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意蕴

发布时间:2023-05-26 08: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科学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 实践 活动 实践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34-02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哲学基本问题的钥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性的范畴。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对一切旧唯物论和旧哲学的清算表现在他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即他于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40多年后这篇文章由恩格斯收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中作为附录第一次发表。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来阐述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首次提出“实践”范畴,标志着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初步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提纲》是他们从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的过渡。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长点,因为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理性,在把握问题上是形而上学的,导致了抽象性,而费尔巴哈是不满足于抽象性的,倾向于感性的直观,直观的东西毕竟是在时空中存在的东西。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从一个方面看既是你的感性又是我的感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仍然是抽象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感性的东西毕竟是时空上存在的东西,它与现实相连。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完成了从抽象的对象到现实的对象上走了重要一步。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强调的是直观感性的现实,却不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实践。

所以,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进行批判时,文章一开始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还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马克思通篇都在强调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以前所有的哲学家,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更为科学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把抽象的思维诉诸感性的直观,他并不像费尔巴哈那样,用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自我意识的思想活动,而是首先分析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哲学的抽象提出实践概念。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离不开入的参与,实践是主客体、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是指人的活动,包括主体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反,费尔巴哈从感性的、物质性活动理解实践,却“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却不懂得真正的、感性的、革命的实践,对于人、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基础作用。所以,马克思在创作中又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合理内核,转化了黑格尔关于理性批判的实践观点,提出感性的、物质性的实践,无疑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在自然和社会历史中自觉地活动着,从而使人的实践活动存在两大维度:实践相对于自然界的维度,即人化自然和实践相对于历史的维度——人化社会。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对象化,没有实践也就没有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实践的主体就不会存在,那么脱离实践的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二、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创新

马克思对旧哲学中实践范畴的开拓和变革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他进一步把人的活动(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概括、升华为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理解有了一个崭新的路径。“实践”成为马克思哲学思维理解、把握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马克思的理论是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

实践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概念,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运作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中的“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即是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实践思维方式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和归宿点,是实践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社会实践的手段和方式而形成的固定化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现了由人本主义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只能在旧的思维方式中去理解和把握问题。“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根本否定。本体论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到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再到思辨思维方式以及人本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以自然本体存在为视角,认为哲学把握的世界就是自然世界,往往从世界万物即经验中的动变现象去探求超经验不变的本体存在,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等论断,说的就是自然事物的动变联系。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则把世界理解为不矛盾的,抽象统一的对象世界,如培根的经验归纳推理法和笛卡儿的理性演绎推理法都属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康德不满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创立了“先验逻辑”的思维方式,既涉及了思维的形式又涉及了思维的内容,但却造成了现象与本质、经验材料以自在之物、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对立。后来,黑格尔否定了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康德的先验逻辑思维方式,创立了思辨思维方式。黑格尔力图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哲学固有的探索世界本体观念的束缚,黑格尔最终没能找到真正的方法。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确立人本思维

方式。费尔巴哈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诉诸感性的直观,理解为人本身就是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身体、思维和存在的直接结合。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实践的本质,把感性对象物的感性不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在这种理解中就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以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应当把现实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社会等客观事物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和先前的唯物论只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不能从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至多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而不能在立足点上做到对社会化了的人类,即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科学阐释和能动的改造。所以,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能解决改变世界的问题。所以,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重要的是从实践理解问题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从实践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作为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足点,由之就创造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和实践历史观等一系列的哲学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正确把握“实践”意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思维方式的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精神实质。因而把握实践的基本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都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丰富的实践哲学观,就能够准确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文本。当前哲学界存在着几种关于马克思理论的解读文本,无论是恩格斯、苏联领导人,还是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虽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意蕴理解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在理解马克思理论时出现偏差,出现了对马克思理论的多种解读模式和文本。如果这些学者能够真正地把握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认识,就会自觉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会在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和解释中达成思想和理论上的统一。

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理解马克思哲学中实践的意蕴,才能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学说的写作思路和出发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创立了唯物史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劳动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使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暴露出来,给了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一棒。由此,建立剩余价值学说;以上两种学说的建立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意义。如果不从主体实践活动的视野出发,不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社会规律和人的本质,所以,把握实践的内涵不但是我们不断深入解读马克思的需要,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从现实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马克思实践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品格更加关注的是“改造”,而不是“解释”,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亲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队伍中去。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王香丽)

作者简介:武付华(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荐访问: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理论

本文标题: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意蕴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6/25715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意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