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简论重庆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5-26 17: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战国时期重庆大部处于巴人的统治之下,峡江地区属于楚国的统治范围。秦灭巴后将其纳入秦的统治,后秦灭汉兴,汉文化的进入使重庆地区逐渐被汉化。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体现了这一历史过程。重庆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巴蜀文化系统、楚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的墓葬。

一、巴蜀文化系统墓葬

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墓葬发现较多,墓葬类型以船棺葬和土坑墓为主。

1.船棺墓

重庆地区发现的船棺,目前仅见于广元昭化宝轮院和重庆巴县冬笋坝①两地,年代在秦灭巴蜀前后或晚至西汉初年。

船棺的形制为两端上翘,是将一段大楠木上面削去一小半,使略呈半圆形。船身中挖空作船舱,尸体及随葬物品装于舱内,后来发展为在船中另置小棺以敛尸体及随身物品,陶器及铜器则置于棺外仓中。人骨已朽,葬式不明。随葬品中有青铜器、铁器、漆器等,早晚有别。

2.土坑墓

土坑墓在整个战国秦汉时期广泛存于与这一地区,按照墓坑平面形状可分狭长形和长方形,且大体上呈现出墓坑逐渐加宽的趋势。按照葬具来看,又有木椁墓、木板墓、无葬具的土坑墓。

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年代从战国早期到西汉初期。以冬笋坝和宝轮院为代表,时代在均在战国时期。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发现地点较多,战国早期即出现,到战国中期墓坑逐渐加宽,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增多,成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以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②、重庆云阳李家坝巴人墓地③、重庆开县余家坝④等为代表,除此以外,还有重庆涪陵小田溪⑤、忠县崖脚墓地⑥、忠县中坝遗址⑦、重庆市黄花园⑧等地也有发现。

二、楚文化系统墓葬

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证明,重庆东部峡江地区战国时期出于楚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一地区发现不少楚文化系统的墓葬,并且随着楚国势力的向西扩张,楚文化系统的墓葬也逐渐西渐,同时对巴人的墓葬也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在云阳⑨、忠县、开县、奉节⑩、巫山等地发现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化墓葬,其中忠县崖脚墓地是迄今发现的最西端的楚文化墓葬。

三、中原文化系统墓葬

随着秦灭巴蜀及而后西汉王朝的建立后,汉文化的渗透使墓葬形制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系统之中,但始终保持着一些自身特点。因此这一地区的汉墓始终有两类,一类是中原文化系统的墓葬,一类为中原文化系统墓葬影响下出现的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墓葬。墓葬形制大体有土坑墓、石坑墓与岩坑墓。

西汉早期墓葬形制多样,有土坑墓、木板墓、岩坑墓等。随葬品以陶器和铜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铁器、漆器等。随葬品可分两类:一类基本沿袭巴文化的风格;另一类是中原文化系统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或墓地有巫山秀峰村西汉早期土坑墓等。某些墓葬中仍可见楚文化、秦文化因素。

西汉中晚期沿袭早期的墓葬形制,主要有土坑墓、木板墓、土坑木椁墓、岩坑墓、岩坑木椁墓。随葬品基本都呈现出汉文化特征,巴蜀文化因素已经消失殆尽。代表性墓葬或墓地有重庆临江支路汉墓、巫山麦沱墓地等。

总结

战国时期的船棺墓在重庆地区的出现,或许是受到蜀文化的影响,亦或是巴地的蜀人墓葬;而土坑墓在整个战国秦汉时期都占据着主要位置,从战国时期的狭长形、长方形到西汉出现的近方形以及带墓道的凸字形土坑墓等形式,其文化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土著文化系统的墓葬,又有楚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的墓葬。汉代墓葬吸取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因素,同时形制逐渐多样,出现了石坑墓、砖室墓、崖墓等。从战国到西汉末,重庆地区的墓葬形制的演变体现了重庆地区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系统之中的历史过程。

注解

①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出版。

②西北大学考古队、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中坝子遗址东周时期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④A: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重庆市开县余家坝墓地2002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4年第3期;B:山东大学考古系等:《重庆开县余家坝墓地2000年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

⑤四川省文物管理文员会等:《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战国墓》,《考古》1985年第1期。

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⑧胡人朝:《重庆市黄花园发现西汉墓葬》,《文物》1986年第12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故陵考古队等:《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⑩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奉节上关遗址发掘简报》,《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A:重庆市文化局等:《巫山蓝家寨遗址2000年度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B:重庆市文化局等:《重庆巫山麦沱古墓葬群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12]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等:《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B: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忠县甘井沟遗址崖脚(半边街)墓地》,《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年。

[1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10期。

[15]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16]重庆市文化局等:《重庆巫山麦沱古墓葬群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推荐访问:形制 墓葬 西汉 重庆 战国

本文标题:简论重庆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6/25742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简论重庆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