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的中国品特批评
【摘 要】品特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品特批评,使得其在数量和质量都上升到了新的台阶。梳理、总结中国国内的品特研究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了解国内品特研究的现状并从中发现空白点。
【关键词】品特;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38-02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自2005 年10 月13 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 一度成为文学界瞩目的焦点,也掀起了中国品特研究的高潮。而在此之前,国内学界对品特这个名字还很陌生。正如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的那样,“中国对品特的关注太少,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也许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品特的价值”。那么,时值品特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十年之际,中国学界对品特及其作品做出了哪些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品特为主题搜索发现,2005年以前国内对于品特的研究很少,每年十几二十篇的样子,而2005年陡然上升至114篇,其后每年都有70篇以上的相关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特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以中国知网的数据指导下总结、归纳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的国内品特研究(主要是各类研究论文方面)的概况,并试图对今后的品特批评进行展望。
一、戏剧主题的研究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历来都是文学研究者们首先关注的,品特的作品也不例外。对于品特戏剧主题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威胁、伦理、权力、控制、政治性、背叛、创伤等方面。品特戏剧中的威胁主题众所周知,品特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而处在这个封闭环境内外的人物受到某种形式的威胁,这些威胁或来自这个封闭的环境内部抑或是外部,显得尤为神秘。这也是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品特的威胁戏剧及威胁主题的研究自然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的硕士论文《荒诞的存在,胁迫的交往—从语言和房间意象看品特对威胁主题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的硕士论文《威胁性生存中的选择与反抗—哈罗德·品特戏剧创作论》,山东科技大学李娜的硕士论文《品特文学领地中的胁迫主题》,另一些研究主要是对品特某一剧作的威胁主题的研究,如陈红薇的《<虚无乡>:品特式“威胁主题”的演变》(《外国文学评论》2003.2),李赛男的《<看管人>中的威胁主题的三重构建》(《上海戏剧》2014.8),纪超然的《论哈罗德·品特戏剧“威胁”主题的产生》(《北方文学》2011.12),符蕊的《来自<看管人>的威胁—浅析品特的三幕剧<看管人>》(《时代文学》2011.6),祝平的《从<送菜升降机>看哈罗德·品特的“威胁喜剧”》(《名作欣赏》2006.1),袁小华的《模糊记忆中真实<风景>的威胁性》(《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8)等。学者们对品特戏剧中的伦理主题特别是婚姻伦理亦是尤为关注的,如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刘红卫的博士论文《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以及其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2013.12)上的《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与“激情之爱”--<背叛>中的“婚外情”的伦理解读》,高博的《哈罗德·品特<背叛>中的婚姻伦理》(2015.1),窦强的《小说<背叛>折射的婚姻伦理》(《短篇小说》2014.11),刘立辉的《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对品特戏剧中的权力、控制及政治主题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其中硕博士论文有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的博士论文《权力与政治—品特戏剧主题研究》,兰州大学2013年的硕士论文《品特剧作中的权力主题》,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的硕士论文《论品特戏剧中的政治性》,西南大学2008年的硕士论文《<生日宴会>中的权力和品特式话语》,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的硕士论文《占领空间—品特<归家>中的权力之争》以及辽宁大学的《解析品特三部剧作中的权力斗争》。期刊论文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李永梅《权力下的生存:哈罗德·品特剧作解读》(《宁夏大学学报》2008.7),田会轻的《<归于尘土>中隐性的权力角逐》(《戏剧文学》2015.4),陈伟彬的《语言与权力—试论哈罗德·品特短剧<山地语言>中的政治性》(《长春大学学报》2010.5)。“背叛”是品特作品中的一大母题,对其剧作中“背叛”主题的追逐也是层出不穷。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背叛:具体的威胁—论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三角结构》将背叛视为一种具体的威胁进行研究。王燕的《品特<背叛>内外的背叛》分析了剧情、结构、戏剧传统等方面的背叛,(《国外文学》2010.2)沈茜的《从<背叛>到<归家>解读品特的背叛观》(《芒种》2014.1),刘明录的《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名作欣赏》2012.2)等。此外,有些研究者将品特的作品置于创伤视域下研究,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创伤记忆 人到情怀—哈罗德·品特戏剧创伤主题探析》及肖婷《背叛下的创伤情结—品特<归家>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5)。
二、“品特”风格和艺术特色
品特在继承了荒诞派戏剧传统的同时又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风格,其作品呈现的诸多特点,使品特很难被归入某一类别,于是评论家们冠之以“品特风格”,“pinteresque”一词更是列入《牛津英语词典》。品特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此类硕士论文有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的《解读“品特风格”—哈罗德·品特戏剧特色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迷失于宴会中--<生日宴会>的品特风格研究》,湖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论品特对英国戏剧文学传统的当代传承和超越》,研究论文中有代表性的有刘畅的《“品特风格”的颠覆意义》(《艺术百家》2006.12),牛鸿英《“房间”里的“威胁”与“静默”—论“品特风格”》(《当代戏剧》2006.3),姜萌萌《评变化中的“品特风格”》(《四川戏剧》2007.5),袁小华《论品特戏剧艺术的风格特征》(《艺术百家》2012.12)及《论哈罗德·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东南大学学报》2012.9),齐欣的《品特戏剧的对白艺术及其语言悲剧》(《名作欣赏》2009.8)和2011年发表在《戏剧文学》的《品特戏剧的语言艺术》,王辉《论哈罗德·品特的“品特式”文学风格》(《芒种》2014.2),还有一个论文是研究品特某一作品的“品特风格”,此处就不一一罗列了。
三、女性主义解读
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品特笔下的女性必定是复杂多变的,既是男性写作视角下的产物,同时品特写作的政治性又不可避免地附加到他笔下的女性人物身上。因此,女性主义解读也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类硕士论文有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刘明录的《身体、话语、权利—品特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苏州大学2006年的《语言对应暴力:追寻身份与权力之策略—品特<回家>的女性主义解读》,西南大学2011年《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兰州大学2012年《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品特三部戏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的《成长中的女性—用女性主义解读哈罗德·品特作品中女性的变化》。期刊论文方面代表有华明的《品特戏剧中的女性、女性主义与政治》(《戏剧》2010.9),王岚《<山地语言>中的女英雄—兼评品特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7),刘明录《变迁的身体:哈罗德·品特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英语研究》2011.6),万莉《女性身份困境与身份诉求—哈罗德·品特的《归家》之社会学研究(《英语研究》2011.10),王晓芳《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归家》的解读(《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等。这些论文有的借助女性主义理论阐释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压迫;有的发掘品特作品不同时期女性角色的变化,探索女性角色的成长;有的讲女性角色与政治及权力争夺结合来进行探索。品特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极具张力,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寻求权力和自我表征,值得进一步挖掘。
四、比较研究、跨文类研究
文学作品的研究总离不开相互比较,品特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品特被归为荒诞派,那么他的作品与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可或缺。如王娜的《品特:游走在现实主义与荒诞派之间—以<升降机>与<等待戈多>之比较为例》(《海南大学学报》2011.2)从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追溯品特的戏剧形态。何欢鸽则对《等待戈多》和《送菜升降机》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9),她指出品特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荒诞派大师贝克特的影响,尽管品特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特征很明显,但仍有荒诞派的影子。詹蓓的《<等待戈多>与<看管人>意象比较》(《中国戏剧》2008.6)认为两剧同属于荒诞派戏剧的传世佳作,都寓现实于荒诞,以荒诞映射现实,最终达到荒诞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品特戏剧内涵深刻,从早期到后期的作品丰富而多变,决定了对其作品的研究丰富而多角度、多文类。跨文类主要是指从伦理、社会学、语用文体、医学、变态心理等角度进行解读。笔者搜索中国知网发现这一类的研究也有很多,博士论文如西南大学刘明录的《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2013.4),上海交通大学王燕的《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008.10),重庆师范大学赵宣的《戏剧:权利的游戏—品特戏剧的语用文体学研究》,硕士论文有西北大学胡金庆的《变态心理学视域下哈罗德·品特“威胁戏剧”的研究》(2014.5)。2008年曹步军的学术研讨论文《朴实无名,大音稀声——品特戏剧的生态伦理学研究》,期刊有刘立辉的《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刘明录《论品特戏剧中疾病的医疗功能》(《四川戏剧》2013.8)等。
五、结语
品特多才多艺,不仅创作舞台剧,还涉猎诗歌、小说、电影剧本等,是一位多产作家。而他的作品还有些没有翻译过来。2005年品特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国内对品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探索主题之外,有些研究者开始运用多种视角研究品特,也有些学者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品特,使得品特研究向更深层、更宽阔的领域延伸。语料库的使用暴露了中国品特批评的空白点,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未来的品特研究在跨文类、跨学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Esslin,Martin.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M].London:Penguin Books,1978.
[2]Pinter, Harold.“A Play and Its Politics”in One for the Road[M].New York: Grove Press,1986.
[3]陈红薇.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哈罗德·品特[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的中国品特批评》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