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从民汉合校到民汉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3-06-02 09:00:08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民汉合校经历了合后分、分后又合的曲折演变过程,21世纪进入全面深入的合并阶段。民汉合校在促进各民族师生自然交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新疆双语教育快速推进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与民族感情交融的示范高地。针对民汉合校发展中的问题及新疆民汉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民汉合校应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育规律的共性、增加研究经费、加强民汉师生跨文化教育、稳步提高汉语系教学质量和审慎进行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民汉合校;民汉一体化;发展;思考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建立了民汉分置的教育体系,即汉族学生通常在汉语学校就读,少数民族学生通常在少数民族学校就读。虽然也有相互交叉就读的情况,俗称“民考汉”或“汉考民”,但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主要是受家庭周边学校条件所限的无奈之举。也有少量的民汉合校,但不是主流。

民汉分置教育体系的优点在于,使少数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新疆少数民族孩子“有学上”的问题,新疆的义务教育几乎与全国同步得到全面普及,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民汉分置的教育体系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了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但是,这种教育体系致使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观建立、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及各民族文化有效交融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深入的民汉合校与民汉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新疆民汉合校的历史演变

民汉合校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存在,如1942年新疆博乐县第一中心学校初小的6个班中,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学生各两个班,分别学习各自民族文字的课本。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汉分校与合校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出现了民族学校与汉语授课学校“合后分,分后又合”的曲折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为过渡形式,即在汉族人口较多地区多为民语授课班附设于汉语授课学校内,相反,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区多为汉语授课班附设于民族学校内。第二阶段是60到70年代,提倡民汉合校,并开始实验,到80年代初,新疆民汉杂居区的民汉合校形式已相当普遍。第三阶段是80年代,建立单一民族学校。1984年,新疆有单一民族中学780所,民汉合校则减少至44所。第四阶段是90年代,实事求是地办民汉合校。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部门采取集中办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新疆又逐渐开始进行民汉合校的尝试,到1998年,普通中学民汉合校比例较80年代有所提高,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汉合校数分别占学校总数的5.2%、5.5%、6.0%。[1]

新疆民汉合校与民汉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2000年以后,新疆开始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汉合校工作。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民汉合校成为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抓手。这一阶段民汉学校合并的力度较大,但是南北疆民族学校与汉语学校数量很不平衡,南疆四地州民族学校数量远超汉语学校,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北疆地区则相反,而且这种不平衡既有地域差异更表现为城乡差异,使大多数民汉学校很难就近两两合并。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疆中小学共计4927所,其中民汉合校801所,占16.26%,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汉合校数分别占学校总数的14.25%、27.13%、31.37%[2],比1998年统计的比例明显提高。

除了在机构上完成民汉合校工作外,新疆教育系统还做了以下工作:

科学合理地配备学校领导班子,显著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注重改善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家普遍感到合校之后管理更严格规范了。

倡导“六同”“四统一”“三个在一起”。“六同”是指民汉教师同室办公、同桌备课、同堂听课、同步教研、同卷命题、同级评比。“四统一”是指民语系与汉语系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三个在一起”是指民汉教师与学生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活动在一起。

将“民大汉小”(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远远超过汉族学生)的民汉合校与汉语学校“捆绑式”发展。如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民语系学生2074人,汉语系学生436人)与第十二小学(汉语学校)捆绑式发展,两所学校定期联合开展教学、科研与学生活动,以解决第五小学汉族师生数量较少的问题。

及时总结民汉合校经验,提出任务和要求。2012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市召开中小学多民族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就促进民汉教师交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交流。[3]该会议名称未选用“民汉合校”而是取名为“中小学多民族学校”,说明开始弱化“民汉合校”的提法,逐渐将民汉合校统一纳入双语教育管理范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不再提民汉合校的原因是,一方面客观存在维哈、汉哈蒙等民民合校或多民族合校,另一方面不少乡镇原汉语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已占学生总数的六七成甚至八九成,成为事实上的民汉合校,民汉合校已经由过去的因学校机构合并单独成一类发展,变为完全融入双语教育发展的背景中。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仅就名称而言,走过了从“民汉合校”“多民族学校”到目前的“民汉一体化”的道路。现在仅有个别项目名称与统计中保留“民汉合校”一栏,实践中人们很少提及这一词汇。

多项对民汉合校的研究均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张虹的研究数据显示,民汉合校中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均比单一民族學校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更有包容性,而且愿意进一步学习它。[4]温文的研究数据显示,新疆民汉合校中仅有13%的汉族学生没有少数民族朋友,5%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汉族朋友。[5]刘革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汉合校进行了研究,发现民汉合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以及全量表总分上都好于非民汉合校学生,差异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这说明民汉合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更好的非智力素质,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具有更好的社会环境、更大的发展潜力。[6]赵福君等通过“族际友谊质量”分析发现,在民汉合校中维汉两族学生普遍已经建立了族际友谊,并且质量较高。[7]

总之,民汉合校在各民族师生自然交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新疆双语教育快速推进中成为教学质量提升与民族感情交融的示范高地。

新疆民汉合校与民汉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民汉合校在新疆双语教育发展与民汉一体化建设中独树一帜,成绩明显,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如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双语教材文化适应性不够等;二是未充分发挥民汉合校的师资优势,即少数民族教师在汉语班授课、汉族教师在民语班授课的情况十分有限,离真正交融还有较大距离;三是汉语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师生感到较大压力,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受损,且与汉族师生的实际交往受到限制;四是尚未消除汉族家长与学生对“民汉合校会影响汉语系教学质量”的顾虑;五是个别家长因不了解其他民族的习俗而担忧、焦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建议政府依据新疆人口发展趋势,尽快核定学校编制,解决代课教师数量过多、教师队伍不稳定问题。其次,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汉教师交叉上课、民汉学生自愿选班工作。尽量多安排漢族教师给少数民族学生教汉语,少数民族教师给汉族学生教体音美课程,充分发挥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优势。再其次,在继续完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机制的同时,重视民汉教师在工作中的互帮互学与共同提高。

强调教育规律的共性,同时正视民汉一体化建设中的特殊问题。民汉合校首先是一所学校,要按照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规律办学。建议各地区充分利用援疆资源,将援疆教师充实进学校领导班子,努力学习内地先进办学经验,加强教育教学的省际交流,使新疆基础教育在全国教育的大框架、大背景中运行。教育教学中如果遇到特殊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即可,切不可先入为主地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在民族教育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自说自话”。

增加研究经费,提倡在研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新疆双语教育实践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促使广大教师积极研究和解决课堂、班级中的问题,才能打赢这场变革的攻坚战。民汉合校中,汉语系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今后一方面要带动民语系教师全面参与研究,另一方面要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来。

做好民汉师生的跨文化教育工作。一是通过讲座、课程等使民汉教师树立文化包容、文化理解、文化欣赏的理念;二是民汉教师交叉给民汉学生开设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选修课程,小学阶段可以调整为民俗介绍;三是通过第二课堂京剧班、木卡姆班、冬不拉班、围棋班等进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和欣赏。

稳步提高汉语系教学质量,审慎进行民汉混合编班。只有保证汉语系教学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汉族生源,从而带动民语系发展。虽然有研究表明民汉混合编班实验效果良好[8],但这对师资、管理、家长素质等条件要求较高,作为实验或小范围内的精英教育容易成功,普及后则会面临较多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宜跟风式地推广。

民汉合校在新疆双语教育框架下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期待其后续发展能充分发挥民汉师生同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优势,成为民汉一体化建设中的智慧贡献者和排头兵。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新疆民汉合校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2001,(2):22-28.

[2]普通中小学按教学语言分的学校数及比重[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教育统计年鉴.

[3]井波,赵西娅.新疆召开中小学多民族学校管理工作会议[N].新疆日报,2012-08-10.

[4]张虹.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5:32-50.

[5]温文.新疆民汉合校调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46中学为个案[D].新疆大学,2010:29.

[6]刘革,霍甲·艾合买提,阿不力克木.新疆民汉合校与非民汉合校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J].青海民族研究,2014,(1):104.

[7]赵福君,王党飞,张莉琴.新疆民汉合校中维汉学生族际友谊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14.

[8]周颖,刘玮.新疆民汉合校过程中民汉混合编班的实验研究——以阿克苏市第十一小学一年级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地区双语教育模式发展评价与构建:数学建模的解读”(项目批准号:71563054)的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民汉合校到民汉一体化

本文标题:从民汉合校到民汉一体化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2/25968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民汉合校到民汉一体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