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歌剧《卡门》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01 09:42: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歌剧《卡门》为世界经典,其创作背景、创作特点、人文诉求、本土化发展都有较为详实的研究。《卡门》由首场的失败到享誉全球存在其必然性,对照外国歌剧深入剖析我国歌剧的优势与不足,以经典引领我国歌剧的发展应是我国歌剧纵深研究之处。

[关键词]歌剧;《卡门》;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26-03

[收稿日期]2018-05-12

[作者简介]胡 筠(1995— ),女,湖南长沙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

一、歌剧的发展

歌剧,是一门集合歌唱、表演、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舞台艺术,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歌剧开荒者歌唱兼作曲家佩里《达芙内》(Dafne)开始启动了歌剧的发展驱动按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佛罗伦萨向罗马、威尼斯辐射,进而辐射到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十八世纪作曲家格鲁克与莫扎特分别创作了《奥尔菲斯》《费加罗的婚礼》对歌剧进行改革,将歌剧的语言、诗性、音乐三者互相融合,管弦乐团的交响性同步提升。十九世纪歌剧以意、德、法为首的歌劇三大重镇,意大利歌剧威尔第《奥赛罗》、德国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法国比才的《卡门》则是众多法国大歌剧经典之作的代表。二十世纪歌剧辐射到奥地利、苏联、美国等国,在中国明清时期歌剧宫廷初次演出《好姑娘》至改革开放后,普契尼的《图兰朵》、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女》在我国上演,歌剧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艺术无国界,至此,歌剧的跨国界、跨民族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得到有史以来最大可能地成为现实。

《卡门》成为自诞生140年来经久不衰、划时代意义的歌剧作品,同时因其文化的前瞻性及认识的渐进性,观众对《卡门》理解和选择发散,其价值是一个社会大背景下长期纵向考量分析的课题。笔者通过检索《卡门》这部经典歌剧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提炼出歌剧《卡门》在创作背景、创作特点、人文诉求、本土化发展四方面研究。

二、歌剧《卡门》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法国全新民主思想取代宗教、君主及封建特权思想以及封建主义君主制被推翻,他们的文化更多反映的是市井与人民疾苦的现状,艺术创作的内容也逐步从描述贵族华丽生活到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转变。歌剧《卡门》根据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 1845 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卡门》改编,描述了一位美丽而放荡不羁的吉卜赛女雇工卡门的一段爱情故事,西方生活环境下的东方女人卡门对爱情的取向融东西方文化于独一的个性化表达中。

2.文化背景

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歌剧创作的文化背景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启蒙运动参与者以文化先锋自称,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既是小说《卡门》作者梅里美的教育思想源头,亦是歌剧作曲家比才创作歌剧《卡门》的文化源头。歌剧《卡门》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于女性主义。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女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受压迫的弱势地位,男性的目光和价值观念则是衡量女性行为的准绳。有着东方人吉卜赛人的容颜和性格特质和西方生活环境下艺术化人物的卡门,对于爱情与自由的向往,对生活残酷现实与幻想完美的矛盾对立,塑造的卡门这一女性形象,来冲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对十九世纪的法国具有历史意义。《卡门》的文化价值性与远见性往往会超越作品所处的年代的世人认可性,歌剧首次上演并未收到预期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享誉全球的经典剧作。

三、歌剧《卡门》的创作特点

歌剧《卡门》是一部抒情歌剧,剧中人物情感刻画多维,多音乐元素融合,多音乐旋律转换推进剧情发展。有卡门为爱而歌、唐·豪塞为诱惑而吟的赞词、市民的议论与猜测的合唱、念白式的对话穿插、埃斯卡里米奥斗牛士风度与凯旋的豪迈情怀,多音乐元素、多音乐旋律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张力。以下作者从不同角度审视歌剧《卡门》。

1.姜涛 《浅谈歌剧<卡门>的音乐特点及创作特色》认为歌剧《卡门》把巴西、西班牙外来音乐元素与本国歌剧体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吉卜赛民族的音乐、西班牙音乐,如《爱情像一只自由鸟》等三首西班牙民间音乐的曲调灵活地运用了西班牙民间音乐曲调,通过丰富且多变的音乐旋律来展现戏剧冲突,从雄壮的斗牛士进行曲到“注定失败的爱情”音乐、从热烈转到哀求再到绝望的卡门与唐·豪塞之间二重唱的旋律变化等,从而使得该部歌剧有丰富的艺术张力。

2.潘达在《为什么<卡门>是“喜歌剧”》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欧洲,特别是法国喜歌剧的具体含义,论述歌剧《卡门》是带有“抒情悲剧”色彩特点的十九世纪法国喜歌剧。作曲家比才精心设计,歌剧音乐以及序曲中融入了不少富有动感和韵律的音乐风格,如卡门开场演唱的《哈巴涅拉舞曲》和第二咏叹调《塞维利亚墙边》都带有很强拉丁风格节奏的歌曲,第四幕《斗牛士之歌》和《 命运主题》的交替使观众在光明与黑暗的两极不断周旋,极其富有特点的乐队伴奏部分渲染斗牛士英姿飒爽,威武潇洒的形象,剧尾用欢乐元素衬托悲剧的音乐手法。

3.李雁《谈歌剧<卡门>的创作特色》着重论述合唱在歌剧《卡门》中的作用,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十多首,通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合唱艺术形式描绘场景色彩、抒发人物情感、渲染戏剧气氛、表现戏剧冲突、参与塑造形象等。如第一幕的合唱刻画儿童天真活泼和调皮的性格,营造出一种明朗喜悦的气氛;《爱情像一只自由鸟》中的合唱部分与独唱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卡门对爱情狂放不羁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工厂女工的两首合唱“烟云飘”及“女工吵架的合唱”,烘托出静谧、柔和和嘈杂纷乱的舞台气氛;走私犯进行曲合唱保持着夜的色彩,刻画了走私犯恐惧不安的心情;斗牛士们的合唱渲染斗牛士在斗牛场和情场上获胜时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形象与剧终悲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增强悲剧性的效果。

四、歌剧《卡门》人文诉求

歌剧《卡门》是现实主义悲剧或悲剧性喜剧。一位吉卜赛女雇工卡门的一段爱情故事,冲破传统保守的禁锢,彰显人们对独立自由的向往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钱庆利《经典中的流行》一文中,作者認为《卡门》是历史与现代人的文化心理的契合点,同时又与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相一致。阐述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学由浪漫主义转向自然主义发展到现实主义,歌剧《卡门》以日常生活的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内容,以音乐和文学双重主题塑造一则神话般人物形象的爱情故事,保留梅里美小说原有的野性和逼真的美,为小说插上辉煌的音乐之翼,使之超越日常生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真实性,展示了大量的社会内涵,冲破保守派的桎梏,符合观众求新的审美需求。塑造卡门这一女性形象,来冲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这无论对十九世纪的法国,还是传统思想浓厚的中国,无疑都具有历史意义。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称赞说:“《卡门》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部杰作。”德国哲学家尼采多次观看比才的《卡门》之后,盛赞这部歌剧的写实主义精神,称之为“大自然的爱情”。

2.王东亮《歌剧<卡门>传播中的受众因素探微》认为一部音乐作品的流芳百世,只有摆脱围绕“作家、作品”的重心偏离的研究模式,在“作品—媒介—受众”之间的动态关联中,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才具备一种可能。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拜金主义、犬儒主义等新的价值观念弥漫社会的各个角落,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一些关心社会进步、人类前途的思想家、道德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这种混乱提出声势浩大的抗议,卡门是比才塑造的维护其自身独立和神圣自由的一种外化。歌剧《卡门》诞生前夕的法国歌剧受众多半限于部分上层社会受众,他们的思想中喜歌剧的演出应该是轻快流畅而又有活力的,剧中突如其来的死亡悲剧出现在“典雅、文明”的喜歌剧院,审美惯性的重大偏离让同期的法国歌剧受众甚为震惊。剧中卡门和唐·豪塞无论男女社交还是夫妻相处,与法国社会所崇尚的伦理、道德规范完全是一种错位的两性关系,反常的性别角色与他们心中形成某种审美定势之间构成极大的挑战。

五、歌剧《卡门》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歌剧《卡门》1875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余年,虽然初演失败,但很快被欧洲听众所赏识,是当今世界上上座率最高的剧目之一,中文译本是《卡门》第二十五种语言演唱。《卡门》在我国的上演,克服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在力求精准表达的基础上适度调整。

1.章珍芳《歌剧<卡门>在中国》认为当时这部经典歌剧主要唱段在我国经常上演,但作为一部完整的歌剧上演对剧中塑造思想感情与生活习惯颇远的人物是很大的挑战,通过法国指挥比里松精彩的指挥艺术与布吕梅等专家的细心排练,整个演出风格细致、热情而自然。虽然由于基本功训练还薄弱,有时出现音不准节奏不稳或唱原文有困难等缺陷,但这是可以逐步加以克服的。《卡门》演出成功,是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新成就。

2.马蓉《歌剧中译的审美再现与语言技巧——以中译歌剧<卡门>的成功为例》认为,歌剧的中译本不仅对于歌剧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还在中西合作编译的过程中,提高了我国歌剧创作人员的水平,对我国创作自己的歌剧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在文学性方面,因政治背景的区别,当时的中国与法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作者根据法语语音特点以及汉语的音韵特点差异,以《卡门》中具体的翻译方法与要点进行整理,从歌剧的戏剧与音乐两个方面分析。把握《卡门》审美内涵,从戏剧文学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风格,以客观的角度不加修饰和准确地叙述故事,音乐方面又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优美的歌唱性旋律和内心抒情性宣泄,实现《卡门》审美转换,在现实主义的风格基础上,根据汉语表达的习惯风格,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其次,在可唱性方面,声韵与旋律结合、音节与节奏结合。只有严格遵守原有的节奏律动与音节位置才能表达原有的音乐情绪及演唱者在演唱时更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铿锵有力的音乐性格。

3.余秋廷《西方歌剧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探究——以比才歌剧<卡门>为例》介绍中西方歌剧发展概况,歌剧《卡门》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艺术表现特征、歌剧《卡门》在中国的三个阶段的演出与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相适应的本土化的《卡门》艺术表现特征,提出了中国歌剧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的建议。

小 结

歌剧《卡门》从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人文诉求、本土化发展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也有较为详实的论述,然而《卡门》外国经典歌剧对我国歌剧的创作指导和引领研究尚缺失。我国歌剧自清朝宫廷本土化萌芽至今有100多年历史,涌现一批歌剧人才殷秀梅、戴玉、廖昌永、张立萍等,推动我国歌剧的发展,呈现《扬子江暴风雨》《卖报歌》《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悲怆的黎明》和《燕子之歌》等代表作品。研究《卡门》受众也探寻我国歌剧的受众在哪里,研究《卡门》等经典歌剧,分析我国歌剧的优势与不足,力求打造更多经典歌剧,使我国歌剧作品走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

[参 考 文 献]

[1]王东亮.歌剧《卡门》传播中的受众因素探微[J].人民音乐,2007(01).

[2] 章珍芳.歌剧《卡门》在中国[J].中国音乐,1982(01).

[3] 马 蓉.歌剧中译的审美再现与语言技巧——以中译歌剧《卡门》的成功为例[D].中央音乐学院,2014.

[4] 余秋廷.西方歌剧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探究——以比才歌剧《卡门》为例[D].武汉理工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洪全)

推荐访问:卡门 歌剧 综述 文献

本文标题:歌剧《卡门》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34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歌剧《卡门》文献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