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从多元化视角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最优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12: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和主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新颖与否、业务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理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课程改革与新的教育发展机遇面前,能否有效地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培养指导教师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及世界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校本培训作为充分了解学校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发掘学校和教师的潜力与机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校本培训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病看校本培训的优势

学校的发展靠的是师生的发展,学生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高素质。教师的有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培训被置于了“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重要定位。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不仅仅是转变教育价值观、推动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满足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传统的以高等教育机构为本的教师培训是知识导向型培训模式。它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或强调学科知识,或强调专业知识,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中小学参观考察”的方式。这种模式忽视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同时,却使用了与这些观念相悖的培训方式。在教师培训理念和方法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加了这类培训后,都感到困惑,难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培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一定符合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不能有效地使学习和培训持续地进行,也不可能使全体教师都参与进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渐兴起。校本培训也称校本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非校本培训而言,校本培训在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更加切合教师数量多、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等实际情况。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一种集实践性、问题性、探究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培训方式,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模式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改革意味着一次新的解放,这种解放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新课程需要教师新的专业化发展”,无论是教师的生存状态,还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帮助,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在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且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斯滕豪斯、埃里奥特等人提出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参与”“合作”“改进”“系统”,强调行动引起的反思。以实践性反思指引反思性实践,而教师校本研究活动也正是教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到一个提高的过程。同时,斯皮克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特别制定出一套教师发展专项方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实施校本培训,80年代-90年代,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东南亚及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1989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了新任教师研修制度,并提出: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总之,目前校本培训在实践近20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学者们从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理论基础、培训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在校本培训内涵的研究上,万福认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主要着眼于教师的互教互学以及自我学习的培训形式。在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研究上,刘要悟、程天君分别从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视角对教师校本培训进行理论辩护。从哲学的视角上看,传统教师培训以学科为中心,偏重教育理论的灌输;从社会学视角上看,校本培训是基于教师职业社会化的要求和需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视角上看,校本培训是教师需要层次的提高,是重估、发掘学校和教学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并认为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成人学习”有其独特性。在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上,徐巧英的观点趋同于将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一是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形成内容的块状化、条理化;二是在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形成层次化、系统化;三是从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实现内容特色化、风格化。在校本培训的方式途径的研究上,李大健认为校本培训方式要多元化,可以综合使用或选择使用,以提高培训质量。

教师校本培训方式最优化选择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学校认识到了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性,一大批学校相继通过试点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前的校本上岗培训。然而,综观当前部分学校校本培训的现状,不难发现校本培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譬如说观摩教学活动依样画葫芦的学习模仿他人已经贴了标签的经验,缺乏反思和研究性的经验学习。同事之间的切磋互助利于教学实践技能的养成,却难以提升教育理论,同一层次教师间的相互支援往往会囿于同水平的反复,难以提高认识的理论水平,这些都是校本培训的“致命伤”。因此,教师校本培训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拟定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时,学校应根据各自特色,多元化地选择最优化的有效模式。

1.转变教师培训观念,明确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明确校本培训的意蕴和特点。

2.根据学校各自特色,探寻多元化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实验所提炼出的“三型十环”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效果显著。这三种模式分别为:第一种:学习——训练——考评1分层。此种模式适用于欠发展型学校。这些学校的校本培训主要以补课为主,通过讲授或者录像,分散自学,最终与第二种模式衔接。第二种: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此种模式适合大部分教师接受过集中专业培训的普通学校。按照课程的不同和教师层次的不同分类培训,逐步平衡,自我完善,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第三种:定向——专修——独创1发展。此种模式适用于全面完成院校集中培训的优先发展型学校,包括重点院校、示范院校或实验院校等。这类的校本培训是在学校整体目标指导下,由个人定出自己应达到的目标,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调控,校内外多方指导,共同寻求发展新目标。“三型十环”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并为全国许多学校所借鉴。

校本培训网络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自觉学习活动。信息网络平台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也对教育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之一就是教师校本培训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获取、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校本培训应用网络系统,部分培训内容实行网络教学,可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在校园网上建立新课改校本培训资源库,将学校订购的教学素材、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便于教师查阅使用。在校园网服务器上建立教学素材库、课件库,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素材,方便教师制作课件。同时,与各大教育网站建立链接,搜集各种有用资源充实本校资源库。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开阔视野,欣赏高水平的讲课,领略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这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计划和进程,开展交互式、参与式学习活动,解决教学、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这是校本培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县教育体育局四川绵阳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探寻 视角 多元化 最优化 校本培训

本文标题:从多元化视角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最优化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9/25835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多元化视角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最优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