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生需求关照的职业院校发展初探

发布时间:2023-05-28 15: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职业院校要在回应和依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在发展路径、课程编排、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动性,实现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关怀,为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学生;发展;课程

作者简介:陆俊杰(1978-),男,河南尉氏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1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3-0033-03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动的灵敏反应,也逐渐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照下,职业学校也要在学生需求关照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成绩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人”的职业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职业教育一直秉承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关起门来办学,逐渐开始引进市场的观念,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尽管职业教育一再强调以人为本,但是若究其实质便可以发现,这里的“人”好像更加强调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点与就业导向理念的影响有关。然而,回归教育的本质和概念来看职业教育时,我们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需求,成了一种“没有人”的教育。我们不关心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只关注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的人,只关注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然,有不少学者提到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这些素质和要求是企业所需要的,是在一个岗位上立足并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而并不是这些要求是源自于学生的话语,是学生真正自主选择的。

这里需要辩证处理几个关系,或者说职业教育出现“没有人”的局面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国家和企业需要就等于学生个人需要。或许我们可以说,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专家设计现有发展路径和课程模式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现有课程,设计了现在的教育形式,是“为了他们好”。当然,我们对此是无法否认的。但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国家和企业的需要应该取代学生的需要吗?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同代际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只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企业需求来设计课程架构和展开形式,是不是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人标准随着时代在变化,而学生也在随着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发展和设计,是不是只关注了其中一点?

第二,这是职业教育教育特点所规定的。有人会辩称,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有自己的教育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要紧贴劳动力市场变化。学生必须,也只有按照这个变化来发展自己才能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定位。但是,反思过去,在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方面,我们已经造成了职业教育学生的断头教育的局面,并正在努力走出来,或许似乎我们还没有觉醒到,现在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还积累了另外一个深入骨髓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本身声音的被淹没。其实,再退一步讲,即使紧贴劳动力市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难道这与关注学生的实际的多样需求一定是矛盾的吗?如果不矛盾,为什么不能兼顾呢?

第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为课程发展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在对学者和职业院校教育者访谈中,经常可以听到一种声音,“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不但心智并不成熟,而且是同龄人中的素质较差者,他们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什么营养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且不坐而论道地讨论究竟何者为“差生”,也不去探讨“没有差的学生,只有不合适的教育”这个基本理论,就在这个所谓“共识”基点上延伸开来:我只想问一个问题,有几个教材编写者、几个教育实践者去尝试着问一下学生的意见呢。我们可以容易地在职业学校使用教材的封面和扉页发现一些该领域的专家的名字,也容易发现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的字样,却无法看到基于几届学生意见编写而成的字眼。或许有人会说我过于矫情。那就不说理论了,看看实践。当我们看到职业学校学生学不会教材的所谓太难的内容时,我们没有反省教材和教法,我们的结论是,学生太差了;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重修,或者降低“难度”——注意,这个难度的最初确定者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和专家!

(二)“没有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

这里的没有技术是指在职业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文化是非常微弱的。现在国家和有些学者已经开始深入研究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课题了,职业院校中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渗透到某些职业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情,也应该继续深入下去。

但是,从职业技术教育本身来讲,我们的技术氛围越来越淡化了,或者说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构建。国际上称职业教育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先是简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后来又简称为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视野也大多在学校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培训是由企业工作人员研究的。姑且不论这种简化的危害,但就其职业教育这个词汇来说,在理论工作者的内心,其实还是有技术存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职业院校的技术氛围问题也许并不跑题。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当然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挖掘与拓展,但从概念层次来说,技术文化的概念显然是在企业文化之上的。姑且不说技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诞生于企业产生之前,但就其目前现实来看,技术文化依然独立于企业文化,有其独立的发展路线和规律。研究企业文化当然可以代替一些技术文化的功能,因为企业在逐利的条件下,也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技术文化发展路径。但是,遵循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代替。将来要到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显然不仅要了解企业的文化,更需要了解一些技术文化的规律,否则我们怎么要求他们在技术岗位上创新呢。国家一再提及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种创新显然不仅包括科学理论创新,而且包括技术创新,如果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素质,几乎无法想象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多大程度上的创新技术。

(三)没有主动活力的教育

必须事先说明的一点是,说目前职业教育没有主动活力并不是说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因为,随着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大大改善,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职业院校越来越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实际能力,也注重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提供实践能力,因此,说职业院校教学中没有学生参与是不合适的。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主动活力。也就是说,在这些设计和发展中,仍然强调的是教师是主导,学校是主导,企业的生产实践是主导,学生也只有参与的权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设计的,其技能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也不是在学生参与下制定的。当然,另外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主观参与问题。但是,在相当程度上,这种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其实是与教育教学分离的。在很多职业学校,这种生涯指导大多只是通过开设专门的一门职业生涯指导课的形式来进行的,辅之于就业前的面试技巧和自荐书编撰等方面的细节指导。在这些活动中或许学生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也可能在某个行业和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相对确切的定位。但学生的这种觉醒和定位并不能在实质上影响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尚未听闻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情况去调研学生对职业院校课程开设和内容设置的要求和兴趣所在,更遑论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了。

二、职业院校发展做到学生需求关照的可能性

在设计发展路径和课程编排上做到学生需求关照,既有紧迫性,也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学生参与的可能性

这里要提及一个悖论,这就是“不教育而要求其会”。我们在说职业院校学生不可能对课程建设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时,或许都是基于一个基本事实,“目前来看”“新生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是,试想,如果职业院校想使其具备这个能力其实并不难。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在适当指导下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中职学生即使无法做到非常清晰,但是具备方向判断能力完全是可能的。我们不否定教师在学生生涯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也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完全可能的。这种主动参与不仅包括教法方面,甚至在专业内容的展开程序和深浅安排方面,他们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或许有学者会辩称,如果完全依照学生的要求去进行课程发展,是不是会导致学习内容的过浅甚至无效。这正是笔者要表明的一个观点: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必须保持教育教学要求和内容与学生要求的适当张力。这其实是涉及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强行设置课程内容和难度而导致大量学生兴趣索然,在课堂上昏然入睡,还是激发其能动性,设置其跳一跳方可到达的高度,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在考虑课程满足劳动力市场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必须时刻对教育的有效性作出适当的评估。而这种评估主体固然应该包括企业人员、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师,但是让学生处于旁观者是值得商榷的。

(二)院校改变的可能性

笔者提出学生关照的发展理念,其实并非要提倡一种革命式、颠覆性改革,而是在既有基础上的革新,是反映时代要求的变化。做到这一点,职业院校需要改变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选定和修订。这或许是按照传统观念无法想象的事情,因为按照常规的做法,教材的选定和修订是只有教育专家、企业人员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笔者提及学生参与教材选定和修订,分两个层面,如果是即成教材的选定,既要对已经上过此课学生进行意见调查,又要有三本以上样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提出倾向性意见。当然,不能根据一届学生或者个别学生的意见进行选择,但是关键是,目前这个环节是个空白,学生毫无发言权。教材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这也几乎是个研究的空白。如果是学校教师编写教材的修订,尤其是校本教材,学生则更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一个学校的构成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的意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第二,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目前,这个层面更是学生只能仰止的,因为这是教育专家和领导的领地。我并非完全否定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模式时的努力,也并非否定不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的成功性,但是,我想到的问题是,如果在设定时进行学生层面的调研,这个培养模式会不会更加完美?在这个问题上,毕业生的发言权应该是最大的,但是现在职业院校对毕业生资源的应用也主要在于让其到校进行现身教育或对其进行格式化就业状况的调研,而对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极少关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重大浪费。第三,教育教学评价。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估日益科学,职业院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日益精确,也已经普遍让学生参与到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但现实问题是,学生只参与对某一任课教师的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整体效果的感知与判断呢。比如,他们对学校组织顶岗实习的企业选择和岗位选择的确定是否满意,是否关照了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和岗位的预期?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学校对企业文化引入的层次和方式的感知究竟如何?学生对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究竟做何判断?等等。

三、操作原则与实践建议

做到学生需求关照,需要持以下几个原则,并在相应原则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定位补充,稳步推进

正如前面所述,笔者并非倡导颠覆式革命,而是对职业院校发展,尤其是课程编排和设置中对学生需求进行关照的呼吁。职业院校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也要把学生需求纳入视野中来。逐步发挥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发展和课程编排方面的作用,并进行不断总结。职业院校不仅要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更要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学生能动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对象,更是一种资源,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可以发言,也应该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力。职业院校应该将学生关照作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建立长效机制。

(二)定位全面,做好结合

在职业院校发展和课程编排方面,职业院校要重视技术文化的营造。要在开好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单独开设技术文化和技术哲学常识课的形式来补充,并在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营造中关注到技术文化,通过这些努力,使职业院校学生既初步理解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和技术创新方法,也了解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演进路径和基本规律,增强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观察和把握技术创新方向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实现专业发展和素质发展的有效结合。

(三)定位整体,关照个性

在关照学生需求的问题上,需要把握一个原则,这就是个体需要与集体需要相结合,个体观点与集体观点相整合。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提倡关注学生,但并非严格按照某个单个学生个体观点进行发展路径和课程设计,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进行学生调研时,要区分个性问题和集体问题的关系,区分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的关系。对于反映出的共性关切,职业院校应该予以重视和关照。对于在学校整体布局条件下的个性合理需求,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关照。比如学习困难学生可以以学习互助小组形式进行援助,而不必因此过于降低学习难度,等等。

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需求并不是一个全新论题,但是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的宏观背景下,把口号进一步变成现实,把既有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入,在宏观推进基础上拓展到微观,或许不无意义。

责任编辑 徐惠军

推荐访问:初探 关照 需求 职业院校 发展

本文标题:学生需求关照的职业院校发展初探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8/25806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学生需求关照的职业院校发展初探》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