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高语罕的曲折人生
主持会议,对南昌起义领导人分别给予批评、处罚,并要求陈独秀、谭平山、高语罕等人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承认错误。陈独秀等人一口回绝。后来,他们又集体反对极左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号召,被打成“托派”,开除党籍。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远离政治以后,高语罕猫在上海的亭子间,专心著述。这个时候,喧哗过去,亲友散去,他的内心是孤寂的,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爱情女神将女医生王丽立送进了他的生活,两个人在虹口区提篮桥和汇山路之间租房栖身。白天,王丽立去大马路南洋大药房挂牌行医,高语罕在家里奋笔疾书,煮字疗饥;晚上,两个人逛逛公园、喝喝咖啡,享受着难得的闲散时光。
据统计,到1936年,高语罕连续出版了20来种图书,其中,著作有《语体文作法》、《国文评选》、《青年书信》等,译著有《历史哲学纲要》(黑格尔)、《知识学》(费希特)、《辩证法经典》(马克思、恩格斯)等。
为预防不测,表明心迹,他还特意立下一份遗嘱:“予若以党争或其它变故及疾病而死,所有予之著作权皆赠与丽立。予之墓旁应留一棺之地,作丽立他年归结,藉践同分之约。”
在收获学术成果和爱情之后,高语罕也收获了友情。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逮捕,不久,就移送到南京江苏高等法院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关押。这是他第5次坐班房。陈独秀感到凶多吉少,就给高语罕写信,交代身后事宜:“书桌抽屉内藏有一小袋,系女友潘君之物,她多年积蓄,尽在其中,若失去,我真对她不起,务请先生再去探望一次……”1934年7月21日,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8年。在此期间,高语罕多次到看守所探视,送去衣物,嘘寒问暖,表达了深厚的革命情义。
1936年冬季,著名报人陈彬和创办了一张《申报》(港版),邀请老友高语罕帮助撰写社论。于是,高语罕携王丽立前往香港。后来,高语罕发现,他所撰写的社论,常因观点与报社老板不一致而被人改得面目全非,因此,他不顾生计中断,对陈彬和申明:“我的许多老朋友大半都为革命而牺牲了,有一些现在还关在牢监里。惭愧得很!十年以来,偷生海隅,实在对不起我那些或死或囚的老友们!只有一点政治的人格和良心,还没有出卖。现在要我出卖我的良心与人格,那就无异于戕害我的生命。请你原谅,我此后不能给你再做社论。”
“八一三”淞沪战役刚刚打响,高语罕就按捺不住报国激情,从香港回国,准备前往上海,投身抗日洪流。但回到国内以后,上海、南京等地相继被日寇占领,他无路可走,只身返回家乡正阳关,一边休整,一边等待机会。1938年春天,他得知武汉成为抗日大本营的消息,就在镇上办了一张难民证,前往汉口,住在难民所,那里可以免费提供食宿;8月,又由胡宗南(高语罕在黄埔军校任教时的学生)安排,飞往战时陪都重庆,经黄埔军校同事、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安排,请他做了一名参议,每月虽有一些收入,却是个“不参不议”的虚职。仿佛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高语罕心情不爽,却也是无可奈何。
“关门弟子”吴敬琏
生活逐渐安顿下来,高语罕又打电报,叫来了在湖南常德避难的王丽立。不久,他听到陈独秀被提前释放、移居江津的消息,便搬了过去。两家相距不是太远,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山间小路、荷塘岸边,一高一矮悠然漫步,倾心交谈。高个子就是高语罕,矮个子就是陈独秀。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艰难岁月,江淮大地已经沦陷,寿县也被日军攻占,许多人背井离乡,逃往西南。1922年,潘康侯在寿县县城开设了中华大药房,成为当地西药经销第一人。流落江津后,开了一家食杂店谋生。萍水相逢,两位老乡格外亲热,经常在一起作诗、挥毫。在《高语罕在江津》一文中,潘际凡(潘康侯之子)回忆道: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见高(语罕)带着新版《烽火归来》托家父代售;又一次,高来我家,母亲特为他做家乡“小刀面”和“火烧馍”。高边吃边赞,勾起缕缕乡情,不禁嘘唏,乃将移居江津途中之作写成四扇条幅,赠送家父。其中一诗云:“香岛归来北地驰,慷慨唯嫌剑履迟。三度中秋闲岁月,满腔孤愤似呆痴。”不久,又赠诗曰:“十年鲁连不帝秦,输将热血洗乾坤。平生师友飘零尽,千里翻违伏枥心。”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了自己64岁的悲壮人生。6月4日,高语罕就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参与陈独秀先生葬仪感言》:我们晓得一个思想家或一个文学家,若果要在他的生活奋斗的过程中,使他的学术上的创作和他的辉煌灿烂的人格保持着绝对的和谐,就必需具有一种为真理而牺牲的坚定意志和勇敢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意志之表现,第一是耐得穷,吃得苦。第二是把死生看得很淡。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解南京,陈先生在京沪车中酣睡达旦,像平时旅行一样。
抗战胜利前夕,民众的生活空前艰苦,高语罕也到了家无隔夜粮的地步。1945年7月,他应《新民报》社长陈铭德、总编邓季惺的邀请,迁居成都,一边为报纸撰写自传《九死一生》(连载),一边为四个初中生补习功课。1931年,邓季惺的丈夫吴竹似英年早逝,留下了吴敬琏等三女一男。一年以后,陈铭德与邓季惺结合,对这几个孩子视若己出。吴敬琏年龄最小,只有15岁。在辅导中,因为有小青年陪伴,高语罕的心情好了不少。他对吴敬琏格外看重,评价道:小弟(吴敬琏的乳名)“有心思,有条理,嗜学。”高语罕桃李满天下,吴敬琏可以视为其“关门弟子”。
1946年春天,高语罕搭乘新民报社的专轮,抵达南京,在明瓦廊街一所简陋的民居内栖身,不求那些做了高官的友人、学生施舍,继续卖文为生。他曾对人坦言:我现在既不属于共产党,也不属于国民党。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民主政治必须由民主政党来领导;这个政党必须彻头彻尾服从大多数民众的公意舆论,而不是强奸民意所制造出来的舆论;每一个真正的(不只是招牌的)民主政党,就是说,它内部压根儿就是民主的。如果党内没有民主,它便没有对人民实行民主的可能。
1947年3月,高语罕胃癌复发,卧床不起,无钱治疗,他曾想回正阳关养病,可是,当时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淮河两岸兵荒马乱,重病在身,出行不便,于是,他就写信,请妹妹到南京服侍自己。后来,病情恶化,他被学生王持华等人送进医院抢救。4月23日,溘然而逝。临终前,高语罕希望自己能够落叶归根。可是,由于经费困难等,最后,被安葬在南京南门外花神庙,与《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墓隔路相对。墓碑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
2011年10月,中央党校哲学部胡为雄教授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高语罕在20世纪上半叶撰写的《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这三本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通俗著作。”“高语罕的著作社会影响巨大。1921年他的《白话书信》出版发行后,即与《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一起,成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最畅销的三部书之一,后曾屡遭国民党当局查禁,却一版再版,共发行39次,总数达10余万册之多,该书影响了众多青年革命者。”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应是高语罕。
作者单位:《东北之窗》杂志社
责任编辑:姚胜祥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革命先驱高语罕的曲折人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