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唐剧的发展思考
【摘要】:唐剧是诞生在社会主义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是在继承和发展唐山皮影音乐、唱腔的基础上,运用和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以及冀东地区民间舞蹈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和发展脱离不了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因此本文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唐剧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就如何才能促进唐剧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个人几点意见。
【关键词】:新形势;唐剧;发展历程;未来展望
一、唐剧的发展历程分析
1958年8月31日,唐山市文化局根据各方面呼声,正式写出“试办影调戏”的申请报告,旨在“继承皮影艺术和戏曲艺术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皮影唱腔,结合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培植出唐山地区的新兴剧种。1960年6月改编自皮影戏的神话剧《金鱼记》参加河北省省会汇演,取得成功。后正式排练这个新剧种。1961年正式定名为“唐剧”。1964年春节期间。唐剧《红云崖》在唐山人民大戏院首演,获得了各方的赞扬。1966年,重新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红云崖》第一次到东北演出。1972年,移植《龙江颂》赴石家庄参加“河北省学演样板戏交流”演出及公演,轰动省直文艺界。1974年,创作排练的现代唐剧《迎风飞燕》赴北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演出获极大成功。1975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唐录制《迎风飞燕》并向全国播映。《迎风飞燕》在唱腔的继承和发展上,非常有代表性,它使全国人民认识了唐剧这一新兴剧种。1977年,随唐山地区“八一”慰问团赴保定为参加抗震抗灾部队及保定地市委、保定人民进行答谢演出,行程二千多里,历时半个月,演出十三场,圆满完成市政府及人民交付的任务。1983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唐剧广播剧《梧桐寨》。1985年,唐剧现代戏《杨柳湾》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剧节,获演出奖。1992年,新编现代戏《乡里乡亲》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被誉为“俗中见雅、土中透新”。1993年,该剧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1994年,该剧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2000年底,中央电视台三台《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了唐剧片断。2003年唐剧《人影》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受到熱烈欢迎。2003年唐剧《人影》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主演史凤敏、崔立国获“文华表演奖”。2004年参加曹禺戏剧文学奖评奖,编剧陈家和获提名奖。同年,该剧参加第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评选,主演崔立国获提名奖。入围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5年唐剧《人影》参加河北省“五个一”工程评选,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多年来参加河北省历次春节戏曲晚会的演出。
二、唐剧未来发展展望
近年,由于电视、电影文化及流行音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早在1986年,就有位笔名为“雨人”的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电影、电视、现代音乐、现代舞蹈,正在或即将取代戏曲艺术。就像昆曲、京剧、川剧等取代傀儡戏、参军戏和杂剧一样,是正常的艺术形式之间新旧交替”。据2008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2002年10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召开的“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江苏镇江的东吴宾馆举行。来自北京、山东、陕西、湖北、上海、四川以及江苏等20余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汇集长江南岸的文化历史名城古润州,对中国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热烈而认真的研讨与争鸣。
其实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一直是存在的,比如我们曾经熟悉的上海周边地区的山歌剧和苏州地区的苏剧、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丹阳地区的月一剧等,文革后就基本上消失了。这些在过去曾带给广大群众欢乐和艺术享受,甚至是一些启蒙的道德文化的剧种的消失,确实令我们扼腕。但是,有些地方剧种的繁盛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交通经济不发达造成的。在今天社会发展的大潮下,地方剧种就要总结经验,发展优长,走出自己的新路。
唐剧这一个新剧种面对这一考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
第一,抓住有利契机,协调发展。唐山位于京津唐“大三角”中,与京津共同组成京津唐一级经济区网络。它不仅具有直接承接京津辐射的先天优越条件,而且可以与京津优势互补,依托京津加速发展。在交通、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占据有利位置。对国家政策,文化信息的变化,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唐剧是从皮影发展而来的剧种,俗话说种子好,才能结出好的果实,唐山皮影为唐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剧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继承和发扬“母剧”的优长,为自己开辟新路。再有最近唐山话在小品、影视作品中迅速走红,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正是所谓“人和”。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唐剧正可以把握时机,突出冀东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完善发展。
第二,要注重培养后继戏曲人才,创作出优秀剧目。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唐剧遭到了重创,失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震后剧团重组,又出现了彭秀兰等一辈优秀的演员。随着第一代演员的先后退休,由新一代演员挑大梁演出的唐剧《人影》让观众又看到了唐剧的魅力。因此作为新剧种,唐剧要为创作出更多优秀剧目,培育更多优秀演员而努力奋斗。
第三,开拓新思路,激发新跨越。在新世纪地方剧种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更适应市场要求,这就需要开拓出新的理念,找到新的出路。二人转为什么现在这么红?它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它能及时找到不足,将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形式引入,迅速适应城市观众口味,完成了艺术的转变。赵本山利用传媒包装演员走产业化道路,以“刘老根大舞台”为根据地,通过小品、影视制作等形式大力推广二人转,并且非常注重新一代对二人转这个民间艺术的兴趣,实现了良吐循环。评剧电影《刘巧儿》和《秦香莲》,进一步推动了评剧的发展。唐剧在今天的市场大潮下,必须转变思想,拓宽眼界,利用传媒甚至网络,扩大影响。
第四,要注意对剧种资料的整理和积累。许多戏曲艺术的传承都是靠老一辈的口传心授,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在传授过程中完成对戏曲的再加工。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态,传统的艺术传承不下去,许多非常有特色地方戏曲就是这样失传的。平时应该多注重对剧目、唱腔、曲谱的文字整理收集,对原声的唱片、CD的保护,可以对保存的剧目进行数字录音录像,尽可能把它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
三、小结
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悠久,这些戏曲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综合了音乐、歌舞、绘画、表演、文学等多种门类,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戏剧形式的独特体系。它生动形象的表达道德思想价值观念,以戏剧的形式教化世人。在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种类在不断减少,许多剧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或者说有的己经消亡,这是深深蕴含在戏曲艺术之中的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消亡,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唐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争取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窦玉英,河北地方戏曲繁荣的艺术成因,戏剧文学,2008.8
[2]李少咏,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河南地方戏,戏剧文学,2008.7
[3]汪立伟,乡间村头的唐山皮影戏,中华文化画报,2006.5
[4]王畅,悲剧有情樊笼无形—唐剧《人影》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特点,大舞台,
2003年
[5]张晋琼,现代经济社会观照下的戏曲产业化道路初探,广东艺术,2007.6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形势下唐剧的发展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