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借鉴

发布时间:2023-05-28 19: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企业运作模式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基于笔者参加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校长赴德国培训班的培训经历,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分析了其优势,同时结合广东技工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如何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校企合作 借鉴

2013年4月13日至5月4日,应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邀请,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广东技工院校有关校领导赴德国巴伐利亚州培训学习,笔者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先后参加了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茨堡第一职教中心、福尔茨第三职业学校、美茵河邮报印刷中心、埃尔兰根职业学校、巴伐利亚州工商行会、慕尼黑手工业技师学院、巴伐利亚州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所、宝马汽车慕尼黑生产基地、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罗泽海姆市职业高中、罗泽海姆应用科技大学木工技师学院等机构的培训、交流和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培训进修内容涉及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教育培训的法律政策框架和实施模式范例、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学校发展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师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学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笔者亲临其境,收获颇丰,深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下面笔者主要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势以及如何科学借鉴“双元制”职教模式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角度,逐一阐述。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在德国,德联邦法律规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通过“双元制”模式培养,“一元”是企业,另外“一元”是学校。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指从2~3类中学毕业和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在受教育开始之初,就要签订从事生产实践的劳动合同,并按法律要求在联合会或行会登记备案,在师傅的指导下参加实践劳动。这些签了合同的学生在参加劳动的同时,还要在各州办的职业院校参加理论学习,接受严格的实践和理论并举的双轨制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3.5年,理论学习时间占三分之一,生产实践时间占三分之二。在生产实践劳动和理论学习达到联邦法要求的资格后,学生需要参加全德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成为正式的企业员工。经过3~3.5年的职业教育毕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学生要经过5年生产实践并经过国家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师傅资格,这样才能具备独立经营和带徒弟的资格。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有着其独到之处。与国内现行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第二,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同时实习学生还可以取得一定劳动报酬,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第三,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强调养成严格、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全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大批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的培养,为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1.要科学借鉴,切忌生搬硬套

双元制教育模式无疑是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实力的关键,也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法宝,更是解决就业的根本。中国与德国国情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但是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共同的。双元制模式不仅解决了教育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问题、教育与就业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技能培养结果的一致性,而这对作为制造大省的广东来讲尤为重要。当前广东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的关键时刻,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当前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稳工难的情况,特别是招高级技工难。而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却存在着招生难、培养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企业用人和学校培养人不对称、不匹配的情况。因此要加快教学改革,在充分考虑广东技工教育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教学制度,使技工教育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认可的技能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有一流的师资,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技校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同时要提高技校教师的任职条件,一方面从来源上下功夫,从进口把关;另一方面注意在职的培训,从学校层面上制定严格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如教师入职办法、进修办法、职称评定办法等,同时建立师资后备保障机制。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校企深度融合。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在充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校合作工作,学院与花都汽车城知名企业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广东三向有限公司和珠海格力空调等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大力探索“校企双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把东风日产汽车厂和广东三向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双制、工学结合”合作试点企业,把汽修、机电、电工等专业高级部8个班定为“校企双制、工学交替”试点培养班,采取招生即招工模式,招收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上学不收学费或减免学费,应缴学费由用工企业先行支付,在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应得的工资中逐月扣回。同时,企业设立奖学金,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采取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交替模式完成三年的学习,其中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学习和实习的时间交替安排。第三年级,学生通过企业的相关考核,可以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或者学生选择其他企业就业,实行双向选择。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共同研究开发学习课程内容,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并联合开展考核评价。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由学生角色向工人角色的转化;企业的生产环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直观地接受到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概念;学生在和企业师傅的交流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选派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生产流程,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用人需求,全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积极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双方合作成立课题科研项目组,将科研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借以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

4.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宜的一体化教学之路

正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专家所言,影响学生学习的两大敌人是压力和恐惧,而尊重、愉悦和归属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巨大。技工学校的教学要摆脱满堂灌、理论与实践脱节、努力和效果背离的局面,必须大力推进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借鉴德国的学习领域模式,探索适合学习的一体化教学之路。“双元制”的核心是“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工学结合、校企融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精髓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充分融和”。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在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材学材的开发、师资队伍的搭建、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把握“双元制”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双元制”本土化的改革。

总之,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通过本土化实践,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物质和智力资源共享,办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理念和企业理念的趋同,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了学校与企业顺利对接,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推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推动适合学校的“校企双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广东乃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业彪.德国职业教育对广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职业,2011(9).

[2]周全生.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及教改动态[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周红利,武飞.专业化视角下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201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

推荐访问:德国 职业教育 借鉴 探索 模式

本文标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借鉴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8/25818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借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