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3-05-29 12:00:07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中小学的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优化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便成为当前之必须。本文在分析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师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16-03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因此,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目前教师知识结构现状

(一)新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与教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而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教师知识优化及教师教育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综合化,评价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突出了学习方式变革,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这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者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必须熟悉学习者的特点。要从学生的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并能促进他们发展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来呈现于课程的实施。第二,注重有关学生体验方面的知识更新。新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三,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转变评价观。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技能以及增加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功能。

中小学教师如果能够顺利地做到上面的四点,就必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合理知识结构具体可以简单归结为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pmcd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联系的相关知识(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6,6);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二)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陈旧、封闭、线性化和单一化,缺乏教学理念,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较少,指导学生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足;课程知识缺乏,课堂管理知识不足,评价知识单一;教师的整合知识能力低,新知识提升能力差,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教学道德伦理知识需要改进等等。具体表现为: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较好。而对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与儿童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规划等多方面有密切关系的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较差,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与学的理论、教学方法与策略、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研究指出:大多数小学教师对课堂冲突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新教师坦诚,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课堂管理感到心里没底。

二、目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知识状况来看,他们对反映教师职业独特性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状况,相对于学科知识而言,不太令人满意。审视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回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教育中。在我国,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师范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构建。然而反思目前的师范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教师合理知识结合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学校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这种课程设置进一步导致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缺乏与种种“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普遍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林正范,2000)。相反,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比例失调,大大削弱了教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和技能训练。

(二)课程内容单一空泛,脱离实际

无论学科专业课还是教育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空泛,脱离实际,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大。传统的教育课程的典型形式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代表的“老三门”课程,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学分和几条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课程教育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难以达成师范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的。师范教育的着眼点应是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未来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中小学输送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甚至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而目前师范教育中教材内容的空洞,与其所要承担的教师职业训练的重任很难相称,教师的职业特性未得到明显的体现。

(三)教育实习时间短,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教育实习的薄弱已成为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环节。从教育实习的具体状况来看,一是时间过短。这一点与国外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显得十分突出。例如,在美国,每个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前者是学生集中或分散到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助手或批改作业,或组织学生活动,规定为150小时,即三周,除此还要参加

为期15周的教育实习。英法等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实践,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中小学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以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最近我国台湾地的新制定的实习时间延长为1年。而我们的教育实习少于10周,短暂的实践并未使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深入的认识。二是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由于时间短,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内容和充当班主任等规定性活动,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部曲”,即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技能,使得教育实习仅仅成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它对课程功能的发挥具有一种质的规定性作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依据于具体的课程目标,就师范专业而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新的期待为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依据。具体而言,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结构由分科走向综合,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艺术(或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综合化发展趋势必然要求高师小教专业课程设置发生相应的变化。

目前,高师师范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由两大类组成: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吸收新成果、新理论,师范专业还应该开设中外文化比较、现代科技概论、历史与社会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的体魄及其使用计算机和外语交际的能力;另外为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及技能应开设综合教育的课程,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教育心理类、艺术体育类等。

2.加强整合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类、专业选修类课程。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综合性的特点,师范专业应该在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以及教育服务方向三个不同方面的设置上都对学科内容进行合理剪辑和科学重组,如文科方向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基础写作、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与学等课程;理科方向:开设小学科学课的教与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与学等课程;教育服务方向:开设家庭教育学、心理健康与咨询、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育社会学、学校管理学等课程。

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必须予以保证,所以应该在拓宽基础的前提下压缩专业课程,合理筛选专业内容,注重通过专业课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提高专业课的实际效果。任意性选修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应加强该类课程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开设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比较教育学、影视作品欣赏、体育舞蹈与游戏、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文献检索、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等。

3.加强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整合

教育理论类课程是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理论素养是中小学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更突出了教育理论素养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意义所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从而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定。同时,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师的其他职业素质还具有原生性作用,鉴于教育理论类的核心地位,师范专业应该更注重教育理论课与中小学教育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开设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与小学生、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学实用理论与实践、课堂管理等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强调教师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丰富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师范专业应该突出强调教育科研类课程的设置,并注意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法、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小学英语的教与学、小学科学的教与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与学等。

4.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内容。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离开了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长。因此,师范专业应该改变以往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实习)普遍时间短,且集中安排在临近毕业的一学期的不合理现状。首先,切实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其次,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合理的功能性联系,采用两者交替进行的循环培养模式,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师范专业应该每一学期都安排了教育见习。以便让师范生获得并丰富课堂经验,更深入地思考和体验,帮助他们真正领会各种教学技巧和策略,让他们初步掌握教育和教学能力。最后集中安排的教育实习,使他们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和问题与小学的实际情况作比较,通过实践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昌,鲁增贤,直面基础课程改革重构高等师范课程体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王嘉卫,从美日高等师范课程设置看我国师范课程体系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张喜萍,韩清林,扬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的教师知识结构优化途径探讨[J]教育研究2008,(8).

推荐访问:师范 新课改 课程体系 构建 策略

本文标题: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9/25832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