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
摘 要: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是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拓宽普通教育课程、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和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思路指引下,基于依据、明确目标、遵循原则,构建起了由必修、选修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有利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五年制 初等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院自2000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始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原则,在对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框架下,围绕培养目标,正确处理专科程度的教育和小学教师职业定向的关系。前两年:开设普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有计划地安排教育见习,旨在夯实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引领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将来从事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后三年:开设核心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技能课程,适时安排到小学跟班见习,加强教育实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熟悉小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将来高质量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构建的依据
1.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启蒙性、基础性和各科教学的综合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对师范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五年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开放兼容,科学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纵观战后世界各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统一,保证职前培养规格。多年从业的实践证明: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如不重视师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职业素质较弱,难以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现实工作的需要。如不重视学术性,学生则缺少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就业后发展后劲不足,“教书匠”有之,“教育家”难寻。
3.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
为调摸清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2001年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某县乡(镇)小学发放调查表和闭卷式问卷各400份,和教干、教师座谈30人次。调查显示,当时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是好的:学历普遍提高、所教学科知识比较扎实、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原理,但许多教师还存有专业情感不浓、专业思想不稳、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优、教育科研能力欠缺、自我完善和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存有的弊端。
三、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在参考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范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及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明确了此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政治信仰坚定,职业道德高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小学教师的立身之魂)。
2.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先进(小学教师的立足之本)。
3.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小学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等职业能力(小学教师的成功之能)。
4.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小学教师发展之翼)。
5.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身心健康、体格健壮(小学教师工作的基本保证)。
四、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异常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故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进步对小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注重高尚职业道德、热爱儿童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培养。
2.时代性原则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理念,置课程设计于当前社会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境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宽普通教育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把对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实践取向原则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观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创新实践方式,科学安排实践课程时序,坚持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五年贯通,突出抓好教育见习、实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
4.综合性原则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专科”学业程度的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设置课程,发挥整体功能,包括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同一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教师教育课程内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间的综合。
5.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快速变化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既向往独立又依赖他人,兴趣爱好广泛但又尚未定型。因此,前两年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后三年,学生已处在青年初期,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也日趋成熟与理性,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积极因素,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保证培养规格。
五、课程体系
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课程的主体,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职业技能、身心素质、文学与艺术修养素质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
(1)普通教育必修课程。除“语、数、外、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单门开设外,按照同类学科间课程综合的原则,以模块化的方式将“理、化、生”三门课程组合成“自然科学概论”;将“哲学“、“历史”、“地理”整合成“社会科学”;将“音乐”与“美术”整合成“艺术概论”;将“体育”与“生理卫生”整合成“体育与健康”。
(2)核心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在普通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参照国家规定的高校学科专业门类的有关规定,精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数学”,开设与专科层次相应的学科课程,让学生选一门作为核心学科专业课程主修。
(3)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主要讲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等,可参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有关“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标准执行。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课程领域,它对于加深、拓宽知识视野,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增加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普通教育选修课程。一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就世界范围内开设有关道德、法律、艺术、教育、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等课程,广泛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类是为突出地方特色,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针对生源所在地的实际,开设诸如人口、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种植、养殖、地方文化研究等课程。
(2)核心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按文理兼备、学科交叉的原则,让学生在其主修核心学科课程外,从另外两门学科领域中选择一门选修。如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的选修数学、主修数学的选修中国语言文学、主修外国语言文学的选修中国语言文学或数学。
(3)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突出师范性,加强应用性,发展学生专业特长,拓宽、丰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该类课程也分为两类。①知识技能拓展类,如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各学科特级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统计与测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②专业素质拓展类,如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伦理、国外小学教育发展动态、人类教育发展史。
3.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对师范生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印证理论、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课程应贯穿于五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①校内教育实践。主要是配合心理学、教育学、各学科教学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科学课程的教学,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把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接到本校进行示范教学;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作教育教学经验介绍;请教育专家、学者做小学教改动态或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报告等。②校外教育实践。前两年,每学期安排一次到小学的全方位的教育见习,通过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听课、观摩、座谈等活动,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做好从教的心理准备;了解小学生,培养热爱儿童的情感;感受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品行等,增强学习动力。后三年的前五学期:配合核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的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到小学跟班教育见习。在小学科任教师的指导下,全程了解所跟班级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教改教研等情况,并用1至2周的时间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入职教育。最后一学期:用12周的时间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在实习教师指导下,担负起一位全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参与小学教育研究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用约6周的时间返校开展教学反思、查漏补缺(以选修课的方式补修普通教育课程类、核心学科专业课程类、教师教育课程类存在的缺陷)、完成毕业论文。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建立起了兼顾高等专科教育程度与面向小学、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断调整与优化的弹性课程体系,达到了预期目标,保证了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从对近五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看,就总体而言: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定,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广,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较厚实,教师职业能力较强,水平、能力明显高于以往各届毕业生。
附:各类课程课时比例(供参考)
每学年36周、每周30学时。除去入学教育1周,军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9周,考试、考查18周,机动5周。纯授课时数:30×36×5-30×35=4350。
具体课程可参照此表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设置,学分可据所开设的课程及学生参加的教育教学活动按有关计算方法确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信息公开专栏,2011-10-08.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