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科核心素养与高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漫谈

发布时间:2023-05-29 14: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界广泛讨论的教育理念。新理念的转向催生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需求,也对高等学校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厘清国内外核心素养观念的发展脉络,梳理其与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理论联系,对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的调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025-03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数十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曾对基础教育变革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推动,以固化的知识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现代教育应培养人具备何种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素质,成为了全球教育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早在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素养培育”就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被提出,并建立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模型。我国在这一领域则推进稍缓,直至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其中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在核心素养基本理念之下,意见还要求课程建设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长久以来,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往往受制于培养理念与师资条件,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动力,课程设置基础性有余而前瞻性不足,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层面的渗入不够,严重限制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传统知识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向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如何立足新时代社会建设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培养新式人才,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成为了摆在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理论背景

1.价值转向: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

理念的变革带动教育实践的转向。21世纪初,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悄然启动,各国纷纷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我国学者在参与国际教育变革的讨论中,重视到这一理论动向。裴新宁等学者率先对欧盟国家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确立实施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们认为我国在吸收他国核心素养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政策需要在一致性和个性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便更好地自下而上推广经验,并能相互借鉴,强化地区间的协同进步,这是最早关于制定我国核心素养框架的有益建议。与此同时,辛涛、姜宇等学者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坚持可教可学、关注个体与群体、兼顾传统与未来三大原则,他们认为其建立过程需要广泛征集教育利益相关者意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学者们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摆脱了以往对于素质教育的知识理解,在积极引介西方原旨理论的基础上,还积极将其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实现其理论的本土化。2014年教育部实施意见颁布后,顾明远教授在分析当前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与实施的种种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必须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陈超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从关注西方理论动态到积极倡导理论实践,2010年以来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度的提升,不仅是对国内外教育变革浪潮的主动迎合,更是对教育改革内在需求的积极阐发,基础教育理论逐渐超脱于过去素质教育理论的认知局限,形成了新的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了教育理念由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发生在中国的这股核心素养研究的浪潮一方面是顺应了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推动核心素养理念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参照系。

2.路径转向:从学科素养到课程建构

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渗透,必然是依托学科而展开的。有学者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进一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理论渊源。李彦群、张文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理审思》一文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一词,伴随核心素养而出现,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核心素养和学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助力学生某种学科素质或学科能力的生成。学科素养培育的目标重在申明本學科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是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以往对旧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石鸥在《核心素养的课程与价值》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培育将促进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在这一过程中,不单关注教学效果的生成,而且是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学者从学科视角的讨论,构建了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观视角,方便我们进一步剖析核心素养要求与学科发展之间理论联系,以致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目标纳入到课程建设中。从关注核心素养理念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理念转变带动了实践路径的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打破了以往教育教学理念偏重理论演绎而缺乏实践策略的发展路线,开始以学科素养目标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变革。有学者认为,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以此发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相通之处。由此而言,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教学理念中的渗透推进了学科融合和教育理念实践化步伐,尤其是在课程建设方面能够产生十分有益的指导意义。

3.实践转向:从学生培育到师资培育

基础教育界的理念变革引发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动。有学者关注核心素养与高校课程改革关系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王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探讨》一文中指出,高等学院教育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而担当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被置于到了基础地位,成为了核心素养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教育部已经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摆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作为承载培养新型教师任务的高师院校应逐步构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形成职前教师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并提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对策。还有学者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指出了教师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为了促进教师提纲挈领落实学习发展目标,必须加强教师培训资源的整合,科学设计培训课程,设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训项目,建立多形式、高效能的教师培训体系。学者们依托需求谈变革,在讨论核心素养本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培养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认同这场来自基础教育界的育人理念变革,将对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论,学者们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与高校教师改革所形成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是对教改热潮的理论回应,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教育界对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期待。而我们汲取相关研究的成果中有益思考的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阐释有余,指导联动不足。目前,学界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讨论大多停留在理论梳理层面,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内在理路,但缺乏广泛的实践外延。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的还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对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如何建立起核心素养理念,加强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联系关注不足,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理念变革联动不足。(2)关注课程教学提升,忽视课程建设需求。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在以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为核心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出台的情况下,现阶段的相关讨论却集中关注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指导意义,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缺乏其在课程建设中理论价值方面的思考,尤其是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如何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学者们大多只提及其紧迫性,而缺少具体的实践方案。如此忽视了高校教师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参考价值,极大地限制了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问题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师范生教育虽顺应时代需求,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规模不断扩张,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大环境下,师范生的培育质量却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具备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日渐缺乏,初任教师不能快速适应岗位职能,成为了高校师范生培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笔者以中部某“211”师范高校历史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专业成长意愿与师范生培养方式两个维度对师范生培养现状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近百名学生中,有67.39%的学生认同教师职业的优越感,并愿意投入相应的时间培养师范技能。有64.5%的学生选修的是与师范生技能培育相关的课程,并每周投入超过4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师范生技能训练。超过93.4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核心素养很有必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自身师范生技能提升的内在诉求,但我们在调查中还注意到,当被问及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所需的必备素质时,有91%以上的学生认同学科基础知识和沟通的重要性,但同时仅有76%的学生认为教育理论十分重要。此外,有超过93.4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学生师范生技能实践的时间,并增加教师指导的次数。通过数据比照我们发现,师范生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期待正日益提升,但自身的专业成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除对知识积累和沟通技能提升保有强烈兴趣之外,对教育理论的兴趣还显不足,而部分高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指导策略也还不能满足需要,这成为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如何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理论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而在高校历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应重点梳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问的理论联系和操作可行性。此外,还要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作横向对比,加强对历史学科素养理念的深入理解。课程层面上,则应立足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解读,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发掘师范生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培养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合格教师为目标,构建起以核心素养要求为纲领,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主线的“五环三维”课程体系。而从关注落實的角度,全面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教学实践为抓手,以教育推广为目的的三级课程目标。

三、建设意义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向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人才的责任,历史教师教育又是湖南师范大学重要的人才输出平台。因此,以高校历史教育变革为出发点,思考高等教育如何顺应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施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策略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具有重大意义。

长久以来,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受理论视野局限,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课堂实践层面的讨论,相关理论成果也大多着眼于课堂教学变革,缺乏对人才培养制度的联系与反思。本课题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拓宽了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理论视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教师教育又是湖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一张名片。但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问不相协调,师范类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实践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无法紧跟教育发展形势。本课题从培养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新型教师的目标出发,结合历史师范生教育的特点,建立符合核心素养理念需求和基础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的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为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有益的支持。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放在核心素养的重要位置,因此,借助核心素养培育增强历史学师范生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事实上是在借助素养教育深化德育培育,以个人教学水平提高带动社会知识水平提升。本课题以此为出发点,在关注历史师范生培育目标的同时,着眼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挖掘历史学科素养的精神内核对公民教育的深远意义。

推荐访问:漫谈 素养 路径 学科 教育课程

本文标题:学科核心素养与高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漫谈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9/25841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学科核心素养与高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漫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