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美元霸权及其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0 14: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元霸权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围绕美元霸权的理论分析展开论述。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国际政治分析及美元霸权新理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是霸权体系,对该体系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是金融霸权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中,国际政治理论的相互依存理论和霸权稳定论对此给出了比较好的解释。

关键词:美元霸权 国际货币体系 霸权稳定论 理论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是霸权体系,对该体系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是金融霸权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中,国际政治理论的相互依存理论和霸权稳定论对此给出了比较好的解释。

美元霸权的含义

“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本是指斯巴达在对抗波斯的希腊城邦联盟中所处的领袖地位,具有“领导性”这样一种广泛的含义,在马其顿被征服后,“支配”的意思列入其内。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该词更多地用来表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国家推行的支配性政策,指某个国家、国家集团或政权处于超群的优势地位。

“美元霸权”是由美国金融分析专家廖子光首创的描述美元在全球经济中霸权地位的术语。廖子光最早在2002年4月11日《亚洲时报》的一篇题为《美元霸权必须终结》的文章中提出这个术语,将美元霸权严格地界定为“自1971年以来,美元作为一种没有黄金支撑、没有美国货币和财政纪律约束、只靠美国军力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的不兑现纸币,却继续担当全球金融与贸易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然后这个术语被广为流传和引用。

从表面上看,美元是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计价单位、支付和储备手段,因此,国内外学界对美元霸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的国际地位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关注最多的是美元霸权如何为美国带来各种经济收益和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而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元霸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已经是内化于全球经济增长并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每根神经的主导型机制。

综合对美元霸权含义的各种不同理解,笔者将其定义为:美元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作为一种不兑现纸币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处于中心货币地位,使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不对称性单边依赖,引导和塑造一系列有利于美国领导和支配全球的制度安排。廖子光的总结与本文所用的意思比较接近。

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

本杰明•科恩认为,在分析国际货币关系时,两种治理方式最值得关注:一种是合作,这是一种分担责任与决策的组织结构;另一种霸权,即由单个承担领导责任的国家主导的组织结构。以此为基础,国际货币秩序目标也可分为两类:效率目标和连贯目标。前者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福利最大化,后者则站在政治现实主义立场上,关注这种福利在国家间及国内的分配。从效率目标来看,霸权货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基准;在连贯目标上,霸权货币使霸权国家受益颇多。比如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给世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自己从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是霸权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上来看,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是金融霸权国家,它的货币是全球金融关系的基础。霸权国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它的资本又是体系内各成员国的主要资金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这种国际合作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合作参与者共同获益。如果说霸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特征,那么合作则是霸权体系的必然结果。霸权稳定论者均不同程度的强调霸权对于国际合作的意义。既然霸权是合作的前提,霸权的强弱就决定了合作的程度。本文将从两者互动的角度来具体说明。美元霸权地位的获得以美国政治军事的超强实力为前提,同时两者又是互为因果、相互加强的。“美国以其遍及全球的政治军事优势造成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又推动了美国在全球政治、军事的扩张”。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随着美国核威慑力量扩散到日本和欧洲盟国,美元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流通货币,对这种全球性结盟关系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基础。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基础作用,美国有能力从事对外战争、维持海外驻军,以及保持其霸主地位,而不会加重美国公民的经济负担”。其他国家在接受美国制定的国际货币行为规则后,可以从美国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美国实际扮演的是全球货币供应者的角色,通过发行世界货币美元,成为全球资金分配中心,支配着世界的经济资源。这一时期美国处于强霸权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期,此时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美元处于弱霸权时期。这个体系不仅相当松散,而且更加不公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享受其利益的同时是需要与黄金挂钩,承担相应责任的;而在牙买加体系时期,美元在继续保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被赋予相应的责任。作为世界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美联储在决定美元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时候,只是考虑了美国自身的需求变化,这导致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时常会对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英国学者彼得•高恩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反而增加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影响力,美国不必再维持美元对黄金和其他货币的平价,使得美元价格能够按照美国政府的意愿来变动,整个世界经济因此被推向一个纯美元时代。它使得美国货币霸权责任减轻,而霸权收益却因此增加。

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国际政治分析

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理性行为主体,其行动必然受到整个国际体系的制约,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将奠定全球治理结构的基础,国际体系中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国家的行为。大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博弈,将最终推动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货币跨出国门产生汇率问题,一国的汇率政策自然会引发国际社会的直接反映,争夺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利益和权力必定会延伸到国际,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相互依存理论和霸权稳定论对此给出了比较好的解释。

(一)相互依存理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存指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他给相互依存关系下的定义是:“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反应关系。”并提出:国际经济中相互依存的中心问题是“像其他形式的国际交往一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既增加了各国因地制宜而采取行动的自由,同时又限制了这种自由”。这一理论后由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加以完善发展,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强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源泉,认为在现有的国际关系之中,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反映在国际货币体系安排方面,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及采取的货币政策,都需要考虑别国的影响或者不得不受别国影响,完全自主的决定汇率制度或汇率水平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在国际上,大国总是追求本币国际化,试图影响别国的货币政策,而不是使本国受制于他国而被动调整。国际货币体系安排实质上是反映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安排。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国,在当时是世界经济的头号强国,其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交易中被普遍接受,美元就成为世界货币,出于稳定汇率的需要,一些国家就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政治大国运用各种手段在各个领域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利用有益于自身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追求更多的财富,加强自己的国际地位。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全球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合作相对平稳,但这种机制是建立在美国自主参加或退出的基础之上。该体系崩溃后,美国宣布放弃美元与其他货币挂钩,但美元依然维持霸权货币的地位,享有自主贬值的自由。其他国家由于对美国存在经济上的不对称性的单边依赖,不得不屈从于美国的意志,造成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霸权稳定论对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解释

霸权稳定论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该理论最初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在经济领域里提出,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稳定世界经济至关重要。他指出,“世界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必须拥有一种‘稳定器’,即某个国家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金德尔伯格使用“稳定器”一词间接地表现了他把一国国内的公共产品理论引入国际关系的思想,强调了国际公共产品在国际秩序稳定中的重要意义。吉尔平正是继承了这个思想,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强调“霸主或领导者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制度下的种种公共产品”,并把这一点作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指建立在最惠国待遇、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指稳定的国际货币。在二战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作为一种国别货币一直兼任着世界货币的角色,由此带来的美元霸权是战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

为了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在获取金融霸权的收益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金德尔伯格认为,美元霸权的建立要求美国经济必须履行以下义务:第一,美国必须为剩余的世界产品提供市场,以及美国需要和其他国家分享稀缺资源;第二,美国必须保证资本流向可能的借方;第三,在货币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应该扮演全球“最后贷款人”;第四,维持全球汇率结构的稳定;第五,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表明霸权稳定论是存在很大缺陷的。

基于此,罗伯特•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和重要修正,提出了“后霸权合作论”,他指出,霸权并不是形成国际货币合作的充分必要条件,霸权货币合作只是货币合作的一种,即使没有霸权存在,国际货币合作也是可能的,只不过需要国际货币机制在其中发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和减少不确定性等功能。该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多国间的合作而形成的国际制度来维持国际秩序,也就是用国际机制取代霸权。西方七国集团的货币政策合作体系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之一。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但是并未宣告国际货币合作的终结,这得益于西方七国集团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货币金融领域是七国经济政策协调中磋商最频繁、协调最细致、效果最为显著的领域。

(三)美元霸权与国际货币合作中的霸权合作理论

霸权稳定论和后霸权合作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有着深刻国际背景的,它为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服务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当时受到内外冲击,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表明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霸权逐渐的衰弱。然而,美国不甘心放弃霸主地位,同时又认识到仅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维持原有的霸权体系,因此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得到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原有的体系。一些学者竭力为美国霸权体系寻找“合法性”依据,霸权稳定论因此广受追捧,同时他们根据形势变化修正发展霸权稳定论,为美国霸权寻求良策。

霸权稳定论的实质就是要维护美国建立的霸权体系及国际经济秩序。后霸权合作论提出通过多国合作而形成的国际制度来维持国际秩序,表面上属于没有霸主的合作,但这个国际秩序却是霸权国家所确立的,事实上霸权后合作中各方势力和地位并不均衡,美国实力依旧最强,仍然发挥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作用。无论是霸权稳定论还是后霸权合作论,都与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背道而驰。

从国际货币合作发展史来看,国际货币合作的权力结构可分为霸权合作结构和霸权削弱下的合作结构,其理论基础分别是霸权稳定论和后霸权合作论。霸权合作理论是美国维护其霸权的工具,但它也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进行了解释,对分析美元霸权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视角。

美元霸权得以维持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国际货币合作。霸权稳定论和后霸权合作论各有侧重的分析了国际货币合作与货币霸权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随后的牙买加体系下的西方七国货币合作,是霸权稳定论和后霸权合作论用以分析国际货币合作对美元霸权作用和影响的典型形式。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霸权合作,美国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对于该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体系建立后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合作机制逐渐显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确立并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同时也对美国推行货币霸权形成了制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美国不仅不能为所欲为,而且要对维护该体系的稳定负有首要责任,要支付美元霸权成本,从而导致自身实力的削弱和在体系中地位的下降,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美元霸权的衰弱。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牙买加体系的转变,出现了西方七国货币合作,这在本质上是对美元独霸的制约。但由于美国经济实力依然占优势,七国货币合作事实上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大国货币合作。同时,其他国家在没有具备挑战美元实力的情况下,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也不得不接受美国的领导和美元的主导地位,从而有利于美国借助其他国家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元霸权理论的新发展

美国一向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战略,虽然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霸主地位,但美国并不满足,仍然要站在理论的高度来继续巩固美元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汇率制度重新选择的思考。这给了美国一个新的推销美元霸权理论的机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罪论”、“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和“浮动恐惧论”。

(一)原罪论

“原罪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里卡多•豪斯曼和巴瑞•艾肯格林等提出,是一种试图解释不当的汇率安排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的假说。该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原罪”,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该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而本国的金融机构又不愿意发放长期贷款,导致企业在投资时往往要从国外借款,从而出现货币错配的问题;而如果从国内借贷,又会发生借贷期限错配的问题。原罪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汇率制度选择的两难。因为在本币贬值的情况下,货币错配存在着借款本币的成本上升的可能性;而利率上升时,期限错配会加大借款的成本。“原罪论”最重要的政策结论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难以浮动,政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又会陷入两难,最好办法是把部分外币化变为全部外币化。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应放弃本国货币而采用某种国际货币,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80%借贷是用美元完成的,故该理论主张实行全面美元化。

罗纳德•麦金农把“原罪论”与东亚地区的高储蓄结合起来,认为这种高储蓄造成东亚国家在国际收支上的困境,明确提出美元作为东亚货币本位的主张,认为这对于减小汇率波动、维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

“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的首倡者是艾肯格林,他认为在现存国际货币制度条件下,汇率制度的选择最终只有固定汇率制或自由浮动汇率制,其他介于二者之间的汇率制度终将消失。其理论基础在于蒙代尔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即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实际只剩两个目标可供选择:坚持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或者放弃汇率的稳定而选择货币的独立。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实施浮动汇率所要求的客观条件并不具备,金融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欠缺使得这些国家无法获得浮动汇率安排的应有效益。故按照该理论就只能选择固定的汇率安排,这需要用别国货币作为本国货币的发行基础,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美元作为被钉住货币的概率最大。这种理论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强化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三)浮动恐惧论

在“原罪论”兴起的同时,由卡尔弗和莱因哈德提出了“浮动恐惧论”。该理论源自对一些实行弹性汇率安排的国家但其汇率平价却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很狭小的幅度内的解释,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汇率波动的一种恐惧。因为,让汇率针对美元在狭窄幅度内波动,相当于让汇率起一种“名义锚”的作用,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这些国家对汇率的管理浮动缺乏弹性,既不愿让本币升值,也不希望它贬值入国际金融市。货币升值会损害国内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破坏出口多样化,贬值导致这些国家更难进场,而且国际资本流入可能停止,影响其国内经济的增长。所以,该理论主张新兴经济国家应当实行完全美元化。

这三种理论对于美元居于国际霸权地位的根源提供了新的解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05(7).

2、栗志纲.透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政治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鲁世巍.美元霸权与国际货币格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美)罗纳德•麦金农著;王信,何为译.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王逸舟.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霸权 理论 美元 分析

本文标题:美元霸权及其理论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0/26271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美元霸权及其理论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