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优势与前景展望
〔摘要〕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框架体系,重大科研科技成果产出优势明显,一批批高技术产业和新动能蓬勃发展,形成了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从发展阶段来看,已经确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经济结构持续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市场主体发展质量和规模持续攀升,形成了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从世界格局来看,多边主义和包容发展仍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中国面临的“机”依然大于“危”,未来的世界经济规模格局、贸易格局、金融格局将呈现多极化趋势,以及“东升西降”的大趋势,这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赢得重大历史性机遇。
〔关键词〕 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阶段,世界经济格局,中长期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1-0106-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是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或两个阶段進行安排 〔1 〕。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扎实的经济基础优势来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进而驱动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中高速增长。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特别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反复,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没有彻底缓解,稳增长控风险促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在此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阶段基础条件,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演化所带来的机会优势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以期更好地引领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从技术发展看,科研科技基础优势雄厚,已经具备了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动力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实力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从2012年到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0%提升到58.5%。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历程和整体布局看,目前已经具备完整的科技框架体系、科研科技基础条件、高质量科技产出、高技术产业主体四个方面的基础优势。
(一)科技框架体系优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支撑科技快速发展的框架体系,也即“四梁八柱”。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迈出第一步。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邓小平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在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向全国发出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进六大转变”的战略布局。从现阶段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和框架体系;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1996-2018年年均增长19.6%。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0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1.1亿户,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8年的168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11.7万家 〔2 〕。近年来。高科技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可以说,经过70多年的“弯道赶超”迅速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科技框架体系和创新体系,有能力有条件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科研基础条件优势:已有宏大的科研队伍和高强度的科研投入
从科研基础条件来看,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目前已有宏大的科研队伍和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一方面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高级化。从1949年至1978年,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引进高科技产业企业,汇集科技人才,组建科技创新联盟,不断加强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导向,加强战略性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年轻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也出现了一批屠呦呦、王贻芳、袁隆平等在世界医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加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级技能人才培养。2018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中国每年有约800万大学毕业生,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已为全球最大,高素质劳动力将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力。另一方面,研发经费规模和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39%提高到2012年的1.97%。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截至2018年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21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313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3 〕,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费保证。整体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队伍持续优化壮大,高强度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持续跟进,对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优势与前景展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