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地域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1 08:18:04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依托地域优势与文化特色,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良好的音乐氛围和音乐产业发展基础,但由于产业特色不显著、人才梯队不健全、音乐园区基础弱等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徐州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鉴于现状,本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优化策略,以期为徐州特色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研究提供些许思考。

关键词:徐州市 地域性 音乐产业 发展策略

一、徐州地域性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1)两汉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作为音乐文化建设的龙头工程,2017年6月8日,徐州演艺集团汉乐团揭牌仪式暨《汉乐华章》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在徐州市人民舞台举行。《汉乐华章》是大型原创汉代音乐史诗,在汉代音乐、汉代乐曲、汉代乐器、汉代服饰等方面深入挖掘、研究整理,包含了宫廷房内乐《八音齐奏》、相和大曲《垓下之围》、楚声大曲《大风歌》等11首曲目,深度展现了汉文化的魅力,是继《汉风华章》、《汉风武林》后又一力作。2017年成功入围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第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2018年作为江苏省新年音乐会在江苏艺术舞台献演。近两年,徐州演艺集团汉乐团力争打造出江苏省独一无二、甚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汉代音乐舞台艺术团体,在南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巡演,另外还走进高校开展项目、推介专题。

(2)文化园区集聚跨越

徐州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音乐产业建设呈跨越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有徐州音乐厅、徐州艺术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徐州展览馆、徐州文化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马可艺术馆、中国胡琴艺术馆等区域文化中心;2012年6月,以音乐、艺术、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启动招商;文化建设项目“音乐小镇”位于距离徐州主城区东南部 20 公里处的吕梁山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景观潜力大,通过吕梁地区音乐文化特色打造,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生活。产业园区集聚跨越发展,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3)艺术精品突破创新

在精品工程的龙头带领下,音乐文化成果日渐丰硕,原创供给水平实现新突破。柳琴大戏《迁变彭城》、大型柳琴戏《鸭鸣湖畔》、琴书《虞姬赋》荣获首届江苏省文化獎“优秀节目展演奖”;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成功演出,获第三届江苏省艺术节展演“优秀剧目奖”;柳琴戏《矿湖情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柳琴戏《柳琴姑娘》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戏剧文学奖二等奖;徐州琴书《猫和老鼠》入围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梆子戏《三断胭脂案》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实施“戏曲艺术5年振兴计划”,推出《守望》、《同船共渡》、《玫瑰花开》、《王陵路上》等优秀剧目,都是传承历史文脉的精品力作。

(4)综合服务显著提升

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城乡交流,徐州广电总局组织相关文艺院团,开展“动感彭城”、“舞动乡村”、“城乡文化对对碰、基层文艺巡演”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今日的徐州,每当夜幕降临,各个中心广场、公园等地,群众性的一些歌舞活动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2018年11月举办“紫薇花奖”徐州市第九届广场舞蹈展演,充分体现了广场舞蹈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2.存在问题

近年来,徐州的音乐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音乐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还是存在音乐文化竞争力不强、音乐文化领军人才不足、研究成果与传承脱节、音乐产业园区基础弱等问题。

二、徐州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内核引领,打造音乐中心

徐州地区产业园综合性的居多,功能性混杂,主题不明确,大多没有代表性的产业,且管理团队不专业,空间组织上也比较混乱,应对已有资源进行扩建和重组,应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要旨发展。音乐产业受众较广、产值较高、发展迅猛。徐州老城区、新城区、铜山区与贾汪区文化设备完善、人口聚集、商贸服务业情况良好,可以打造成为音乐文化产业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先导区。

2.壮大县区,促进外围集聚

以丰县、沛县、邳州、新沂、睢宁为范围,功能上拓展集聚外的辐射空间,使音乐文化产业价值链向外延伸,业态上以“音乐、创意、娱乐、消费”等功能为主,建立集人文娱乐与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开放式音乐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合作联动,推进五县产业组团项目,如“城乡文化对对碰”基层文艺巡演、“舞动乡村”、“欢乐社区行”等,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同时立足差异化定位,各县区的音乐产业发展还应突出特色,打造“一县一品”项目。

3.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

“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的繁衍为社会创造力”,{1}“非遗”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申遗成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后续保护工作充满了挑战。

(1)政府鼓励保护性开发

稀缺的传统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特别是在人们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当下,其开发越来越受重视。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监管方式,使传统音乐的价值没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保护,合理挖掘实用价值,避免过度开发。

(2)扶植遗产传承人

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9项,传统音舞项目就占了5项,拥有8位国家级、28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肥沃土壤,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非单个人的行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为,广大民众是其创造者和传承者。”{2}来自民间的技艺高超的传承人,他们的表演保留了原汁原味,许多经典作品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没有养老金的保障,有的项目还没有传承弟子,剧种濒临“消亡”,徐州梆子戏目前经费紧张、人员流失、后继乏人,急需对其进行保护与扶持,想要良性循环,还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3)把握继承与创新

行业发展的核心仍然是作品本身,在于作品的继承,更在于創新。如果回顾下徐州传统戏曲过去的辉煌,那么现在的处境让人莫名感伤,因为今天的柳琴戏、琴书、梆子戏,不论是媒体还是戏剧界同仁,对它的评价都是“发展的低谷”,由于时代不同、歌曲的风格不断变化,地方戏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也接受突破与创新,有选择的吸收稍有变化的艺术作品或者形态,但是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一个目标,不少剧种被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继承与创新既对立又统一,希望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4.文博会激活城市基因

至2018年,徐州市文博会已成功举办五届,五年来,文博会伴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步发展壮大,见证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展现了徐州文化的时代风采,不仅仅吸引了本市和淮海经济区的目光,还受到全国乃至国际的瞩目。

(1)市场运作,激发活力

文博会的举办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归功于“政府办会、企业办展”的运营模式。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文化产品博览、文化要素交易和文化交流信息综合平台的建立,推进音乐文化产业与投资方的对接与合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徐州市文博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催生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引领文创之路。届时举办“文博会艺术节”,搭建国内外音乐交流的桥梁;建设“音乐之城”,带动文艺精品建设,让创意焕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注重分会场“造血功能”

徐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呼唤更多的发展思路,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方式逐步呈现,文博会是徐州音乐产业文化发展的窗口,建议设立以音响为中心的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分会场,以“音乐与生活”、“都市音乐旋律”为主题构思,围绕着“市民生活越来越精彩”的理念,还原艺术本真,以质取胜,推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分会场地点的选择可以是音乐产业园区、音乐主题公园、音乐小镇,甚至是文化广场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也应多样化,现场音乐演奏、非遗项目展示、徐州当地戏曲表演、乐器展示、音响及影音品牌的推销以及高科技技术体验项目应有尽有,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音乐产业盛会。

(3)推陈出新,汇聚新能量

文化影响力的增强离不开特色品牌的打造,追寻创意、寻求创新,已然是一股潮流,但是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意创新绝非无根之萍,必须建立在对产品本土化和独特性品质的极大继承和发扬上。

5.健全音乐园区体系提升配套服务

徐州音乐主题公园是2012年徐州市政府城建重点工程项目,位于矿大文昌校区北门附近,是以科技与音乐两大元素为主题,业态包括:音乐集市、文化娱乐、艺术展览、音乐酒吧等,旨在为年轻群体打造一站式休闲基地,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主题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园区产业体系不健全,为此,应该在特点建设、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音乐主题公园肩负着打造徐州文化旅游消费街区的重任,建设应以“三大目标、两条产业链”为主。“三大目标”即音乐消费区、数字音乐集聚区、人才培养基地。两条产业链纵横交错,纵向为: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横向为:“音乐+广播”、“音乐+影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网络”、“音乐+乐器生产”等创意项目。围绕这一发展定位,在招商运作过程中,要保证商家类型的多元化,建立严格的招商评审制度进行选商,使得园区的音乐消费主题更加突出、市场更加大众化。

结语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的重组,徐州市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徐州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任重而道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才是传承、发扬地域性音乐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让我们打破当前壁垒,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创新点,相信这项朝阳产业定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徐州的发展定能呈现新格局、新气象。

注释: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流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参考文献:

[1]程钦.徐州文化志[M].徐州:徐州市文化局,2011.

[2]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2003(6).

[3]刘士林.关于城市音乐文化的阐释语境问题[J].音乐艺术,2003(2).

[4]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5]张谦.论音乐产业的文化建构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0).

[6]罗依莎.“互联网+”时代下音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8(9).

推荐访问:地域性 产业发展 策略 研究 文化

本文标题:地域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30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地域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