆关已并称朝邑县东二镇。而原本设在旧大庆关的巡检司和税课局亦被移于新大庆关,后者同时又是朝邑县以东一处重要的黄河渡口,为当时东西往来于秦晋之间的通关要津所在。

  晋陕两省虽长期以来以黄河为天然界河,但是黄河不停摆动,引发滩地之争,边界纠纷不断。陕西的飞地“旧大庆关”就成首当其冲之地,边界的实质是土地利益之争。两边的争纠,一般通过民间协商或诉讼方式加以解决,但也时常发生群体性械斗,乃至造成命案。

  康熙年间,大庆关、蒲州鸳鸯诸村(鸳鸯村,今属永济市栲栳镇)“屡以河滩争,动千百人,势若公战”,历时十余年。不得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初,清廷令同州知州移驻大庆关(原蒲津关),拨潼关千总一员驻王家庄,调解争地纠纷,防御斗殴发生。于是陕西州府“飞”到山西境内,然而这一“飞”,就飞了20多年。

  民国十七年末、十八年初之际,冯玉祥督陕,陕西省政府呈文南京国民政府,因黄河滩地众多,请求在朝邑县以东黄河滩地一带设立平民县,并以黄河东岸的旧大庆关为县城。很快,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批准设立平民县的建议。此间过程似乎并未有太多的曲折,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随后,山西省政府多次急电告中央政府,请求暂缓设立平民县,说陕西在山西设县派军,严重“有碍晋政”。然而,山西的强烈反对,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陕西的进度。河西新淤之地全部归属于陕西,成为平民县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县设立后荒地开垦成熟,民众众多。当时的平民人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经历了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平民县建设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国初年以后,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进步,大庆关更失去应有地位,逐渐没了人气。《平民县志》描述新大庆关的荒寂,“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1933年,老大庆关因洪水陷入黄河河中,被彻底废弃。建国后,重新改建新大庆关渡口,先属平民县政府管辖。1950年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后,改为民用渡口。后来随着黄河西移溃岸,渡口淹漫于河中,桥渡功能遂废。1958年为了三门峡水库修建,新大庆关附属所有建筑物也一并拆除,大庆关终成历史绝唱。

  今天大荔县赵渡镇有大庆关村、大庆关风景区,恢复了大庆关古渡原貌,打造四座铁牛雕塑,成为沿黄公路上富于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线。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2

  一、年度工作目标一、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100%。以健康档案为载体,为全体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所有村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等重点,重点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率大于95%,其它一般人群大于90%。

  三、年内65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规范建档率达100%。所有建档人群电子档案录入率100%;健康档案真实率达100%;电子化健康档案合格率达99%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50%;健康档案及时更新维护达到80%以上。

  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纸质与电子化健康档案内容: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其它卫生服务记录,今年重点做好个人的电话与疾病史的录入。

  二、完善未建档人群补建档:通过日常门诊、疾病筛查、健康体检服务,医务人员网格化入户服务等多途径,采集到没有建立档案的人员的信息,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由中心或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为他们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要填写相应记录,录入电子档案系统,提高建档率。

  三、完善档案使用:中心或村卫生室要在居民诊疗、医护人员网格化入户服务时,调取、查阅健康档案,由接诊医生或入户服务的人员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及时更新、补充健康档案相应内容。其它工作人员在居民外出就诊、转诊、会诊等服务记录,通过不定期进行信息沟通,及时将资料录入系统,保持资料的连续性。所有服务记录由责任医务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汇总、及时归档。

  四、完善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按照省市卫生主管部门有关居民健康卡发放的要求,积极做好发放前期工作,核实好健康档案中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好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准备,条件成熟立即开展发放。

  五、完善健康档案归档:纸质健康档案以家庭为单位,统一放在一起,以自然村为单元,统一存放于村卫生室。对死亡或外出人员的健康档案,及时进行归档处置,每月报中心汇报上报。

  六、完善健康问题干预和效果评价:中心或村卫生室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组织实施辖区健康问题干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咨询、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健康管理服务,并及时实施干预效果评价。

  七、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结合: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发病报销情况信息,进行居民健康问题分析和干预等健康管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整理分析的居民主要疾病发生状况,指导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和比例等政策的制定,逐步提高疾病干预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

  八、完善健康档案理,人员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接受本项目的培训,且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责任心。管理人员为居民终身保存健康档案,要遵守档案安全制度,不得造成健康档案的损毁、丢失,不得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的隐私信息。除法律规定必须出示或出于保护居民健康目的,居民健康档案不得转让、出卖给其他人员或机构,不能用于商业的。村卫生室因故发生变更时,应当将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完整移交给中心或承接卫生室延续其职能的机构管理,拒不执行并造成档案流失、损毁的,依法追究责任。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3

  黄河天晓照舟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小北干流段是指禹门口至潼关的黄河干流段,其段为陕西省与山西省界河。黄河出禹门口,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此段地形十分复杂,古时沿河在千沟万壑上开山修路十分困难,而利用黄河开辟的水上运输路线,运输成本低廉、装载量大、节省人力,所以黄河成为陕晋长途运输的主要的交通方式。古代漕船能够通过黄河沿着渭水或者漕渠逆流而上到达长安。黄河的支流汾水也能通过黄河向长安运送所需物资。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城,曾是秦、西汉和隋、唐统一王朝的都城,它们都通过黄河发展起相当规模的航运事业。虽然进入现代以来,黄河航运急剧衰退,航运量微乎其微。但黄河航运兴衰历史,对国家提出重振黄河航运的构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河航运起始很早。我们的先祖在史前时代就掌握了渡河技术,原始渡具极其简单,任何具有较大浮力的自然物都可用作渡河工具,人们腰系成熟凉干后的葫芦,就能泅水过河。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大量发现仿葫芦陶瓶,说明古代人利用葫芦舟渡河的事情是相当有效且久远的。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独木舟和筏是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水上运输工具。《易经·系辞》记载黄帝曾造舟在黄河航行,上面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能制造出石斧,并已能人工取火。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刳木为舟”就是制造独木舟的方法。用一根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余表面均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没有泥巴的地方木材被火烧成一层炭,这时再用石斧来砍,这样火与石斧轮番使用,终于使独木成舟,浑然一体。筏是先民用竹、木或牛羊皮编扎而成。竹木筏,就是把几根木或竹捆扎在一起作水运工具。羊牛皮筏是把整张牛羊皮“缝革为囊”,充入空气,然后将若干个浑皮囊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独木舟载量有限,难过险滩,后来很少使用,而筏取材容易,制造简便,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急流过险滩,筏就成为黄河上被人们使用最久的水上交通工具,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

  最早关于黄河小北干流大规模航运的记载是春秋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47年冬季,晋国粮食连年不收,晋国向秦国“借粮”,秦国派槽船运载几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而下再溯黄河,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运粮的船从雍到绛,首尾相连,络绎不绝(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此事被命名“泛舟之役”。春秋黄河航运主要靠船,船最初由筏演变而来,至少在商代,黄河上已经利用船来进行水上运输了,“泛舟之役”中的槽船已有运载百斛(万升)物品的能力。

  战国时代的《禹贡》,记载了中国最早水道交通网,全书以相传夏禹都城安邑(属冀州,在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水路航运,渭水——黄河——汾水航线便是早期形成的黄河干、支流结为一体的航运路线。

  秦统一六国后,也在黄河小北干流展开了大规模运输。《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秦朝“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同时让天下的人急运粮草,从黄、腄、琅邪靠海边的郡县出发,运送到北河去,大概花费三十钟粮草能运到一石。北河即河套地区东、西流向的黄河,关东粮食车转船运,通过运河或济水进入黄河,逆黄河达禹门口下改作陆运,最后运抵北河一带。这种长距离的水陆联运,的确为前代所无,路途运输成本奇高。史学家常常以此当秦时暴政例子来讲述。

  黄河在西汉是重要的漕运通道。《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年),河东太守番系用黄河小北干流漕运粮食。以往漕运在经过三门峡砥柱时耗损很大,在河东郡的黄河东岸开渠引黄河水溉田,每年可收得谷物200万石以上。这些谷物,沿黄河及渭水航道,船运至长安,以减少从关东漕运谷物的数量,大大减轻关东百姓的负担。

  黄河在东汉时漕运运输方向发生重大变化。东汉以洛阳为都,关中不从事农业的人口大为减少。关中从粮食输入变为输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虞诩上疏,说到雍州(关中地区)之域“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东汉朔方郡辖境大致和秦代北河范围相同,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虞诩指出当时关中是为北边军事服务的军粮供应基地。这些军粮利用黄河航道漕运至壶口瀑布附近,然后陆运至朔方郡一带,供边卒食用。同样是通过黄河向北方转运粮食,东汉做法却得到史学家称赞,只能说这是学者对秦朝强加“暴政”符号而已,秦朝在河套地区驻兵和运粮,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维护中国统一和平局面,是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的,不能以此作为“暴秦”标签。

  东汉后,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中国外,中国进入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时代,黄河上运输也多为军事服务,持续时间短。隋朝统一中国,黄河上大规模漕运就开展开来,黄河漕运是沿汾水将汾、晋、绛等地的几百万担漕粮,由汾入黄,由黄入渭,运到京师长安。如隋开皇三年(583年)大兴漕运,在河东的蒲州(山西省永济市)设置运米人丁,漕运河东及太原转来的田赋租粮至京师长安。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继续兴办漕运,在河东黄河边把粮食装船后,顺流南下至渭水口,再溯渭水而上至于长安东渭桥仓。《唐会要·漕运》记述:“河渭之间,舟楫相继”。

  除粮食运输以外,唐代黄河木材漂运兴盛,黄河北干流,从北到南,常年有木材运输。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长安城营造用的材木,一般都是在黄河北干流沿侧的岚州(今山西省岚县,西邻黄河)和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邻黄河)一带采伐购运运往长安,它们都是利用黄河北干流漂流,到三河口再收拢转入渭水,溯流西上,达于长安。当时在胜州设120名“转运水手”,负责结成排筏,向下漂运木材。木材漂流可以散放,也可以结成排筏流放,对河道的要求很低,而能流放排筏的河道,不一定可以行船,如壶口至禹门口段,要跨越瀑布,且水流湍急,难以行船,排木却能顺利通行。岚、胜二州除了向长安供应木材外,每年还要向蒲津桥(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太阳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两座黄河上的舟桥,漂送一定数量的材木,用来修理、更换舟桥的脚船。

  唐朝黄河运输费用是很低的,在《唐六典》中记载着转运租物时的运费,路运每驮一百斤,路程一百里,脚钱一百文。黄河运输百斤百里,上水十六文,下水六文。黄河上水航运只相当于陆运的1/6,下水相当于陆运的1/16。因此只要能使用黄河运输的地方,官府尽量采用水运物资。

  唐末都城由长安迁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漕运又发生重大变化,来自山西汾河谷地粮食过黄河,再不转渭河西运。而运至三门峡,转陆运,再转黄河运至汴京。北宋仁宗时期,西夏不断攻扰陕西边境,陕西沿边常驻重兵防守,军粮供应多来自汾河谷地和关中,通过黄河小北干流水运陆转,送抵延州、府州等边地。黄河上漕运与边防守备密切相关,没有黄河上漕运,北宋就难以在陕北守备,就不能和西夏维持长时间和平的局面。

  金国占据北方后,延续着北宋时期从陕西、山西运送粮食到中原传统,《金史·河渠志》记载:定国节度使李复造舟船运陕西粮食,自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西岸)沿黄河顺流而下,直抵湖城(在河南灵宝县西)。除军粮运输外,金政权移都汴京(时称南京)后,宫殿、城市建筑用材,很大一部分来自黄河北干流沿侧。《金史·郑建充传》记载:“是时营建南京(汴京)宫室,大发河东(今山西)、陕西材木,浮河而下”。

  明代沿长城一带陕北驻军的粮食供应,多来自山西、河南,很大程度依靠黄河漕运,但规模有限。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槽运发展达到顶峰。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的繁荣局面。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亲巡西安府,路过晋、豫,看到汾、渭两河直与黄河相通,而河南府(洛阳)居各省之中,水路四达。第二年康熙下旨,让截留漕粮,积储备用。若山、陕需粮,即可修造船只,由黄河挽运。接到命令后,陕西巡抚鄂海,就专门考察了黄河,以及渭河、汾河运道。黄、渭、汾航道得到相应的治理。鄂海还针对当时陕晋商旅一般宁舍水路而走陆路这一问题,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陕西所造船只是方头平底,无舵无篷,而水手又不善于操舟,延误运送时间所致。因此,他建议在江南雇人造船,练好水手,造出有舵、有篷、适合当地水性的船只,并令本地无论商人、百姓均仿此制造,练习操作。黄河小北干流运输大为改善,大宗运输接踵而来。

  康熙四十二年之后,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陕西发生饥荒,曾挽运豫粮10万石,运至潼关三河口,分发至黄河、渭河、北洛河沿河各地仓敖,以赈济饥民。清代黄河上大宗运输除了粮食,还有食盐、煤炭、木材。陕西主要食用晋南的解盐外,还有陕北、宁夏、内蒙古的池盐等。它们每年通过黄河运输量非常大,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沿黄河内运的盐,每年500船,载1400万斤。煤炭运输也是大宗,乾隆时所修《同州府志》记载当时陕西水上煤炭运输情况说:“石炭,龙门内上峪口皆有,荒山绝壑,穿穴以出,负担驴骡,络绎于道。每岁十一月,舸艓连尾上下,浮于河,由韩而郃、而同、华,载以易粟,岁以为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傅应奎撰《韩城志》记载:龙门煤炭“每数十百艘连尾上下,自渭达于长安、盩厔、鄠以西,载以易粟”,煤运相当兴盛。清康熙四年(1665年),陕西巡抚贾汉复豁免了韩城县的沿河津渡炭船税,鼓励航运事业的发展。

  从晋贩卖至关中的生活、生产用品运输也基本依靠黄河。光绪《平遥县志·杂录》记载:“晋之炭、铁、枣、酒及诸土产之物,车推舟载,日贩于秦”。光绪《鄠(户)县乡土志》也说:“铁货,如铁钉,铁销之类,除自制外,由山西泽州、潞安等府,水运至河口(三河口),由河口陆运至户,每年共销六七万件。铁铧由山西河津樊村镇水运至咸阳,由咸阳至户,每年共销十万余叶。铁锅由山西水运来,每年约销五百口”。户县很多土特产品也通过渭、黄、汾水路运往山西省,如乌药(年销五六十万斤)、藕粉(年销20万包,每包14两),松柏枋板(年销七八百副)。光绪《华州乡土志》载:“其输入品则煤铁之舟,泛于河、渭,来自山西”。此类记载遍布关中各地县志记载。这些充分体现了黄河小北干流运输的重要性。

  民国成立后,黄河航运管理分散于陕、晋、豫三省,管理杂乱无序。直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成立,黄河航运管理才走向正轨。李仪祉先生是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委员长,李仪祉在黄委创办的《黄河水利月利》中,对黄河航运写了多篇文章,强调了航运便利性。李仪祉说,陕北之皮毛,神木之盐,延长之石油,晋省之棉花,韩城之煤,都是黄河沿岸的物产,但苦于运输成本高昂,难以远销,应以黄河航运为根本,使得它们得以外销。

  西安省城煤价奇昂,即转运不便之故。在李仪祉先生倡导下,陕西省组织从韩城禹门口以下,利用民船运煤,水程280里,三、四日达于三河口,再西溯渭河,至西安省城以北30里的草滩镇。溯渭河而上时,三船一运,装煤二三十万斤,极大缓解了西安城缺煤之苦。有人会问,为何蒲城、白水、铜川都有煤,西安为何不多用,而多用韩城煤?因此上三地,转运困难,运输成本奇高,韩城从黄河水运到西安每吨煤售价3。77元,而从蒲城运煤到渭河边,陆运每吨运费就高达4元多。后来为了方便运输,从白水到渭南渭河边修建一条轻便铁路,才使得运输成本大为降低。

  黄河航运占据着关中内河首位,据上世纪30年代陕西省渭、黄、洛三河航运总量统计,某年通过对棉花、水烟、药材、牛皮、牛毛、茶、盐、煤、炭、煤油、布、铁、柿饼、食粮、杂货、京货、面粉、麦、麻等19种物品调查,渭河运输为5260吨,黄河运输为34784吨,洛河运输为3910吨。黄河运输量是渭河的6倍。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小北干流船运发展很快,建国初期,在潼关至禹门口一段黄河经营航运还是很繁忙的。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74岁老人雷昌乾回忆说,他小时候黄河南北通行的船是很多的,每天都可以看到。主要运送韩城的煤和木材,还有秋、冬、春季节,将韩城、合阳的一部分农产品,经由潼关船运至渭南交有关部门收购,然后转运西安。下水船都是装的满满的,上水船基本都是空船,逆水而上由纤夫拖曳上行。雷昌乾回忆,十数名或数十名船夫拽着纤绳,四肢着地,纤绳压筋勒骨,蹒跚而行。落滩是指大货船遇到浅滩搁置不能行动。船卧滩后,无论天气冷暖,船夫与纤夫们均要下水把沙石挖开,开辟航路。就算寒冬雪后,纤夫也要下水赤足拖拉,十分辛苦。

  1962年关中内河航运管理处改为关中航运公司后,根据三门峡水库设想的发展蓝图,曾计划在潼关至韩城间开辟机船航运,并进行试航,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水路交通通往困难。试航未获成功,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黄河小北干流段航运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变成停滞。1985年,恢复了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境内的航运码头,并对禹门口—潼关间的黄河航道治理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同时,建立了潼关黄河造船厂,试制适应黄河小北干流特点的超浅机驳船和钢质机动船,但均未获得多少成功,黄河小北干流航运仍然处于基本停摆状况。

  时光荏苒,如今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的发展加上黄河自身原因,使得如今黄河航运成为了历史。但古老的黄河航运无疑在陕西乃至全国的航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将铭刻在历史和时光的巨轮上,昭著丰碑。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4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

  居民健康档案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和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现形式,国家及省已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全市基本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健康档案为载体,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年度目标

  20xx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达到60%(40%)和20%。20xx年分别达到70%(50%)和30%。优先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20xx年项目在全市所有县(区)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

  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统一规范服务对象、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建档方式、服务流程、档案保管和使用等。20xx年1月1日起,新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必须符合卫生部制

  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xx年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和省卫生厅颁布的相关规定。20xx年1月1日前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应在20xx年年末前逐步完善,使其达到上述要求和规定。

  (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培训

  1.培训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

  2.培训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和使用规范、要求、技术,建立健康档案必须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等。主要教学资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xx年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病历管理规范》,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3.培训计划:20xx年和20xx年分别完成50%培训任务。

  (三)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36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

  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记录、会诊记录等。

  (5)农村地区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可增加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和变更情况,及家庭成员主要健康问题,社会经济状况,农村家庭厨房、厕所使用,禽畜栏设置等信息。

  2.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1)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2)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要填写相应记录。

  (3)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农村地区可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存放保管。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

  3.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

  (1)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

  (2)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时,应事先查阅服务对象的健康档

  案并携带相应表单,在服务过程中记录、补充相应内容。

  (3)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

  (4)所有的服务记录由责任医务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汇总、及时归档。

  (5)农村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结合。

  4.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为居民建立及使用健康档案时,要符合《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居民健康档案参照《医疗病历管理办法》管理,重点要求如下:

  (1)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服务的机构必须明确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相关责任人,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接受过本项目组织的培训,并成绩合格。应制定本单位居民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健康档案管理要具有必需的档案库房,配备档案装具,按照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使用多途径的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遵照国家有关专项技术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健康档案应及时更新,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4)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守档案安全制度,不得造成健康档案的损毁、丢失,不得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的隐私信息。

  (5)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编码,采用20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和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

  (6)健康档案管理和服务人员在使用、管理、考核等工作中有权使用健康档案,其它机构或个人需要使用健康档案时,必须向健康档案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管理机构批准并经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后,方可使用。

  (7)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居民终身保存。医疗保健机构撤销、合并等,必须将所保存的健康档案交辖区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或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拒不执行并造成档案流失、损毁的,依法追究责任。

  (四)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

  利用省级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网络用户包括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开放。统一使用省级开发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全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医学研究、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三、项目组织与管理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5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计划怎么做,要求点有哪些,你会做吗?下面是由蒲公英阅读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篇6

  xxxx年,xxx区档案馆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市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以档案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己任,加强依法管档用档,加强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档案服务职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措施

  (一)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1、加强党组织建设

  区档案馆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党支部为载体,从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多方面入手,做实做细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支部凝聚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馆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支部书记以身作则,亲自抓党建,多次组织召开支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保证党建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学习认识、提高党性修养。在学习中,重点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谈认识谈体会,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宗旨观念和纪律意识。三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召开党员大会,每次安排,力求务实,切忌形式主义。做到了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交流、有记录、有小结”,保证了各项活动的质量。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修改完善各项制度,严格落实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明显好转。

  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区档案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研究部署,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相关文件精神,每半年报告一次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做细做实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位。

  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区档案馆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教育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任务,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多角度,多方式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制作党史学习教育横幅x条,展板x块、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xx次,开展专题研讨学习8次,支部书记讲党课x次,联学活动x次,宣讲会x次。

  (二)、档案业务稳步提升

  1、档案查阅利用服务效率得到提高

  档案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把服务民生作为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共接待查阅档案人员xxxx人次,其中查阅婚姻档案xxx件,文书档案xxx件,民事法案xxx件,司法矫正xx件,刑事案件xx件,土地确权xx件,接待律师xx人次,电话咨询及预约xxx次。

  2、全面做好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区档案馆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xxx区实际,安排专人负责脱贫攻坚档案的收集指导工作,确保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截至目前完成xx家单位脱贫攻坚档案移交工作,总计xxx盒,xxx件,已完成数字化xxx件。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移交工作,明确专人、严格标准,确保相关档案不遗漏、不散失,截至目前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归集移交xx盒,xxx件,已全部完成数字化。

  3、做好档案业务指导工作

  为确保档案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通过网上办公、微信群咨询等方式,指导我区xx家单位规范整理xxxx年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有效推进各部门档案规范管理,同时加大设备投入力度,购置x台高拍仪、x个xT移动硬盘加快档案扫描效率和数据备份。

  (三)、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档案意识

  全民档案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事业发展的兴衰,档案宣传是提高全民档案意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扩大档案工作影响,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区档案馆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公众档案意识。一是统一学习重点,以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在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组织我区xx家单位xx位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收看xxxx年‘x·x’国际档案日线上专题讲座,收听学习了刘哲昕教授的《从资本与政治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线上课程。二是开展多样档案活动日,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摆放咨询台、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解答等方式方法,向过往群众讲述档案有关知识,大力营造传播档案文化,宣传期间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x回族自治区档案条例》等宣传资料xxx余份,解答群众咨询xx余人次,使广大群众对档案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三是组织馆内工作人员通过中国档案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意识,为档案事业不断奋斗。

  (四)、开展档案业务培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档案管理工作,从源头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区档案馆多次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对加强档案工作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是于x月xx日上午,邀请x市恒信盛档案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xxx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档案收集、整理、装订等方面,并开展了现场实操。二是按照《xxxx年x回族自治区档案工作要点》部署要求,满足“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档案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智能化”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于x月xx日在xxx区图书馆数字报告厅举办xxx区档案业务信创应用系统培训班。三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按照国家档案局有关通知精神,于xxxx年xx月xx日-xx日,组织xxx区xx家单位在图书馆数字报告厅开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公益大讲堂线上培训。

  (五)、档案安全常抓不懈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区档案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准确把握档案安全工作基本要求,紧盯危及档案的重点环节,确保档案安全“零事故”。

  1、强化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完整

  区档案馆严格管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等环节,对案卷的数量、质量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安全。对档案馆库房老旧、线路老化等问题,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严格按照档案库房管理“八防”要求,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截至目前我馆共开展xx次安全隐患排查,多次落实防治鼠患工作,针对库房死角逐一进行检查,确保档案资料安全完整。

  2、增强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火灾自主自救能力

  开展消防培训活动,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对消防灭火器、灭火栓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实操,让全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切实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二、工作亮点

  (一)、档案信息化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按照新时代档案工作要求,将档案数字化工作与档案接收、整理、编目等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列入全年重点工作。从实际出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婚姻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截止目前我馆对xxxxx件婚姻档案完成了数字信息化,总计xxx盒,实现了电脑检索查阅,告别了以往查阅年代较长的婚姻档案翻阅纸质目录费时费力的现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方便群众,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做好馆际共享服务工作,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今年,区档案馆加入自治区档案馆际共享体系,在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部分开放档案数字资源共享网络,完善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工作机制,优化档案利用流程,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借助馆际共享平台实现便民查档xx次,实现“就地受理、远程查询、跨馆出证”目标,极大提高查档服务效率,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用户体验,全力推动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目标的实现。

  (三)、力争完成新馆建设,早日投入使用。

  综合档案馆目前已完成楼房加固改造工程,由于原楼主体建设于xxxx年建成,当时未进行消防验收,导致后续加固改造也无法进行消防验收,针对这一问题,我馆及时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并邀请主要领导到现场指导和协调,在区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xx月x日由政府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就原楼主体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及新馆消防验收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发专题会议纪要,要求各部门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妥善解决新馆建设问题。目前,验收进程已得到极大推进,进入报验环节。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档案队伍人员不稳,专业人才缺乏

  档案馆人员更迭频繁,业务岗位和窗口均为公益岗人员,造成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连续性较差,加之公益岗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业务指导上水平不一。随着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档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恳请配备一名长期专业人员,为区档案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发挥档案工作优势。

  (二)、培训考核跟进不到位

  档案培训开展过于注重培训学习过程,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工作,未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测验衡量,受训后缺乏跟踪管理,培训效果发挥不明显。

  (三)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各部门、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调动频繁,造成大部分档案人员业务不熟练,档案意识淡薄,在文件材料的收集环节出现问题,无法齐全、完整地收集需要保存的文件材料,且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好我区扶贫档案集中建档移交工作。

  按照《x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整理规范的通知》文件要求,扎实做好我区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对移交档案资料进行梳理、细化,与其他类档案分开存放,同步建立电子档案,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做好我区党史学习教育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照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党史学习教育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统筹做好我区党史学习教育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卷件明确、期限准确、编目清晰、装订标准,按时完成归集移交,高质量完成我区党史学习教育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

  (三)加大档案征集力度、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水平

  以查档群众的需求为工作重点,强化馆内档案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调整和扩大档案收集范围门类,积极开发涉及到群众利益的民生档案、特色档案,使之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到应建尽建,应收尽收,应存尽存。加强馆藏资源利用工作,诚心诚意为查档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力度,实现档案工作新跨越

  区档案馆将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继续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强资源建设,完善标准规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整体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努力构建全新的多元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全力推动我区档案工作实现新跨越。

推荐访问:题库 应知 答案 2020档案知识题库及答案 2020档案知识答题 2020年档案管理员考试题库 2020年档案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档案应知应会试题 2020档案知识竞赛答案 档案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021 2020年最新档案管理试题及答案 档案考试应用题 档案业务知识考试试题

本文标题: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6篇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1028/19453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2年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6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