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特质结构及培养路径探析
小学全科教师虽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所谓小学全科教师就是能熟练掌握语、数、外、音、体、美等所有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多种教学能力和技巧、能自己独立完成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有学者认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适应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综合培养的价值取向。[1]其强调的是综合培养的理念和取向。笔者认为:所谓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在农村的特定场域中培养适合农村环境、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并且符合国家所规定的小学教师所应讲授的所有科目和内容,并主动和自愿投身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坚定的农村教育情怀、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心理这四大特质的新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亟须加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这将有利于农村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和成长,有利于农村生源总体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村学生的升学率,增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自信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实用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可以解决我国农村教师短缺问题,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实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
一、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特质结构
1.一个灵魂:坚守教育情怀
肖川认为:“教育是一项基于信念的事业,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2]教育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灵魂和内核,对于处在农村场域的小学教师来说,教育信念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们的农村教育情怀,只有一个对农村、对孩子有情怀、有情感的教师才能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中,才能“留得住、教得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就是面向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他们具有坚定不移的教育情怀,自觉和致力于农村小学教育中,旨在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每个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不竭动力和美好愿景。一位优秀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能够守得住简单的一份初心,坚守住自己的教育情怀,他们对自己、对农村孩子、对国家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一个有情怀的教师必定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内心的那份情怀付出精力去努力奋斗,实现教育理想。
2.两个翅膀:知识和能力
(1)文化知识广博性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教育目的是“以文化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的,但是人的培养需要教师运用文化知识去启发和引导学生走向“成人”。农村教师资源短缺,教师在这种形势下要一人教多科,这就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的广博性成为新时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的基础和核心。文化知识的广博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小学主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课程。二是具备小学副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音乐、美术、体育、劳动、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生活)等其他课程。三是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一个不懂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根本无法洞悉孩子的心理发展,更不可能做好教育。四是具备国家规定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例如,科普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因为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农村孩子亟需一些时代性的知识,面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孩子也需要教师做出科学性的解释。五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一个有文化素质和底蕴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文化修养和民族感、使命感,有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美好愿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文化知识的引领下,与小学生共同生成全新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全新的文化视野和知识新体验。
(2)综合能力全面性
综合能力全面性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必不可少的特质结构。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是农村环境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农村艰苦的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必然要迅速适应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从事好教学工作。二是教育教学能力。小学教师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艺术的使用,如语言艺术、激励艺术、导入艺术等等。三是管理及沟通能力。小学全科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学会当好一名班主任,这时班级管理和师生关系的处理和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四是教育科研能力。小学全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研究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对待教学和学生。五是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诉求,教师只有从自己做起,终身学习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生长”。教育具有生长性,教师生长性的高度体现就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3.一个支点:人格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整个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育教学的支点。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一个人格健全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也是心理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根据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中人格心理不健全者大多数是小学教师,而且多数出现于农村场域中。所以新时代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拥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已经提上日程了,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小学教师不可缺少的特质结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路径
1.职前培养路径分析
(1)多类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要求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全面的综合能力,重在“全”上面,所以课程设置讲究全面性。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种课程为主,同时辅以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实现小学教师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权,充分发掘其潜能,使其真正地成长为优秀的全科人才。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某学科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质培养,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达到某一专业方向本科层次所需的质量要求,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3]例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等。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其课程设置是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就是定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主要与上述两个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从上述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教学中,使其适应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是教育教学的双保险,缺一不可。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教师的个性,发展其特长和爱好,使其多才多艺,例如,陶艺、简笔画、儿童文学等课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各类型课程设置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这样能防止通才与精专内在矛盾的产生。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中,课程设置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课程设置是保障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
当前师范专业学生在校培养期间,通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某些高校师范专业每学期会相应安排一周的时间到各个中小学去教育见习,但实则仅仅不过一天的时间,甚至有的仅仅让学生只去听一节课就回到学校接着上理论课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而高校教师也是口口声声向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完全没有落实。据了解,某些高校师范生在实习的半年中,有的甚至一节课都没讲过,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实践在哪里?一个在校培养四年的师范生都没讲过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课,这样的教师一下子深入到教学一线中,肯定令他们措手不及。这样的师范生根本不会讲课,虽说学校培养的教师不应是讲课的机器,但是一个毕业了还不会讲课的教师绝对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对于师范生培养,尤其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紧密性。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中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和真实度,而不是摆“花架子”。师范院校要与农村小学进行联合,在农村小学建立自己的教育实践基地,使这些在校师范生及时了解一线的教育现状,了解农村小学生状况,这样有利于师范生自我学习的调整,从而毕业后会很快适应教育一线的生活和教学。高校每学期的教育见习要保证数量和质量,学生要真正深入到农村小学课堂中去捕捉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一系列观课、评课训练。课堂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是保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2.职后培训路径分析
(1)与高校建立联合机制
高校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负责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很重要的,职前培养主要解决的是全科教师“综合性”的问题,而全科教师“专业性”的发展问题需要在职后培训中不断深化,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全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很好地解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不能使全科教师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全科教师的发展就极为不利。[4]职后培训工作是教师“专业性”训练的良好方式。为此,通常采取与高校建立联合机制的路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农村教育实践一段时间后,必然对教育理论有很多不解的地方,还有就是教育理论是发展的,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实时地进行职后教育培训,继续丰盈专业理论知识,还原于现实教学中,并及时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高校教师发展学院,这样才能达到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使高校与基础学校共同发展、共同生长,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更能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效衔接。只有保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的有效性和密切性才能保证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发展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动态发展中成长,动态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真正走势。
(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国外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起步早,发育比较健全。而我国尚处在发展阶段,培养体制建立缺乏系统性。研究表明,国外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外,对教师资格以及获得教师资格的程序进行严格把控,也是保证小学全科教师队伍质量的根本措施。国外引入第三方的测评机构,长期观察、研究、考量小学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5]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仍处在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评价体制来完善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机制来监控教师的专业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采取公平合理的待遇,是对整个教育事业负责,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同时能保障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关于评价机制,一定要保证测评监控人员的品质,他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去考察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关于评价指标的建立要具有全面性、具体性和科学性。例如,可以从基本的知识、能力、人格心理、道德等入手,逐渐深入和细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质量的重中之重。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新思路将成为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走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和实现教育改革的应然之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具有融坚实的教育情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全面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四位于一体的特质结构。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路径应围绕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使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多种课程设置保持合理性,健全和完善培养体制与机制,以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齐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2] 肖川.教育:基于信念的事业[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
[3] 李克勤,谢培松.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背景、特质及建构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5(2).
[4] 宋晔,郭强.全科教师:小学教育的应然之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5] 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4(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特质结构及培养路径探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