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9 13:00:06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内容,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富有成效。从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富、医德教育教师队伍和医学生医德素质几个方面展开,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较为全面地评述和分析。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德教育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235-02

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其内容和形式比一般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大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研究医德教育理论,可以丰富和拓展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同时,对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指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的医德要求,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医德理念,进而用以指导医学生的医事行为的活动。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同步的,近年来,医德教育富有成效,表现在医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的不断丰富、医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学生医德素质的提高。

1 医德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1.1 医德教育内容更加宽泛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突破了单纯的医德规范。理论界已逐渐认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归到某一课程。应该说,医德教育基于自身所关注的应用基础,吸收了多学科的理论内涵,但又有所不同。在各种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研究中,正逐渐形成涉及医学伦理学、健康或保健伦理、职业素质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内容体系。

对医德教育内容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医德规范阶段。这一阶段对医德教育内容的认识集中在对医德行为规范的关注。我国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是以历史以来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为基础,主要表现为祖国传统中医学经典著作中对从医者的行为方式、应遵循的原则等的论述。在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继承了传统的优秀医德行为准则,汲取并传承了祖国医学医德教育的精髓。第二阶段是医德与医学伦理学学科内容相竞合阶段。在这一时期有的学术观点认为,医德教育的内容是包含在医学伦理学学科内容中的,并没有相对独立于医学伦理学之外的专门的医德学,医德学即医学伦理学。第三阶段是医德教育内容多元化阶段。医德教育的内容逐渐发展为以多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多维内容系统。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在80年代初开设的医德教育只有《医德学概论》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医德基本原则、规范和具体要求。而在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该校医德教育已经转变为《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医德的基本范畴等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受访医学院校近年来的医德教育普遍以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为主,并在入学教育和就业前教育等课程中加入职业观等医德教育内容,但未对专业课教师作专门的医德教育要求和培训。在2007年对某医学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认为医德知识主要来源于医学伦理课的比重为31%,专业课为16%,课外阅读医德书籍为12%,其他途径为41%。

可以看出,在学界对于医德教育内容多元化的讨论日益增多,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还是延续了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为主的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要付诸教育实践还需要一段过程。

1.2 医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在设立专门的医德学课程的同时,还应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类课程和各种环节中同步融入和渗透医德教育,通过全方位的医德教育设计,有层次地规划设置医德教育课程,从而适应医学生的医德品质形成机制,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有的学校已经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在医学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医德教育。

以某医学院校解剖课程为例,由于解剖课程需要接触大量人体标本,并对其进行解剖实践操作,每一位解剖课老师在课程第一堂课,首先就会要求学生树立对人体标本的敬畏意识,尊称人体标本为“大体老师”,并告诉学生,90%的大体老师都是志愿者生前立愿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值得学生们尊敬,并应珍惜每一次操作的机会。通过这样一种称呼,是对医学生敬畏生命的一种意识培养。人体标本看似静寂,却是在对医学生进行无声的医德教育。又如,通过对四川3所三级医院的调查发现,医院在实习生教育中,均是利用常规早会进行医德宣传,并不定期举行行风建设讲座等,对医学实习生进行医德培养。带习教师也在言传身教的同时,主动宣传医德观念和先进医德事例。

由此可见,多方位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正在摸索实践中向不断完善。

2 医德教育途径灵活多样

传统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途径是教师在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中进行讲授,这种教育形式单调且教育效果不佳。随着医德教育理论的深入,在医德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指导下,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2.1 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途径

医学伦理教育是当今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国医学协会早在1970年就提出医学伦理情操的培养在医学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紧接着,美国加州的医学院就把医学伦理相关议题列为医学教育的课程。哈佛大学在1982年即开始对传统医学教育进行检讨,并在1985年开始“新路径”(New Pathway)的教育改革,强调医学人文与伦理[1]。

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或同类课程。在对300名在校医学本科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1%的人认为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学伦理学是医护人员必须研修的课题,83%的人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有助于学习者的医疗伦理决定,78%的人认为学习医学伦理能减少无谓的医疗纠纷。

围绕着医德课程体系构建这一理论,医德教育的途径还扩展到了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许多医学专业课教师结合身的医德体验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成为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的第二课堂。

2.2 以医德实践教育为辅

医德教育从课堂讲授扩展到实践环节。调查发现,93%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了解医疗环境,包括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和各种工作原则等,85%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接触病人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要,占86%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医生现身说法进行医德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病房、与病患座谈、参加义诊和导医活动等活动,大大拓展了医德教育的形式,让医学生在医德实践中强化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体验医德行为带来的正面情绪影响。

2.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展医德教育

医学院校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设立医德名人塑像和医德名言等,加强校园医德环境建设,成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多种医德教育的标志性景观。如在校门初设置《医学生誓言》宣传牌,操场旁竖立校训碑,林荫景观地区设置医德大家的名言警句长廊等。通过这些有意识的环境设计,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景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对医学生进行了医德教育。

3 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综合实力提升显著

近年来,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论是在量还是质上都有了很大改善。

医德教育师资队结构的完善,拓展了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并有效提升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实力。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目前已逐渐扩展为一个复合结构。包括了医德课程主要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专门教师、相关人文课程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医学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逐渐充实到医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

很多医学院校专门开设医学伦理课程,配备专任教师。以四川某医学院校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专门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专业课程教师由初期的1名增至现在的3名,并于2010年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节,通过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有效地补充了医德教育师资队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是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主要师资构成之一。

发展医学专业课程教师是对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充实。医学院校一贯是以医学教育为主,医学专业课程教师是医学院校师资的中坚力量,也是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师资充实的巨大资源。伴随医德教育理念的逐渐强化,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医德教育使命,很多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自身经历和实践,向医学生传递医德信息,收到良好的医德教育效果。专业课程教师作为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构成,其作用不可忽视。

师资结构的拓展使得师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知识背景更加丰富,这些都直接充实了医德教育师资的教学实力,提升了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医德教育师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也全面提升。

国家十分重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很多高校在配备医德教育师资的时候,一般都具备了本科以上学历。除了要求新进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还鼓励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进修学习、考研深造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积极晋升职称等。以四川省某高等医学院校为例,在校本科学生一万余人,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科课程专任教师达38人,其中6成以上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5岁以下年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除了医德专业课程教师素质的提升,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以及医学教育管理层教师的素质提升也促进了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全面提高。

4 医学生医德意识形成和医德行为表现

医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医德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形成,并表现为医学生在医德行为上的转变。

4.1 医学生医德意识初步形成

医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它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医德内涵,正确认识并从内心认同医德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医德,自发地践行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的精神,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通过对五年制医学本科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对比调查发现,认为学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的在低年级学生中占63%,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占81%,“热爱或非常热爱医学”的学生在低年级中占74%,在高年级学生中占83%。79%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医德教育有助于自身医德意识的形成。而在对医患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占81%的学生认为,应“以病人为中心”。可以看到,医学生作为在校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思想都比较单纯,很多人怀着对医学的憧憬和对医生神圣职业的敬畏之心,适时得当的医德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医德意识的确立。

4.2 医学生的医德行为增多

近年来,随着医德教育的不断深入,医学生中不断涌现出医德事迹和医德人物。实习阶段是医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主要环节。过去由于医德观念淡薄,医学实习生往往只关心患者所患疾病,片面重视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出现反复对病人实施手法操作、反复询问病史等现象,忽视患者的隐私保护,造成对患者的心理伤害等。近年来,随着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意思和职业道德观念进一步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行为有了明显变化。在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基地医院,涌现出患者对医学实习生的公开表扬信事例。

某医学院校在2008年的5·12地震期间,医学生心系灾区,纷纷要求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参与医护工作,在该校团委组织下,先后有三批共30多名医学生奔赴一线,参与了医疗救护工作,并有身处某重灾区实习基地医院的医学实习生,震后积极参与医护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全实习队受到实习基地医院的表彰。在2009年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某医学院校在蓉实习队所在医院收治了大量事件中烧伤的伤员,实习队学员参与了伤员了救治工作,由于工作主动,表现出色,受到实习基地医院表彰。

又如某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医者仁心”,发扬人道主义的大爱精神,积极参与红十字会捐赠骨髓活动,仅2009年有500余名在校学生与市红十字会签署骨髓捐赠协议并抽取血样,2010年,更有一名在校学生骨髓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已顺利为患者进行骨髓捐赠并移植成功。

此外,高等医学院校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等形式,每年自发组织对敬老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活动、义诊和医疗知识普及下乡等活动,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提升的表现。

不难看出,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已经逐步树立,不能否认医德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医德教育理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医德教育中还存在很多根深蒂固的局限。在医德教育实施环节、高校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内化以及医学院校自身的医德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医学生的成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修养,更需要全面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医学是人的科学,现代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的个人素质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以医德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素质,是培养医学生成才的现实途径。在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下,大量的现实经验需要提升、问题需要解决,理论需要升华和更新,实践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指导,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研究,使医德教育的理论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手段,对完善高等医学教育,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邝红妹,杨棉.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4~45.

推荐访问:医德 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 学生 教育

本文标题: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9/25835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