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基于MHK评价标准的新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1 19: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MHK(民族汉考)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MHK考试过级情况的分析,旨在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统称“我区”)不同区域、不同族别、不同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学习现状和我区双语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MHK;评价标准;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吴颜(1980-),女,山西阳泉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科研项目资助(批准号:XJNUGF11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67-02

一、双语教学研究背景

50多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自治区党委、政府不仅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的双语教育问题,而且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十二五”双语幼儿园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双语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方面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双语教师;另一方面以“内培外训”为主,不断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自治区先后启动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双语特岗教师计划、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计划等工作。除了补充双语教师数量,新疆还不断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推进实施了以“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为重点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接受培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中小学双语教师汉语学习情况究竟如何?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新疆高校双语教学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现状?这是每一个关心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士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教育部组织开发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民族汉考)。[1]民族汉考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民族汉考从低级到高级共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评价小学毕业生汉语水平的依据;二级为评价考生能否适应全日制民族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汉语的依据;三级为评价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应考者汉语水平的依据;四级为评价少数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汉语水平的依据。

1.数据来源

MHK考试在新疆始于2007年,当年全新疆共选取5000名在2007年5月参加了HSK的中小学教师、自治区“双语”教师培训班学员及各高等学校预科班、毕业班学生免费测试,此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各方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下,MHK(三级)于2010年11月28日在我区正式启动,首次考试共有8098名在校大中专学生参加,考生仍然是从参加了2010年11月份的HSK(初中级)考试的考生中选择的。从2011年5月开始,MHK(三级)考试在新疆正式拉开了取代HSK考试的帷幕,此次考试吸引了大批少数民族学生,报考人数创历年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人数之最。

因为MHK(三级)在新疆开考历史短,且2010年以来的三次考试分别在不同的背景和组织形式下进行,数据还不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为了选择可以代表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水平的有效数据,笔者对新疆师范大学考点近三次考试的参考人数和过级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数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11月MHK(三级)考试三级甲等过级比例明显偏低,这一方面因为考生对MHK考试模式比较陌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考生选择上优先考虑了未取得HSK初中级考试中A证书的考生;2011年5月MHK(三级)考试三级甲等过级比例明显偏高,这主要因为本次MHK考试是第一次面向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开放报名的考试,许多已经取得HSK初中级考试中A证书的考生也纷纷报名参加以便检测自己的汉语水平;只有参加2011年11月份考试的考生是真正理性参加考试的,且此次考试过级情况与历次考试平均过级情况比较接近。所以本文以MHK(三级)新疆师范大学考点2011年11月份考试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新疆高校双语教学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2.数据分析

长期以来,在HSK考试指挥棒作用的影响下,新疆高校双语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HSK的考试形式也导致了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形成重听力、阅读理解和语法训练,轻口语和写作训练的现状。从2011年11月MHK(三级)新疆师范大学考点的数据可以看出(见表2):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障碍仍然是口语和写作,其中写作不能通过的人数比口语不能通过的人数略高,而阅读和听力对考生的影响却相对少得多。在2011年11月参加MHK(三级)考试的2152名考生中,因写作成绩低未获得三级甲等证书的有1091名;因口语不合格而未获得三级甲等证书的有991人;因阅读理解不合格而未获得三级甲等证书的有366人;因听力不合格而未获得三级甲等证书的有179人。未获得三级乙等证书的考生各项成绩比例与未获得三级甲等证书考生的比例基本一致。

数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一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MHK(三级)备考过程中对各项语言技能关注度的研究似乎可以解释上述情况的成因:[2]学生在备考MHK时所花的时间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口语、阅读、听力、写作。写作虽然是少数民族学员的第一大弱项,但最想提高的技能中口语却排在第一位,写作居然排在了第二位,但选择写作的人数比例也高达36.4%。为何学生想提高写作水平而又不愿花过多时间呢?通过和学生座谈后发现:第一,写作一直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因为汉语表达能力有限,完成一篇作文确实困难;有的学生虽然汉语水平足以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但认为写作文是一件伤神又费力气的事,除老师布置的作文外,不愿主动练习;还有一些学生汉语水平尚可,也愿意写,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差强人意,导致信心不足。有个学生说:“写一篇作文最少花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我可以做好多道语法题,听好几段录音材料了。”由于写作训练耗时多,老师很少在课堂上组织训练,也是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差,没有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虽然写作是很多学生“心中永远不愿触碰的痛”,但是它毕竟是MHK的必考项,学生又不得不面对这一薄弱环节,想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可这又会产生疑问:因为要参加MHK,学生才想到要提高写作水平,如果MHK不设写作的话,学生还会有此意愿吗?可否理解为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才勉强练习写作的。如果是,这就意味着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应试的需要,而非对自我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问卷结果验证了笔者的假设:多数学生并不认为写作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听、说能力是他们最看重的语言能力。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情况下学生的过级情况(见表3)。

数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数据表明:柯尔克孜族考生MHK三级甲等过级比例要明显低于全校平均过级比例,未取得等级证书的考生比例又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蒙古族学生MHK三级甲等过级比例要明显高于全校平均过级比例,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过级比例基本与全校平均水平持平。这主要是由于柯尔克孜族学生主要生活在地域广阔、汉族人口稀少、本民族人口高度聚居的农牧区。如克州地区汉族人口比重极小,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势,当地人口使用柯尔克孜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客观情况必然会影响柯尔克孜族学生双语水平。

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两年制双语培训学员过级比例要明显低于统招本专科学生,男生过级比例明显要低于女生,非汉语言专业学生过级比例要明显低于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与部分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可以发现,两年制双语培训学院学生大多已经背负上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担,他们一方面要应对家庭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学习的压力,经常会感到力不存心,而男性学员在这方面比女性学员承受的压力更大。尤其是一些大龄学员难以融入周围的生活圈子,很少愿意与人交流,这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MHK等级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三级为评价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应考者汉语水平的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占学前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2015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接受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75%左右。基于MHK评价等级与自治区双语教育对于双语教师的需求来看,我区高校尚有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于汉语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双语教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要想缩小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因少数民族地区周围有很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师生,所以在公共场所很少看到相关的宣传广告和激励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要想深入推进双语教学,必须全力营造一个人人愿讲普通话、人人愿学普通话的良好环境。

2.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新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3.因材施教、重点突破

调查中发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备考MHK时会采用做模拟题、参加辅导班、找家教、民汉结对子、看汉文书刊和影视作品等方法,这说明现在的学生学习汉语的途径和方法呈现了多样化、丰富化的态势。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革创新空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鞠文雁,鲁新民.从HSK到MHK——汉语水平考试在新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21-26.

[2]涂红梅.MHK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1,(3):69-72.

(责任编辑:宋秀丽)

推荐访问:新疆 评价标准 现状 高校 双语教学

本文标题:基于MHK评价标准的新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64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基于MHK评价标准的新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