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洛丽塔》的多重性主题与艺术技巧
纳博科夫的作品渗透着很强的主观性和虚构性。他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才华,在创作上,勇于突破传统模式;在表现手法上,他大量采用隐喻、暗喻、重叠、模仿等艺术形式,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他大胆探索和尝试黑色幽默的创作方式,被喻为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鼻祖和创作上的拓荒者。《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作品,这部小说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其创作的一个高峰。
一、小说中的社会学价值主题
小说用虚构的文体编辑者、前言作者小约翰·雷博士精确无误的话语记录了杀人犯亨伯特在狱中被关押的56天里因自己的罪行写下的自白。在小说中,亨伯特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并试图分析自己之所以杀人的原因。亨伯特生于欧洲大陆,为继承一位亲戚的遗产移居美国。由于幼年时曾经有过几次被迫中断的恋爱经历,亨伯特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形成了生理上的“恋童癖”。到美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12岁的女孩洛丽塔正是他苦苦寻觅的小仙女,就心怀鬼胎地与洛丽塔的单身母亲结婚。婚后,亨伯特为设法接近、占有小仙女而焦虑不安,恰好一场车祸替他清除了障碍,汽车轧死了他的妻子,孤女洛丽塔名正言顺地落入他的魔掌之中。于是,亨伯特带着洛丽塔驾车周游全美,这种半乱伦的关系维持了两年。后来,洛丽塔跟剧作家兼电影编剧克莱尔·奎尔蒂逃走。经过艰难曲折的追踪查找,亨伯特终于找到了奎尔蒂,并在打斗场中杀死了他。这就是他一生的经历和犯下的罪行。他称写作此文稿的目的是为了审判时的需要,但却使他的洛丽塔在书中永生。《洛丽塔》表面上是一个中年男子的畸形恋爱故事,却暗含了作者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探讨。
(一)美国汽车旅馆业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在集中描绘了美洲大陆秀美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虽然只集中描写了一段有意设置的私人化、怪癖式的人物经历,但又着意追寻对这段非凡经历的概括、抽象和“个性化”。小说以一种诗人的语言和画家的笔法,精雕细琢式地描绘北美大陆的山峦、湖泊、沟壑、田野、市镇和乡村,但为了从属于嘲讽的目的,秀美不时被暗含的嘲讽所打断,透现出讽刺色彩。在小说隐喻的嘲讽对象中,纳博科夫对当时正蓬勃发展的汽车旅馆业揭露得最为彻底,尤其是揭露了其中的喧闹、肮脏和粗俗。可以说,汽车旅馆业是折射美国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当代美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表象繁荣兴盛,但表象背后的粗俗、肮脏和低劣令人恶心,而这一切则典型、鲜明地道出了美国这个“车轮子上的国家”不为人知的一面。作者以其坦率、精湛的描写对其进行了深刻而强烈的抨击。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方式
小说嘲弄了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方式。由于时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像夏洛特·黑兹一样的孩子家长都迷信假期中的营地活动对孩子们是有益的,是健康的,会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的。但事实上,营地的各种活动和锻炼项目是自欺欺人。小说中描写的洛丽塔参加的野营活动极大地讽刺了当时备受推崇的校外实用主义教育。另外,小说还对以比尔兹利女校为代表的校内教育展开了批评。女校校长普拉特与亨伯特有过两次交谈,这构成了对实用主义教育方式的图解,而后文中则对其进行了体无完肤的驳斥。
(三)现代商品社会衍生的大众消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庸俗气
夏洛特母女、奎尔蒂等是小说中现代商品社会造就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低级文化趣味成为社会中的时尚潮流。他们假装尊敬高雅文化的标准,而实际上却努力使其消解并庸俗化。小说中,美国各种信息媒体丰富,是被电影、电话、广播、报纸、杂志、流行歌曲、广告、宣传小册子、消遣性书籍和连环画册及各式菜单所包围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夏洛特的言语行动、家庭装饰都透视出浓浓的庸俗气;其周围的人物也莫不如此。洛丽塔是消费社会里典型的消费者,她爱看庸俗的电影,爱听找不到调子的流行音乐,爱吃五彩缤纷的糖果等零食,爱看连环画册的笑话和明星照片。她会永远循着广告的指点寻找各式美味、游乐场所或演出。亨伯特对这一切十分知情,但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将内心的鄙夷和不屑隐匿起来,代之以投其所好的举动。
二、小说中的人生价值及爱情价值主题
(一)小说中的人生价值主题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借一种畸形的爱情象征性地表述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在这个由中年男人亨伯特追求少女洛丽塔的爱情故事中,有一个核心的意象——“着魔的猎人”,小说中有以之冠名的旅馆,也有同名的剧作。这一多次出现的意象,有着深刻的内涵。“着魔的猎人”指向亨伯特,而猎人的猎取对象则是洛丽塔,但就书中的“自述”来看,亨伯特坚持洛丽塔只是他意念的产物,是个幻想,并用9至14岁的时间概念代替空间概念来限制它。他被少年时受挫的恋情所笼罩,期望这个时间概念可以替他复活昔日的爱和生活。可以预见,这注定是要失败的。这种失败的个体性背后揭示的是人类悲剧的普遍性。人类可以克服灾难,跨越空间距离,但面对时间却束手无策。这种认识是纳博科夫这样的流亡者在经历尘世的困扰后发出的由衷叹息。
(二)小说中的爱情价值主题
从浪漫爱情故事的角度看,小说颠覆了自古以来的真正爱情的存在。小说中涉及历来广为传诵的浪漫爱情故事有很多,彼得拉克与劳拉,但丁与贝雅特里奇,爱伦·坡与弗吉尼亚,等等,而其中被引用、暗示最多的是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中的卡门和唐·何塞。亨伯特不断地将自己的恋情与古人相比较,想与他们一样不朽,但事与愿违,依傍在一对对伟大恋人旁边的亨伯特,正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小丑。20世纪的亨伯特妄想得到与昔日一样温情浪漫的爱情,这只能是渺茫、虚空的。
三、小说的艺术技巧
《洛丽塔》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
(一)整体构思精妙绝伦
纳博科夫是位极富创意的作家。他在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奈的爱情故事中融汇了非常丰富的、精深的思想内涵。从作品问世至今,关于《洛丽塔》的争论仍然很多,评论家们各执一词,很大程度上与作者构思巧妙有一定的关系。小说初看似是一个淫秽的故事,面世时受到批评、遭到查禁,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此;再看又似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继续看下去,可能会发现它是象征主义小说、侦探式小说、唯美主义爱情小说、双重人格式小说等。正是这样多维度的题材选择和主题构思让每一位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机会从中发掘出不同的故事、特色、主题和含义。当然,内涵的丰富性也导致了这部作品较为隐晦难读的一面。
(二)文笔幽默诙谐,别有情趣
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学典故、暗示、多种语言的双关语等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把作品编织得像谜一般。纳博科夫懂得欧洲大陆的几种主要语言,学识丰富,充满机智。在《洛丽塔》中被他运用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欧洲主要语言。被影射、引用的作家、艺术家达50多位,前后有几百人次,涉及他们的作品和个人生活等多个方面,或揶揄,或嘲讽,而这一切又都是信手拈来,毫不牵强,使小说增色不少。作者非常喜欢的另一个文体技巧是利用谐音制造各种语义双关甚至语义多关的词句。例如,他利用“房客(roomer)”与“谣言(rumor)”的谐音隐射主人公亨伯特居住在夏洛特家在周围引起的议论,贴切准确,令人叫绝。又如,作者利用法语“让他带你去”(Qu’il’t’y)与奎尔蒂的名字(Quilty)的巧合创作的一语双关,为洛丽塔逃出奎尔蒂的魔掌埋下了伏笔。这样的双关语在小说中俯拾皆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挖掘的空间。
(三)英语语言的“美”的充分体现
小说充分展示了纳博科夫作为一位英语语言大师的风采。小说中大量运用头韵或类似辅音的重复,使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诗歌似的音律美。各种尾韵、半韵和双关词、自造词的使用加大了读者对语言的主观性、虚构性的认识。小说还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精雕细琢,笔触精细,为了表达的精确,不惜动用各种语言和词汇。有评论家称其语言如蝶翼上的色彩、玻璃彩球上的蝶线,这可能与纳博科夫是位蝴蝶学专家,善于捕捉色彩、行动的细微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多重的主题、华丽的文体、含蓄的文学游戏和大量的典故等使《洛丽塔》具有一定的解读难度,但它带给了当时的美国文坛一大惊喜。小说在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影响了文学界,成为后现代文学的先锋性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 Alexandrov,V. E. Nabokovs Otherworld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Boyd, B.Vladimir Nabokov: theRussian Year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Boyd, B. Vladimir Nabokov: theAmerican Year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McCarthy, M. “Pale Fire”[A].Vladimir Nabokov: The CriticalHeritage[C].Norman Page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5] Nabokov,V. Lolita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3.
[6] Pifer,E.Nabokov and the Novel[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7]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 邓克鲁.20世纪外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 石晓杰,崔永光.纳博科夫密码: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内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5).
[10] 周启超.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3(04).
[作者简介]
杜芳 (1982—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美国小说《洛丽塔》的多重性主题与艺术技巧》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