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多样性是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优势与重要保证。长期以来,由于保护观念滞后、保护手段单一、保护能力有限,使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面临过度开发及日益稀缺的严峻挑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之一。实践证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观念是先导、技术是关键、人才是保障。
云南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优化民族教育体系,提升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养,实施“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综合示范,创建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机制,以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和区域社会和谐进步,对于服务国家“桥头堡”战略和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构建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是提升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云南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博物馆、科技馆、艺术交流中心、影视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等文化教育项目,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建设民族文化教育强省,着力增强文化教育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人民、教育提升人民、文化教育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适时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创新,不仅符合云南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事业的战略规划,而且通过协同创新,开展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和民族人才培养,能够为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云南省具有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山区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的多重特征,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观念滞后、技术单一、人才稀缺。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手段,是解决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难题的突破口和实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合理开发的客观需要,也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和一项长期的实践任务,更是实现学科融合,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开拓创新之路。
二、国内外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经验与启示
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新课题和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既受到美国、前苏联等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的高度重视,也受到英国、德国等科教强国的长期关注,不仅产生了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建立了成效较为显著的综合示范区,尤其是美国的“西进计划”更是成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典范。进入21世纪后,西方国家大多通过基金资助等形式支持学术团体开展外国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研究,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创立藏学研究中心进行藏族的文化教育问题研究,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系专门开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德国歌德学院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长期以来,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民族教育振兴、民族人才培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等国经过长期探索和大量实践,通过转变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的观念和教育、科技、经济、社会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方式,逐步建立起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和“高等学校-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比如美国国家实验室、英国联合创新中心、俄罗斯产学研共同体、德国大学科技园区等,为我们探索协同创新体的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成效。比如中央民族大学以滕星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侧重于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采集、识别和分类及其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侧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叙事研究;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侧重于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以杨宗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侧重于学习资源数字化的程序设计、知识服务及人工智能,以及远程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
我国科研院所侧重科学技术研发,高等学校侧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行业企业侧重社会服务和经济增长,政府部门侧重资源分配和社会协调,结果导致“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创新主体脱节、“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创新要素分离。這些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痼疾”,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得到了部分纠正,但我国的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仍然存在着协同度低、创新力弱、应用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创新发展。在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科技创新方面,具体表现为相关平台基地和研究人员分散在不同区域、高校、部门、学科及行业企业,这种行政隶属的分割、体制机制的阻碍,导致创新要素无法进行有效聚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难以形成,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效不明显,科技研发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因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稀缺,流失日益严重,单纯的理论研究或单一的技术研发都无法有效地解决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创新要素,协同“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
三、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合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优势资源,形成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体;按照云南省建成“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示范区”的要求,整合“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四类创新资源要素,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聚焦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研发关键技术,培育民族人才,促进区域发展和边疆稳定。通过前期的重点培育和4年的建设发展,力争建成“国家急需、区域一流”的西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和民族人才培育综合示范区。
(二)重点任务
1.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应用研究
以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及稀缺性等特点,开展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
2.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人才培养
以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动态优化为路径,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服务共享与数据交互系统,加强云南少數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强化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远程教育,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措施,加大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传承者、传播者、研究者和运营者的培养培训力度,力争将昆明、临沧等城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人才培养高地、人才交流中心。
3.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
以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综合示范推广为目标,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平台,采用WEB 2.0和J2EE技术搭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服务共享与数据交互系统,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与交互平台、民族文化教育品牌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公共数据库及智能查询系统、网络协同多媒体教学系统、双向视频交互系统(具有录播教学功能)、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卫星接收与储存系统、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安全系统、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服务模糊搜索系统、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系列产品等。一方面为支持云南省建设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云技术,建立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信息化服务示范区,包括以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为核心信息、以数字科技为展示手段的民族文化教育传习馆、博物馆、科技馆、交流中心、创作基地等文教产业化项目。
四、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体系构建和资源整合
(一)构建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体系
该协同创新体系包括一个中心及三个创新平台。
1.“一个中心”: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2.“三个平台”:(1)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应用研究基地。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及稀缺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服饰、艺术等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进行信息采集、识别、评估、分类、整理和智能化处理,实现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数字化、立体化、互动性和网络化;为该地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保护传播及合理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建设示范。
(2)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人才培养示范区。结合云南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开发程度,围绕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要素及特性,进行有针对性、高层次、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培养民族文化传承者、民族文化传播者、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民族文化产业运营者。
(3)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分布特点,通过创建传习馆、博物馆、体验区、交流中心、科技馆、创作基地等形式,力争实现少数民族的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教育方式等的合理保护和产业化开发。
(二)整合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创新资源要素
1.教育创新资源要素
协同相关高校及教育机构的优势特色研究资源和创新环境,民族学、教育学、文化学、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及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研究团队,负责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人才培养和培训。
2.科技创新资源要素
协同国家及省部级相关科研平台及“临沧城乡生态建设与民族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研究与示范”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攻关。
3.经济创新资源要素
协同相关企业和云南省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负责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系列产品生产与市场推广。
4.社会创新资源要素
协同云南省教育学会、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及部门的创新资源要素,负责对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主体进行培训。
(三)推动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六个协同”、“八项改革”
在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组成协同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多元动态的协同机制,实现“六个协同”、“八项改革”。“六个协同”即:理念协同、组织管理协同、人员团队协同、人才培养协同、科研项目协同、科技成果协同。“八项改革”即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改革:协同管理机制、协同创新文化建设、人员跨部门聘任、人员跨部门考评、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互换、政策和经费支持体系、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果共享机制、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将在科技产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贡献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重大创新型突破。在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评估及数字化,资源保护的课程开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人才培育、示范区规划、产品体验区建设、实习实训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将实现新进展,力争实现小范围试点、产业化示范,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软科学项目“西南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3GXS4D14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构建云南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机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