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任,就必须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树立主动服务、长期服务和有效服务的理念,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建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引导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理论研讨机制和宣传推广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 举措
[作者简介]唐华生(1948- ),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常务副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研究;叶怀凡(1982- ),男,四川渠县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研究。(四川 达州 6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重点科研课题“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行动纲要研究”(川教函[2006]486号)系列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10-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为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除了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必要的经费投入外,更需要一批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层次新型农民来参与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为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任,是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这一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
(一)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落后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农民科学素养较为低下,职业技能严重缺乏。中国科协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极为匮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技推广、产品营销、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创汇、农业附加值的提高等,都受到了根本性的制约。实践和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经费投入和发展经济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落后状况。“输血”不如“造血”,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对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加深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机遇
可以说,近20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的使命可能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现在这样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就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不仅具有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拥有过硬的师资、较为先进的设备等软硬件条件,而且在多年的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来,在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拓展办学空间、检验办学水平,从而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尽管绝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但在办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宗旨,以服务为手段”的办学指导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很多诸如寻找校企合作之类的“奔波”实际上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以图学校的生存,而不是谋求学校服务于社会的新的增长点。这种“头痛医头”的思想必然导致服务的功利性,使这些职业技术院校无法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严重制约了服务的水平与效果。还有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存在“无为”思想,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囿于旧的办学模式,看不到职业技术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思、有所为。
(二)服务层面有待拓展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视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的倾向。不仅要强调对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的培养,更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层面,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从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到实习实践、招生就业都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既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也无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既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加之受政策导向、办学经费、师资、基地等一些因素的制约,最终导致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虽然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对如何高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农科教结合、经科教结合、学校—公司—农户一体化等。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手段多样性与系统性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服务项目,如推广项目、示范项目、培训项目等仍局限于一时一地,还是短暂性的、阶段性的、非跟踪性的,缺乏长效机制,既难以推广,也难以持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种双方或多方能积极参与、合作的市场机制,政府行为过多地替代了市场行为。
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举措
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1.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有前瞻性地、准确地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2.树立长期服务的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农村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不是仅靠几项计划或几个有阶段性的项目或工程就能实现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还必须树立长期服务的观念。
3.树立有效服务的理念。职业技术教育直接担负着我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但现阶段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制度、体制以及内容建设上如何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培训的范围和力度也需要不断探索。传统的培训模式一般都是政府投入、政府培训,或委托职业学校培训,培训机构能提供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和市场往往相互脱节,更无前瞻性可言。因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1.把握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创新的方向。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创新,应牢牢把握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要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要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2.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创新的原则。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改革,必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二是适应性原则,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三是先进性原则,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
3.找准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考虑目前农民兼业性的特点,注重适应农民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主要兼业投向的需求,增加教学内容的宽度,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中,向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拓宽就业致富的新路径,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同时,还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加强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的家用技术培训。要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制造、加工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习者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三)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1.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要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教,围绕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办职教,围绕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需求办职教。要坚持“开门、开发、开放”的“三开式”办学指导方针,通过“开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实践,突出能力;通过“开发”,挖掘办学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通过“开放”,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吸收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法。职业技术院校在招生上应取消年龄限制,简化入学手续,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可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入学,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他们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跨区域招生,鼓励和支持他们与本地、异地职业院校联合办学,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
2.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模式。要在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应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为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或参与决策。
3.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也应以此为着力点。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形成全日制与业余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各种技能培训相互配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面授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多形式、多途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三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无偿培训和有偿、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
(四)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机制
1.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引导机制。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这一层面来看,应通过政策指导、经费支持、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宏观调控措施,引导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图伟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政府要宣传、完善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特别要加强贯彻劳动法规的督导检查工作,为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教育与培训向城镇有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保障机制;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办职教,鼓励金融机构为职业教育提供贷款,引导一切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捐助职教,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职业技术院校自身这一层面来看,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对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表彰、大胆奖励,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和毕业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既是检验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激励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在原来的以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作为衡量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加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质量、效果等核心评价指标。同时,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机构要将监督、评估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所做出的评价和结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便他们根据反馈信息,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3.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讨和宣传推广机制。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面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特别需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政策导向的帮助和趋势预测的启发。只有重视和加强理论研讨,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工作才会做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成效。因此,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讨机制。要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长效的研究激励机制、动态的研究考核机制、先进的成果推广机制,确保研究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优秀群体和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好的做法和取得的好的经验,应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这既能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还能将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推广开、传播开,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好、更快、更广、更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亚辉.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21.
[2]刘君.4亿劳动力培训: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教育与职业,2007(1):28-29.
[3]王振如,宋丽润.首都农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11-13.
[4]雷世平.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56-58.
[5]林藩,黄丽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6(5):102-103.
[6]赵鹏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84.
[7]唐华生.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1-53.
[8]张健.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农民[N].光明日报,2006-09-18(6).
[9]刘明生.职业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6(10):56-57.
[10]李水山.我国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7(14):5-7.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