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的非欧世界历史地位考察
【内容摘要】近代非欧世界的历史地位几经变化:在近代初期,非欧世界得以保持独立与自我的发展状态;到近代早期,欧洲因素开始融入非欧世界的历史发展,但欧洲对美洲除外的非欧世界远未建立起压倒性优势和统治权;到近代晚期,欧洲已经建立起相对于非欧世界的绝对优势。
【关键词】近代 非欧世界 历史地位
世界历史步入近代,欧洲先后经历了近代化与现代化的两次社会转型,驶入了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欧洲中心论”得以形成,并伴随着“欧式文明话语权”积极向非欧世界扩散。但是“欧洲中心论”的盲阈在于其忽视了考察人类历史的全球视野和整体视角,其结论的严谨性也禁不起历史主义和辩证主义的推敲。因此,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客观地解读近代非欧世界历史地位的变迁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下面,便就近代非欧世界历史地位的渐变历程剖析如下:
一、近代初期的非欧世界:保持独立与自我的发展状态
近代伊始,非欧世界几个大洲间的历史发展并不平衡:亚洲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和人类文明的积累,早已形成数个专制但繁荣的东方帝国,如中华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以这些帝国为中心,形成了亚洲传统上的东亚封贡体系及穆斯林世界两大区域关系体系,这两大区域关系体系一直得以持续到16~17C的近代早期。但与亚洲相比,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却相对滞后,原始部落形态占据了当地社会发展的主流。虽然非洲和美洲也曾建立起一些土著帝国,如西非的桑海帝国、南美洲的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等,但这些较为原始的帝国在文明发展程度和对外交往程度上还远远比不上东方专制帝国;同时,非欧世界几个大洲的内部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最明显的是非洲,北非地区是古文明的发源地,地理位置又临近欧亚大陆,所以在文明发展程度和对外交往程度上远远超过了非洲其他地区。
由于交通和交往的限制,非欧世界直至近代初期仍保持着相对隔离和分散的发展状态。也是这种隔离和分散使非欧世界得以保持各自独立和自我的历史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外来力量的干预。但是,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非欧世界原本独立和自我的历史发展进程开始被越来越多地融入欧洲因素。
二、近代早期的非欧世界:欧洲因素开始融入
经济方面,非欧世界开始被动融入欧洲主导的国际贸易网。从古代至近代初期,虽然相对隔绝和分散,但非欧世界各大洲内部早已建立内部贸易联系。如非洲,早在跨入近代以前就形成了内陆贸易和内陆与沿海之间的贸易,搭建起了非洲地区的贸易网;而亚洲内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也形成了类似的地区贸易网,但是这种贸易交往只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内,不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意义。但是,新航路的开辟使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连接欧-非-亚三洲的香料贸易路线、连接欧-非-美三洲的大三角贸易路线及连接美-非两洲的贸易路线等三大世界性的贸易路线相继被开拓出来,这三条由欧洲人开辟的同时并存的贸易路线把世界的四大洲和三大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贸易网。原来由非欧世界主导的地区贸易网开始被纳入到这个国际贸易网之中,非欧世界成为了国际贸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向欧洲输出本地出产的大宗经济作物、奴隶和贵金属,而从欧洲输入欧洲生产的制造产品。欧洲作为商贸活动的组织者自然成为这个国际贸易网的中心。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联系起来的国际贸易网的出现也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正在孕育。
政治方面,非欧世界开始遭遇欧洲的征服、殖民与渗透。16~17世纪,凭借军事与技术优势,欧洲也开始了早期的殖民、侵略和扩张,对美洲进行征服、对非洲进行殖民或政治控制、对亚洲进行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也正在孕育。
文化方面,非欧世界的本土文化开始受到欧洲文化跨区域传播的冲击。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网络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也带来了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各种物种、商品、技术,甚至疾病、宗教等开始横跨大洋,在欧洲与非欧世界之间传播,给各个文明带来不同的影响。然而“全球文化交流过程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欧洲人见到了整个世界,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见到了欧洲人。美洲文明在这种接触中遭到毁灭性打击……非洲文明也被侵蚀得支离破碎。”
三、近代早期非欧世界的历史地位
虽然16~17C的近代早期,非欧世界的历史发展开始受到欧洲人的影响,但是有很多现象表明“从哥伦布和达·伽马往后的300余年里,欧洲虽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但它对美洲除外的非欧世界远未建立起压倒性优势和统治权。”
首先在经济上,由于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而非欧世界的经济生产也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被深入地触动。所以,欧洲虽然主导国际贸易网,但在与非欧世界的交往中并不具有明显优势。正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优势尚不明显,所以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交通运输工具落后,国际贸易规模小大,真正的国际分工体系并未形成。
其次在政治上,欧洲相对于非欧世界的政治优势也不明显。对于亚洲,一直到18C,西欧殖民者都一直渴望能与亚洲的强大君主国平等交往,但却事与愿违。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作为西欧国家首次正式派到中国的外交使节,1793年英国乔治·马夏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提出通商、建交、传教等7项请求,并要求签订平等条约。然而,乾隆帝以“无此先例”为由加以拒绝。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所以,“在17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和18世纪的中国,欧洲列强为战略或商业目的无不多所迎奉,几乎完全按苏丹和清朝皇帝规定的安排进行交往”。直到18世纪,欧洲在与亚洲的交往中都还明显处于劣势。“在向非洲和美洲探险、殖民和征服的过程中,殖民国家或者作为其代理人的殖民者也曾经尝试以签订条约方式与当地政权交往。但这种国家间交往只发生在殖民者与较为强大的土著政权之间,而当实力的平衡被打破时,殖民者往往撕毁和约,代之以枪炮和铁骑”。可见,欧洲在对非洲、美洲进行殖民和政府时也存在角力,并非是完全轻而易举的,一旦当地政权比较强大,欧洲人也只能用相对平等的签约方式与之进行交往,甚或是放弃。1535年,当葡萄牙人企图动用武力侵占比热戈斯群岛时,遭到当地人的迎头痛击,终未得逞。这一事件说明西非人民具有足以抵抗殖民侵略的武装力量,这也是近代早期欧洲人在西非始终未能像在美洲那样,在军事征服的一基础上肆无忌惮地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剥削的原因。
在文化上,非欧世界大多数地区还能维持各自文化的基本面貌。
四、近代晚期(18~19C)非欧世界历史地位的变化
然而18~19C,欧洲相对非欧世界的绝对优势开始确立。
除北美以外的非欧世界被纳入欧洲主宰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工业化时代的欧洲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对资本的渴望使欧洲列强迫切地需要扩充市原料产地和市场。这一时期,欧洲凭借着工业革命制造出坚船利炮打开亚洲、非洲国家的大门,逐步把除北美以外的非欧世界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欧洲进入快速殖民和扩张的阶段,19C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非欧世界的区域关系体系最终让位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从17C开始~19C末,欧美国家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普遍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19C末20C初,随着殖民扩张达到顶峰,借助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优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明显优势,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最终确立起来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逐渐确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不断向全世界扩展,逐步侵蚀、挤压另外两个非欧世界区域关系体系的过程。最终,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的体系被摧毁,让位于以西欧为中心,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
除北美外的非欧世界逐步成为欧洲主宰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经济附庸:经历工业革命后具有非凡生产能力和获取资本渴望的资本主义更加地以掠夺其他国家作为基本的发展条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欧洲开始采用多样化的政策对非欧世界进行经济掠夺,结果就是在欧洲与非欧世界之间、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就出现了国际分工(工业生产与原料生产、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使非欧世界沦为欧洲的经济附庸,非欧世界便沦为了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国家。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也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发挥分工国家各自的经济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世界范围内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成为先进国家控制、剥削落后国家的一种经济强制制度,造成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片面性和依赖性。
除北美外非欧世界的文化被极大地改造:近代晚期,欧美列强对殖民地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对殖民地进行统治:一种是直接统治、一种是间接统治。无论哪种方式都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法国是典型的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统治的宗主国。它就实行同化政策,大力向殖民地灌输宗主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殖民地人,尤其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这样来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产生密切的认同感,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这种做法必然会极大地改变土著人的生活方式。英国是典型地对殖民地进行间接统治的宗主国,但它同样推行同化政策。
综合起来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市场体系和殖民体系的建立,欧洲已经占据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绝对优势。而除北美外的非欧世界在整体上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沦落为欧洲的附庸。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 [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的非欧世界历史地位考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