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歌剧中译的困难与技巧

发布时间:2023-06-01 09:00:09 |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歌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并在“五四时期”开始传入我国。上世纪80年代,歌剧中译呈现出繁荣景象,并涌现出了如孙慧双、戈宝权等著名歌剧翻译家,为我们呈现了《卡门》《浮士德》《蝴蝶夫人》等经典歌剧作品。歌剧中译一方面促进了歌剧在中国的普及以及传播,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督促歌剧翻译者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由于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所以歌剧翻译是一项跨音乐、戏剧、文学和翻译的多学科的翻译工作,因此并非易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歌剧翻译的现状以及歌剧翻译的要求阐述歌剧中译的困难性,并提出一些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结合孙慧双老师编著的《歌剧翻译与研究》以及自身感想,浅谈歌剧中译的困难及技巧。

关键词:歌剧中译 信达雅 文学性 可唱性 易懂性

一.歌剧中译的困难

语言的局限性。从语系划分,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歌剧的原语种如德语、法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的工作难度更大。翻译歌剧是真正的颠倒了的艺术,即先有音乐后填译文,而且译文还要符合汉语的听众习惯以及外国的音乐走向,有时候汉语语言音韵在法语音乐中并不那么顺从、那么合体,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此外,歌剧属于歌唱艺术,歌词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语言的音韵要求较高。印欧语系比如法语是有节奏组的语言,每个詞的语言重音在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而中文是有语调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汉语语言音韵在法语音乐模式中并不合体①,因此也就加大了翻译工作的难度。

译者数量的局限性。由于歌剧本身就是集交响艺术、声乐艺术、戏剧文学艺术为一体的复杂艺术形式,因此歌剧中译对译者要求较高,不光需要有很高的外语理解能力,还要有很高的汉语表达能力,能够把从外语中所理解到的语言内涵和舞台形象生动具体而又形象的用中文表达出来,然后由表演者在舞台上展示。而在中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译者可谓少之又少,加之无历史经验可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歌剧中译的进程,导致歌剧中译发展比较缓慢。

译界的争论。自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翻译的标准,即“信”“达”“雅”以来,译界便争议不断。国人一直在争论信、达、雅是对还是错。实际上,翻译尽管有不同的标准,实践起来大体相同,翻译终归是一门语言转换艺术。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活处境等方面的不同,翻译是否需要遵循信、达、雅又变成了一个问题,也给不少译者造成了困扰。

孙慧双先生认为歌剧汉译理论难的原因主要是“文化鸿沟”和“文化研究”的问题,同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职业,无人管;四不像学问,无力管;人人喊打,不愿管。②”所谓“自由职业,无人管”主要是有体制问题、经费问题、业务问题、能力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四不像学问,无力管”主要体现在歌剧中译难度很大,对译者要求比较高,因此专业译者较少--其实这仍然是歌剧翻译在我国的现状并且亟需改善。

总之,我国歌剧翻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歌剧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能力,为我国歌剧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歌剧中译的技巧

1.前期

要想出色的翻译一部歌剧,翻译研究必不可少。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所译的作品有所了解,了解的越多越便于翻译、越便于把握住译作的内涵、驾驭译文的总体方向。正如孙慧双先生在书中提到的那样,在翻译《卡门》之前,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调查歌剧《卡门》及其作者、《卡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的社会意义、《卡门》的现实主义道路和艺术成就等,也因此成就了一部不朽的经典歌剧,并推动《卡门》中译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歌剧翻译不仅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转化,更重要的还需要克服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其重点在于形象转化,也就是说要把原作品的形象转化过来,因此歌剧翻译必须认真、深入、细致地做好研究工作,才能把握住舞台形象和歌词色彩,才能译出歌剧的味道,才能译得传神,才能使观众在剧场中“感受”到,而不单纯使观众“理解”到。

2.中期

遵循译事准则。歌剧翻译既然也是翻译,就必须遵从翻译的诸项原则,因此信、达、雅不可忽视。“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普通的文学翻译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歌剧翻译也应如此,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美学进行创作。歌剧汉译首先是内容不能错,要忠于原著,而且翻译首先是一场实践活动,翻译歌剧时要符合原有歌剧的大体内容和故事情节,符合原有歌剧的上下台规定和出场顺序。此外,歌剧中专有名词的汉译也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名从主人,从哪种文字译成中文,就要根据哪种语音汉译;二是约定俗成,尽量避免独自创新;三是要遵从翻译的总原则,也要服从于翻译的总规范。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译文中的唱词符合原文内容,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保证译文的文学性。古典歌剧是一种高雅艺术,译文的遣词造句都需仔细打磨。译文必须结构严谨、用词准确,不允许有松散、重复等现象。例如,孙慧双先生在《歌剧翻译与研究》中指出:“《卡门》是西洋歌剧的真品,文辞不可过白;但又是一部表现波西米亚烟草女工和走私者为主要内容的雅俗共赏、先喜后悲的歌剧,文辞有不易过分华丽。③”译者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也就是说如何能够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风貌,这其实是歌剧汉译的首要任务。

保证译文的可唱性。歌剧是一门与音乐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因此中译歌剧富有歌唱性尤为重要。严格来说,歌剧演出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而且还是一部诗作。在歌剧中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外文音节以及音符进行分析,并保证译文字数与原文相一致。搞清音乐结构和外文句式,才能确定译文结构和句式。中外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决定原作和译作的音乐美体现在不同的地方:汉语是声调语言,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高亢洪亮的音乐美;而西方语言作为语调语言,则以其不同的语调、轻音、重音、次重音的排列组合构成其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因此汉译配歌时需要考虑到译文重音是否与音乐重音相一致。歌剧唱词翻译中,还需要译者保持原作的音乐风格,以及注意韵脚的使用,以体现出歌剧的不同情绪。孙慧双先生对歌唱性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译文字数受音符数量的严格限制;译文句式受乐句结构和原文句式的严格限制;译文中每个词的重音受音乐重音和节奏的限制;译文中的每个字的声调受音乐走向的限制;译文的风格受音乐风格的限制;译文韵脚受音乐情绪的限制;译文在高音区的用字必须是开口元音;译文的句逗、呼吸和气口必须与原文的句逗、呼吸和气口完全一致。有了这八条限制,歌剧翻译更可谓难上加难。

保证译文的易懂性。译文易懂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歌剧的唱,需要能够让观众听懂。由于歌剧演唱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必须让观众一次立即听懂;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观众群的组成和对内容的需求,但歌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你无法确定观众会是谁会处于哪个年龄层面,因此这时候采取必要方式比如将字幕打在大屏幕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译配者应当尽量把歌词译得简单易懂些,也就是说在保证风格和神韵的前提下力争把译文写的简明易懂,同时结构也必须严谨,不能过于口语化,更不能松散或重复。歌词汉译是诗词笔译,用词必须准确、节省,还要有诗韵。歌剧翻译实际上就是“转化”问题,既有语言方面的转化,又有文化内涵的转化,还有表达形式的转化。歌剧始终是一门大众的艺术,因此考虑到大众的需求是极为重要的。

强调译德的重要性。孙慧双先生在其著作《歌剧翻译与研究》中指出:“翻译首先态度要端正,要夹着尾巴,而且唯一的宗旨就是为他人服务,让他人成名。”此外,“勤”也是非常重要的。译者要做到眼勤、手勤、思想勤,勤学、勤问、勤思考。译者在翻译时最重要的是表达作品和提供服务,是为演员表现作品服务,这不仅是译员的素质,而且是译员的品德问题,是译德的基本体现。他告诫译者要先学做人,再学翻译,先学服务,再学交流,在名利前必须持谨慎态度,文化功力和民族责任心都是译德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后期

歌剧中译后期主要是校对和修改问题。歌剧汉译进入试唱阶段的合作与修改,是有别于其他翻译程序的重要改进步骤的,在这个阶段中,译者应该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改进作品。孙慧双先生认为“跟踪修改作品是歌剧翻译一项必做的工作,而且是译德的具体体现和对歌剧汉译工作的正确认识。”歌词汉译必须要经过演员演唱才能进一步发现问题,使之日趋完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修改译者的作品和提高译者的认识水平与译配水平。

三.结语

歌剧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正如孙慧双先生所说:“歌剧译者有如带着枷锁跳舞—既欢乐又艰难。④”在歌剧翻译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出现不成熟、不尽人意的情况。然而我们不应该因此而忽略对歌剧中译的理论研究,因为在进行一部歌剧翻译时,音乐工作者与语言工作者首先要共同深入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以及翻译理论,充分了解到歌剧中译过程中文学性、可唱性、易懂性以及译德的重要性,因此在不断的探索中推动我国歌剧汉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马蓉.歌剧中译的审美再现与语言技巧[D].中央音乐学院,2014.

[3]鞠善日.关于歌剧翻译的几点思考[J].音乐创作,2012(11):106-108.

[4]宋学智.译学探索的新收获--《歌剧翻译与研究》评介[J].外语研究,2000(04):58-59.

[5]唐瑾.歌剧翻译之歌[J].出版广角,1998(01):62-63.

注 釋

①参见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②参见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③参见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④参见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介绍:魏玉凤,内蒙古大学本科在读,英语方向)

推荐访问:歌剧 浅谈 困难 技巧

本文标题:浅谈歌剧中译的困难与技巧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32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歌剧中译的困难与技巧》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