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2006年的稿边笔记

发布时间:2023-06-01 11:18:05 | 来源:网友投稿

陈彦兄的《说秦腔》即将出版,这部书以2006和2007两年间给《美文》杂志写的专栏文章为主体。这个专栏是这么出笼的,当时他任陜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还兼着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有一天我专门去找他,认真谈了一个想法:秦腔是西北地区的大戏,也是全国梆子戏的祖师爷,但这方面的文章太少,既可读,又是专业研究型的更少。国内谈戏曲的这类文章也不多,只有徐城北先生等一两家。平凹主编倡导“大散文”写作,你是他的乡党,也是好友,请你给《美文》多写些这方面的文章。他先是客气推辞,但在我的软磨硬攻之下,终于答应了,一干就是两年,从2006年第2期开始,至2007年12期止,专栏名称即是“说秦腔”。十年过去了,这个专栏在今天看来,已成为《美文》编刊史里既有特色,又有文学和艺术价值的一组系列文章。我摘录出当年写在发稿笺上十篇文章的责编审读意见,算是给读者的助读或参考吧。

1. 《说秦腔》开栏了,第一篇是《生命的呐喊》。

陈彦是秦腔的大行家,几十年浸泡在这个行当里,请他写秦腔是专业级,相当于请武大郎话炊饼,请潘金莲说偷情。

《生命的呐喊》梳理秦腔起源的上游地带,由史见识。戏曲不仅仅是娱乐,究其根本则是民愿与民心。这是陈彦的大认识,任何一个地方的戏曲,都是这个区域里民风、民俗,以及众生百态的沉淀。

文中有一句话,体现着陈彦的严谨,“还有人说秦腔糅成于西汉百戏涌流长安时期,但研究资料缺乏相互支持,尤其是无成行唱本传世”。“西汉百戏涌流长安”,这句话的背景指的应该是西汉初年,汉朝第二位皇帝刘盈时期,刘盈十六岁即位,二十三岁驾崩。他在位时只是名誉上的皇帝,母亲吕后专权。刘盈性格羸弱,惧怕母后,无力问政,把心思放在歌舞艺人身上。刘盈死后葬安陵,西汉有陵邑制度,在帝陵旁侧建一个高大上的生活社区,即陵邑,从全国各地选择移民入住。迁入安陵的是五千户伶人。“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关中记》)。此处的关东地区是指江苏、安徽一带的楚地,但这个记载《史记》和《汉书》里均没有,《关中记》是西晋时的书,也没有注明出处。刘盈是西汉皇帝里最没有影响力的,司马迁在《史记》里甚至不设“惠帝本纪”,只是并入“吕太后本纪”。安陵和安陵邑的规模和建制也比较小,说“善为啁戏”的五千户人家,即“百戏涌流长安”应为夸大其词。

2. 《坚挺的表达》是写“黑头”的,京剧叫“花脸”。

也叫“挣破撒”,这是秦腔花脸的另一个俗称,是陕西方言。“撒”指脑袋,吼起来气冲霄汉,头都破了。这个文章读着过瘾,一口气由开头直惯到底。

方言,是民风的生动写照,是地方性格的外露部分,是日积月累过日子过出来的。比如北京话,在明朝时候是“吴语”,混合着安徽凤阳和南京一带的口音,据专家考证,有点类似今天的天津话。满族和蒙古族建立清朝之后,逐渐才形成了今天的北京话款式。秦腔里的发音,是中国唐朝之前的“长安国语”。每个地方的“地方戏”里,均保留着历史的风声、雨声和人声。

3. 文章写到第3期,秦腔的复杂度出来了,用陈彦的话,叫“皮实”。

《韧性的婉约》解剖的是戏路里的“九曲迴肠”,难与易,怎么样构成辩证法。

这个文章是写给专业演员看的,外行看了没用处,能领会其中的热闹就不错了。

4. 《天雷报》是传统戏,又叫《清风亭》,陈彦在解剖这只“老麻雀”。

忘恩负义是中国人恨到骨子里的,被诅咒遭天报应。这是一出忘恩负义的典型案例,却发生在叫“清风亭”的地方。题目与剧情,自然构成反讽式的落差。一对贫贱老夫妻,在清风亭拾到一个弃婴,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到十三岁,被亲生父母认领走了,父亲扔弃婴时是个秀才,后来中科举做了高级干部。孩子长大后科举中榜状元,红袍加身路过清风亭时,却不认孤苦伶仃的养父母,天公震怒,用霹雳将“逆子”粉身碎骨。

仁义礼智信是旧时代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要求人有多么高尚,也不要求学习雷锋,不进行完人教育,但要做个好人,可以有缺点,但不能丧失作为人的基本,仁义礼智信就是人的基本。

“天人感应”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其中确有一些有悖科学的“迷信”因素,但被老百姓接受,为什么会接受呢?因为这个东西比空洞的“高大上完人说教”实在。

这期的文章叫《雷音的震怵》,读过之后,确实有些触目惊心。

5. 《最火的男旦》,写清代的演技派秦腔大家魏长生。

苦寒出身,浪荡飘零,衣食无着落中开始“艺术人生”,之后练就一身技艺,几起几落红遍京城,以及长江南北,最后唱死在舞台上,这是标准的旧时代里“德艺双馨”人物。陈彦的专业感慨是“无技不成艺”,一个演员没有铁打的“技”,达不到“艺”的上乘境界。比较着看,今天混个“艺术家”名头太容易了。以前的艺人没地位,称“戏子”,但成名人物身上可敬的东西多。今天,差不多是个翻翻。

地方戏“晋京演出”,也是中国戏路里的一个老传统。旧社会的艺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这样的官冕,去首都演出,为的是“唱响京城”,万一皇帝老爷子哪天闲了去瞅个一回半回的,再回到地方,腰杆子会硬实一些。但这个“独木桥”走起来是万般的辛苦与辛酸,“三寸的宽来,万丈的高。大风吹来摇摆摆,小风吹来摆摆的摇,有福的人呐桥上过,无福的人呐打下了桥。”(此句为陈彦唱过的一曲陕南民歌)。

魏长生就是被打下桥的其中一个。

在这个文章里,还读到陈寅恪借“男旦”言志的一首诗,“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大息风波衰歇后,传薪翻是读书人”,向陈彦的读书积累功夫学习。

6. 写到《根植》时,陈彦做出两个了不起的判断:一个是,中国戏曲里的折子戏是维纳斯,残缺以后,实现了美的品质升级。另一个,旧戏曲“高台教化”里的“封建人格”,优于今天利益至上的“经济人格”。

以《三娘教子》和《打柴劝弟》为例,由“本戏”到“折子戏”的转型,是“人民大众需要”的结果,是取“精”去“粗”的科学瘦身。一部大戏,如同果树一样,果农们围绕着“结出硕果”去剪枝,为确保大果实的品相,也会清理掉一些小果子的。

7. “一本大戏是开河的艺术。既然是河,就应该有浅流、激浪和险滩。有些戏之所以平淡无奇,就是缺乏河流的真正资质。而《周仁回府》既开河,又聚潭,有些地方跳浪走舟,有些地方深水回旋,所谓回肠荡气。在《周仁回府》中,确实是能得到一些实质性的体验。”

这是《周仁在秦腔》里的一段话,应视为陈彦的戏剧创作谈。

我们中国各地的戏曲,包括说唱曲艺,寻出身源头的话,是先在宫廷,之后“下海”到民间,再落地生根各具姿态生长起来的。西汉有个机构叫“乐府”,相当于“中央歌舞剧院”,但规格高、责任重,核心工作是祭祀天地和社稷宗庙,以及国家的风化教育。以前祭祀用的音乐是有严格规定的,遵循礼乐制度,祭祀对象因天地人的不同,音乐也随之有别。配乐的词是当时的文人创作的,以赋为主。我们今天读到的汉代“乐府诗”,《战城南》《久别离》《陌上桑》《妇病行》《上阳白发人》这类作品,不是祭祀用的,都是当年搞的精神文明教育成果。不是诗,是歌词,要配乐吟唱的。当年的精神文明教育,不唱高调,不来虚的,以人心的正、情感的真为主。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规模大,将近一千人,当时的负责人是李延年,职务叫“协律都尉”,相当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佩二千石印绶”,属于正部级待遇。李延年是音乐大家,“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是“中山人”,今天石家庄一带,出身音乐世家,“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宫刑,去男势)”,“女弟得幸上,号李夫人”。李延年妹妹是贵妃李夫人,李延年与汉武帝个人关系也很不一般,差不多算“同志”吧,《汉书》里有一句话讲得挺暧昧,“而与上卧起”,同起居。李延年有一个哥哥,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屡立战功,后兵败被俘投降匈奴。有一个弟弟,叫李季,坐乱宫中,和宫女有私,因为这两位惹的祸,李家一族被灭门。

到汉哀帝时期,大规模压缩“乐府”编制,超过九成人员被遣散分流。有一部分去了各地的诸侯之家,大部分自谋职业,成为民间艺术工作者。当年的这些下岗人员,成为今天地方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的开山人物。

一本大戏是开河的艺术,而中国戏曲史自身就是一条有浅流、激浪和险滩的汹涌混沌之河。

8. 《天才的背影》写的是秦腔名丑阎振俗。

“喜剧是最难把握的艺术”,“喜剧一旦不自然,笑声也会变得僵硬”,这是陈彦的喜剧观。在他看来,丑角在艺术境界上实现突破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人生历练,好的丑角让他“深怀敬畏”。

舞台上的丑角是让人清醒,乃至反省的,是下潜深度的艺术。“喜剧是真正需要用生命体验来盆水显影的,不能硬搞,硬搞就会失去妙趣天成的自然感”。陈彦在这个文章里引用了阎振俗表述少年人生的一段自白:“喝的拌汤(疙瘩汤)能洗脸,穿的冬衣没夹棉,光席冰炕腿放满(姐弟五人),被薄人多盖不严。你蹬他拽失情面,却说身后把风钻,弟兄常演‘三打店’,日子过得没眉眼。这种光景无期限,入地容易上天难”。苦难的经历与生动旷达的表述熔为一炉,让观众先笑,笑过之后,泪水再往心里流。

9. 以《三滴血》为例,陈彦讲述一个剧本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先要有好故事,这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好看,再深刻,再有价值,也会门前冷落,束之高阁”,“只有故事通达,独特,精彩了,其余一切才能自然衍生”。

再是认识上有深度,范紫东先生写《三滴血》,取材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个故事,但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良和提纯。“滴血验亲”是中国古代官员审理案件时常用的一个刑侦手段。范紫东泥古化古,付之以现代意义。第三,还要有舞台的反复磨砺。《三滴血》1918年写成,至今已近九十年,这出戏使多位伶人成为大师,多位大师的表演再创作也促使这部戏成为秦腔的标志作品。

10. 《女鬼之复仇》,是2006年的最后一期。

鬼是反面形象,但在民间传奇,旧小说,老戏文里,涉及鬼的“正能量”多。鬼充当正義的捍卫者,还是公正的执法者,这不是出于浪漫的想象力,而是老百姓艰难生存中的无可奈何,是对政府主持公道的失望和放弃。也是给自己宽心,或哄自己开心。

《红梅记》是明代的鬼戏,几百年间被不断在舞台上翻新,秦腔版的《游西湖》,是对《红梅记》的演绎和革新。陈彦的这个文章,是比较两个版本的细微精妙,以及高低长短。

陈彦是写现代戏的大家,多次获国家文华大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陈彦是有着极强社会意识,乃至现代意识的作家,但在他肉乎乎的肚子里,是装着几百部老戏本子的,就像职业围棋国手,有成百上千的老棋谱垫着底子。

推荐访问:笔记

本文标题:2006年的稿边笔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39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06年的稿边笔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