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3-05-29 11:36:02 | 来源:网友投稿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和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承办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于2007年4月7日至9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重庆等地的20余名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湖北大学副校长周积明教授和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教授与会并致欢迎辞。论坛由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主持,代表们围绕“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整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对接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迫近,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冲撞、互渗和融汇渐趋明朗。学者们针对这一议题从多视角、多层面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江汉大学韦志成教授率先对该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他认为,汉语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语言,必须用中国人学汉语的方式来学习汉语。西方教育理论只是舶来品,对其盲目引进而不抓住本民族汉语的本质,只会导致语文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失误。他以罗杰斯的“非指示性教学”为例,尖锐地批判了“非文本”、“非阅读”、“非目标”等西方教育理念的滥用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混沌局面,并强调这样做的后果将是“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为此,他给陷入困境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开了一剂药方:回归到“诵读、理解、积累、运用”的传统教学经验上来,回归到汉语本体的轨道上来;推动“法制”语言向“人制”语言转型;重构语感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湖南师范大学张良田教授对语文教学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审慎的质疑和深沉的叩问。他指出,语文教育能否占领基础教育的制高点,关键是看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充满个性的研究路向。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较少,它几乎没有受到外国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自我的发展环境。然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却过分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逐步偏离了自己应有的轨道。当今的语文教育喜欢用外来的理论往自己身上套,先是学苏联,后来又学欧美,现在连新课程标准也是北欧的模式,甚至在研究方法上也从自然科学和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缺乏自身土壤上生长的东西。因此,语文教育要想重新占领基础教育的制高点,就不得不突破外来因素的规约,恢复自己的本来面貌,从传统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养分,最终做到自成一体,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独异的思辨色彩和理论意识。杭州师范大学王光龙教授也对传统经验和西方理论进行了集中考量与深度探析,他认为,过多地引进西方理论只会造成“食而不化”。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看起来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却很模糊。只关注西方理论与中国汉语实际的结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加以认真地反思和总结,只有将传统经验梳理好了,发扬光大了,再运用到现代语文教学上,语文教育才会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此问题,另一些学者则彰显出开阔的学术视界和与时俱进的专业眼光。首都师范大学周玉荣副教授认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应该从与国际接轨和东西方对话中寻求自己的意义。语文教育应紧随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西方教育理论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她还以语文知识的陈旧老化为例,指出了语文学科应大力引进先进理念和向相关学科寻求支援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魏振水副社长也认为,我们选择不了环境,在“地球村”的环境下,语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相机而动,破茧而出。如今的语文教学放弃了许多过去推崇备至的教学法而大力引进西方舶来品,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没法选择。他还以自己的苏州太湖之行为个案指出,就像时代变了,我们无法抗拒那些高科技产品一样,语文教育也同样无法回避、拒绝新鲜、前沿的教育理念。华中师范大学陈菊先教授的阐述则更为透辟,她认为语文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史进程,语文教育走向现代化是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的运动规律。

关于该议题,还有一些学者则更为全面、理性、辩证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一致认为,在人类跨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之际,以和谐眼光审视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积极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对接,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境界。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就认为,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本来就是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交融在一起的,比如“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就与中国古代孔子“侍坐”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因而,语文教学既要回归传统,又要学习西方,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参与”中张扬主体意识,在“社会对话”中创造个性自由。另外,他还提出了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三种境界:①学会走——生涯发展;②学会跑——提升效率;③学会飞——诗化人的品质,飞扬人的个性。高等教育出版社郑惠坚编审也认为,语文教育必须“食洋要化”、“洋为中用”、“守正出新”,不要墨守成规,对于本土的好的经验要坚守,对于不好的要改进,对于有别于中国传统的西方现代理念和思想要大胆拿来为基础教育服务,并且可以通过吸收、整合、重组,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的体系和新的方案。

二、对语文教师教育发展的召唤与展望

教师改变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关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要议题。

海南师范大学林中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以成为制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瓶颈。现在许多青年教师总是希望一步到位,期盼照搬某些业已成名的优秀教师的模式来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水平,结果往往使自己陷入浮躁、困惑、茫然和迷失当中。科学技术是可以转让的,但教学水平是不可能转让的,因而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培育自身的生长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经由以下路径:①具备先进而成熟的教育理念,既要吸收西方的舶来品,又要深挖传统经验中的宝贵财富。②充实、完善自己,使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应兼顾理论与实际,不仅会玩“空手道”,而且会“打篮球”。③教师应具备个性鲜明的教育机智、教学智慧、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使课程资源能够在课堂现场再次建构出新的教育学意义。④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现在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困惑多、心情浮躁,就在于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⑤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高素质的教师应在西方先进理念和传统民族性的经验中找到平衡的支点,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左右摇摆,困惑不安。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教授对语文教师教育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有自己清晰的学术视野和内在的理论基石。洪镇涛等人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语文教师要成长,就应该有自己完善的内在的语文理论体系,即使刚开始不太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一步步加以完善,终将会自圆其说,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辽宁师范大学陈学法教授也同样认为,飘忽不定的教改思想冲击着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稳定的教革方向,对此,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内功和修养才能站稳脚根。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研究意识,形成自己的教改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理念,这样才不会被忽左忽右的教改思想和情绪所左右。另外,语文教师应多从传统的语文教育财富中汲取能量,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周玉荣副教授则指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反思型智慧、批判性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要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教育哲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践。

三、语文教育:理论涵养与现实品性的双重关照

理论内涵与实践对策的结合始终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取向,因而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绝不能局限于纯粹的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内,而必须依托广阔的时代背景,植根于丰富的语文课程改革现实之中。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史绍典就认为,语文教育除了要让高校理论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滋养之外,还必须与教育行为切实地结合起来,还必须从鲜活、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吸收养分。王松泉教授认为,现在的语文课之所以没有语文味,就是因为理论与实践没有找到结合点。谈到“对话”就是“满堂问”、“非目标”,谈到“合作”就是“自由活动”,谈到“工具性”就是“形式训练”,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行为相脱离而造成的误区。周玉荣副教授也认为,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本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现今的语文教育却必须采用绿色理论模式,即理论向实践回归,理论研究工作者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回归。她还以北京某中学的一位优秀教师为个案,指出知识教育是可以和考试实践相融合的。王光龙教授指出,教学理论往往是经验式的、思辨式的,因此理论工作者应积极深入教学实践的第一线,特别是应当注重对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挖掘与研究,这样才会使教学理论具有有效性。魏振水副社长也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积极鼓励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需要。郑惠坚编审则认为,语文教育经常是理论对理论,概念对概念,是“空对空”,是虚的,因而应注入实用、实践的因子给语文教育的生命以养料,这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做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聊城大学于源溟教授也指出,理论是逻辑的,是发现真理,是卖方;教学是有用的,是买方。如果理论研究失去教学实践这一买方,就会变得一钱不值。学者们最终取得了共识:语文教育研究应从“凌空蹈虚”走向“脚踏实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和合流。

四、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质询与反思

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争鸣是本次论坛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视点。韦志成教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质疑与批判,他认为新课程标准作为舶来品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应该有中国人的脊梁。他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掺进了太多的西方理念,缺乏本民族的特质,导致了改革的失误。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新课程标准在强调技能与训练、注重科学思维与实践运用方面是合理的,在高扬人文性方面也显现出自己的进步意义,但是,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选修课确实有不切实际之嫌,比如关于《人间词话》的选修课对于大学生尚且无甚吸引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更没有切实的开设价值了。现在人们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很多,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一提到“素质教育”就以为是“蹦蹦跳跳”,这是有违理性与智性的。因而,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得向现实性靠拢。重庆师范大学李丽教授则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思想解放,留给了一线教师更多的空间。于源溟教授也为新课程改革击鼓呐喊,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作文比以前写得棒。湖北省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秦训刚认为,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质询和反思是正常的,如果缺乏争议就不是改革而是惯性,并且强调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务必要做到“食洋要化”,真正实现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则避开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论争与审理,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课程改革切切实实地做些有益的事情,并且公布了自己的工作计划:①语文学科的建设:编一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包括理论研究、教材编纂、实践探索等主题,从而树立语文教育交流的平台;撰写语文教育的年度报告,总结和反思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②为语文教师做点工作:进行教材编撰、课例研究,进行教学设计分析,特别是要以专业眼光对语文教学名课进行研习。

五、困惑与追问:语文教育应如何定位

史绍典老师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中国的母语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定位?他指出:语文教育百年以来就一直左冲右突、摇摆不定,她既是绚丽多彩的又是众说纷纭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受到了强势语言、实用教育、信息网络等新型文化形态的冲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在中学里已然成了“小六”,排在了“数”“理”“化”“生”等课程之后。他认为要厘定语文教育的位置,首先应当明晰语文教育的目标,即: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课,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把读书当成人生的第一需要,这样才能树立语文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韦志成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中国的语文教育已走上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语文课程没有在学校乃至国人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认为,我们应当热爱汉语,尊重汉语,要像保卫黄河那样保卫汉语的地位。他还吁请为“语文”正名,指出就像英国有英语,法国有法语一样,中国应把“语文”更名为“汉语”,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保护母语的热情。

此外,论坛还对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未来几年内的工作计划作出了总体部署与周密安排,特别是就如何研发语文课程与教学资源、如何打造语文课程方面的精品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审议和探讨。最后,周庆元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并为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所有关心语文教育发展的人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期望:①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②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建设。③少一些炒作,多一些实干。这些极富现实意义的嘱托给本次论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理论研究 高峰论坛 综述 语文教育

本文标题: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9/25831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