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哲学底蕴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5-28 12: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本文以“天人合一”和“人化自然”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哲学底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具有的鲜明人文价值取向;提出“人本”原则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意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理论,促进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生态文明;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0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本质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历史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生态观念的创新发展,更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又一理论成果。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本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理论, 强调自然界的发展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相互协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强调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天人合一”思想中“人本”原则的体现

纵观中国历史,“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以人合天—以天和人—天人一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以人合天”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早期的儒、道两家。儒家主要强调人与道德之天的合一,强调人们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实现社会秩序的协调安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孔子的“敬天法天”思想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思想。道家则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强调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其中具有代表观点有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庄子主张的“不以人助天”。

“以天合人”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和董仲舒。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强调“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两人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自然规律相结合。

“天人一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并进一步把天道的元、亨、利、贞与人道的仁、礼、义、智直接统一起来,表达“天”与“人”统一于“理”,并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积累过程,来唤醒心中的天理。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不同的理念侧重,但都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2.“人化自然”理论中“人本”原则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在人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并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具体又包括两个尺度——“自然的人化”(人的尺度)与“人的自然化”(物的尺度)。“自然的人化”是指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而“人的自然化”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取自然资源,合规律地改造自然,从而使自身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和自身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人化自然”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存在与发展都统一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现实的自然界是人们实践的结果,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人的实践活动来看待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不能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孤立地谈论自然界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人本”原则的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指要在发展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满足人民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协调”,是指发展的内容包括各方面,并且相互之间协同共进,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做到连续且持久,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强调 “以人为本”促发展,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用系统整体的发展理念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协同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当代价值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自然观。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对构建“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整体意识,有利于生态文明系统整体观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自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必须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辩证统一的和谐共生天人观。

(2)“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价值理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培育。工具理性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重在“天人合德”。主张个人必须经过后天的修养和陶冶,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共处。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旨在“以人合天”,要求人们能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都从精神层面上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培育。

2.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理论,促进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

在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实践的无序性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我们重新探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理论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给予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1)“人化自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并从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它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的人化”的生态思想,促进了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人化自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人只注重物质需要而忽视精神追求,仅仅依赖工具理性而生活,而排斥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加剧对自然的掠夺,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为了改变这种异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延伸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思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指导,把自我的需要融合为一个普遍的价值认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不断提高自身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基础上,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

(1)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促进 “和谐社会”发展构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一方面,要强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制定政策时,着眼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并且为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群众自身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强化群众的生态公德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树立“全面协调”的技术创新观,实现 “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始终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实践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善。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寻求低耗高效的最优化技术创新方案,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各个系统之间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格局的协调发展。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观,推动 “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道路两方面着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观。①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树立循环、高效的生产观和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②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生态理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都一以贯之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诉求。因此,我们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当始终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绿色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中国气功科学,1996,(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底蕴 人本 当代 哲学 生态

本文标题: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哲学底蕴与当代价值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8/2579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本”原则的哲学底蕴与当代价值》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