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10 18: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2007年滥觞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并猛烈冲击全球经济,美元多年霸主地位积累的弊端和更深的风险隐患日益明显并为千夫所指,国际上关于重建国际金融秩序、推行多元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日渐高涨,国内关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日渐响亮,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呼吁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人民币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张无疑是与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密切相关。但人民币国际化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其利弊何在,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具有怎样的关系,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充分条件,特别是在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情况下,如何探寻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策略,则是需要进一步廓清的理论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与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货币的自由兑换等概念密切相关的,要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需要对后三者的含义明确加以理解。

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是指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计价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国际化的全球性货币包括美元、英镑、欧元等。

从国际货币的定义出发,所谓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货币由国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因而是个动态过程的概念。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之分。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还是贮藏手段。显然,只有完全国际化的货币才能被称之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是个动态过程,而国际货币则是货币国际化的最终阶段和目标。

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不受限制地按市场汇率兑换成他国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一般而言,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显然需要首先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换言之,货币自由兑换是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实现自由兑换的货币才能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地发挥货币职能。由此,货币的自由兑换,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与货币的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货币的自由化是有层次的,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转变的成长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而且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更高层次的货币自由化对应着更高程度的货币国际化。货币自由兑换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两者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同步推进,在货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上述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其目标将是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经济交往活动中被普遍接受、广泛使用、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成为各国政府和居民乐于据为其储备货币和清偿力的资产货币。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同样是个动态演变过程,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循序推进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演进正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两者相互助推,相互促进。我国自2002年试行QFⅡ以来,事实上已经放开了除短期流动资本之外的各项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已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与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高涨并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是基于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充分认识。但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同样会有风险相伴而生,对此我们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很多学者将铸币税的获得作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首要利益,应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但并非主要的或最重要的利益。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利益在于,它有望成为解决当前中国的内外失衡问题的关键。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过分依赖外需,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长期存在,外汇储备过高,外部失衡严重的现实难题。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固然与中国的出口型模式有关,但这种出口型模式的形成,与出口创汇、积累外汇储备等理念不无关系。这一理念其实是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共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结算,同时可以用人民币干预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和接受度的增加,就没有必要保持这么多的外汇储备,这就降低了积累外汇储备的必要性,能够避免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外汇储备高企的悖论。在商品、服务以及投资能够用人民币结算之后,中国双顺差中的一部分就将不再以外汇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外部失衡的压力会得到缓解,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压力也会下降。以美国和欧盟的情况来看,它们基本上就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外汇储备,其国家储备主要是黄金。外汇储备减少必然的逻辑推演是,还可以避免外汇储备过度累积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以及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此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冲掉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降低因为汇率变动而造成的外汇储备价值损失。

其次,铸币税的获得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直接的收益。铸币税是指一国发行货币的成本与货币能够换取的实际资源价值之差。人民币通过国际化而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中国可以直接以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从而能够从国外征收一部分的铸币税。美元作为独霸世界的国际货币,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铸币税收入。美国政府印刷一张1美元钞票的材料费与人工费只需3美分。目前在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钞超过9000亿美元,大约三分之二在美国境外流通,这意味着美国征收的存量铸币税至少为6000亿美元。有关美国铸币税的研究表明,美国平均每年能获得大约250亿美元的铸币税收益,二战以来累计收益在2万亿美元左右。这些货币发行收益成为美国维持自身在世界政治、军事领域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柱。

再次,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中国可以像其他拥有国际货币的国家一

样,能够以本币向外国政府与投资者举债,从而避免本币与举债货币之间货币错配的“原罪”,降低发债的成本与风险。以本币举债意味着货币发行国通常不会面临名义上的违约,因为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开动印钞机来偿还债务。能够以人民币对外举债,不仅会扩大中国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国际收支的偿付能力和安全系数,增强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

第四,人民币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其他国际交易通行的货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影响,以及降低货币兑换导致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利益。人民币通过国际化而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中国将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从而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动员全球资金为全球企业服务。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人民币将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国际范围的发行与流通,意味着给中国的银行体系及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运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将转化为可贷资金并创造巨额收益。而且,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中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中国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佣金收入,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第六,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在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给中国带来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利益的获得是需要建立在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基础之上。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对中国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带来挑战,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理论上,当货币发行国出现经济过热与通胀压力时,该国央行应该采用加息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在货币充分国际化的背景下,由于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央行加息将导致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从而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不仅不能解决经济过热和通胀问题,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能力,反而有可能加剧经济过热、通胀压力与资产价格泡沫,造成调控政策与调控目标的背道而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无疑也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带来考验。

其次,国际实践表明,货币国际化一般伴随着较长时期的货币升值过程,并进一步强化外国投资者对该货币的升值预期。持续的货币升值既可能影响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又可能导致以外币计价的本国外汇资产出现显著的账面损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外需经济规模巨大,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但同时出口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因此,任何不顾客观条件的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张和举措都将使中国短期内面临巨大风险,从而也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在为中国赢得提高利用外部资源能力的同时,也使外国投机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人民币,从而增大了针对人民币进行投机的可能和风险。一旦人民币的汇率脱离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特别是人民币存在显著的汇率高估时,国际投机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借人人民币,并在本国外汇市场上集中抛售,以打压人民币汇率。由此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损害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加大中国的对外债务负担,导致支付危机。这将对中国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能力带来考验。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现实基础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的国际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早在1990年代,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就开始浮现,但并没有成为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尚不成熟。

从主要国际货币的形成历史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经济规模以及外贸规模在世界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且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货币的价值长期稳定且国际信誉良好;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等。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初步具有了现实基础。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显著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必然的诉求,意味着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应该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使这一诉求变得更加现实和紧迫。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宏观经济保持了长期快速持续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至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06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8%,创造了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的奇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攀升至3300美元,按可比价格比1978年增长逾10倍。按照现价汇率核算,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则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美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约为20.9%,中国为11.4%,日本为6.4%,德国为4.2%。一些机构和专家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至少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可望以年均8%左右的高速度持续增长。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快速提升,到2008年已经超过20%,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度最高的国家和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2009年甚至2010年都有可能出现经济负增长,而中国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可能将进一步上升至更高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三大贸易国。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年中国外贸总额达25616.3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进口11330.8亿美元,当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至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扩大到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进口和出口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但前者较后者降幅更深,因而依然实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随之进一步增加,截至2009年6月末已超过2.1万亿美元。

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已建立起股

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证券市场并形成较大规模,货币市场发展迅速。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交易市场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展业的步伐加快,制约条件逐步消除。证券市场引入了QFⅡ制度,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提供了通道。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机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2005年7月21日,中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这为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总体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比如,股票市场参与者主要局限于国内居民的局面没有改变,而其他市场国外居民更是几乎无法参与;债券市场结构发展还很不平衡,企业债所占比重过低;外汇市场极不发达,交易不够活跃,交易量相对我国经济和贸易总量依然显得微不足道;各类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差距,监管部门与发达金融市场相匹配的高水平监管还很不够;等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币值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币值总体稳定性较好。从对内币值稳定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1980~2006年间以2000年为基准测算的定基CPI衡量的通胀水平,中国的稳定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随着未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进一步丰富,调控理念、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国内通胀水平的稳定性可望进一步提高。从对外币值的稳定性来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1994年1月至2009年3月的有效汇率指数,与主要西方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相比,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基期水平的变化比其他国家更小,总体稳定性较好。

综上,中国已经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名列世界前茅,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国却有着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金融地位。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尚未实现,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使用美元结算,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全球经济对美元依赖过大,一旦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中国的外汇财富将面临重大损失的风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只有当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中国的巨额外汇财富才会有真正的安全保障,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才有发言权。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环境迅速恶化,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也凸显了美元独霸世界的弊端,鉴于这种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欧亚许多国家都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召开的二十国峰会上,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呼声十分高涨。展望未来,由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多种货币替代美元单极货币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将会是更加合理的选择。中国必须积极融入这一进程,审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进程

从实践上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启动已有时日,近两年更是呈明显加快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进程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尝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2004年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批准了香港银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币服务,包括兑换、汇款、人民币信用卡和存款业务。人民币在事实上成为除港币之外的另外一种流通货币。

2007年6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率先在香港发行最多不超过50亿元的人民币的两年期债券。这是中国首次在大陆之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迄今为止,中国的建行、中行都公布了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计划。2009年9月初,国家财政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发布公告,称中央政府将于9月28日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通过在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意味着人民币境外市场的真正形成,是人民币国际化真正的开始。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有关建立内地与香港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的谅解备忘录,决定自2009年3月16日起正式运行两地支付互通安排。此举标志内地与香港覆盖多币种的全方位跨境支付清算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使用人民币更加方便快捷、人民币使用的范围更广。两地货币支付安排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是通过与贸易伙伴签订双边协议,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的背景下可以大量变通使用。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使人民币以相对稳定的币值赢得普遍赞誉,并逐步成为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硬通货”。为了顺应国际贸易结算要求,中国目前已与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签订协议,贸易结算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有关调查显示,中蒙边贸的全部、中越边贸的90%使用人民币结算。2008年11月,国务院正式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迈出关键一步。迄今,中国已与越南、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和老挝等周边8个国家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的结算协议。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俄罗斯和蒙古等多个国家通过立法,允许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此外,人民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市场认可,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09年7月6日,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正式启动,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已经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在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依然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将有效地利用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为人民币未来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通过货币互换计划或者共同基金的形式,在亚洲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使用人民币,使人民币从周边化、区域化走向国际化。

2006年12月1日,菲律宾货币委员会开始接纳人民币为菲中央银行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作为外国官方储备货

币的零的突破,意味着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开始出现制度性的变迁,人民币向国际化跨出了重要一步。

2008年12月12日,中国与韩国达成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国)货币互换的协议,这是人民币首次以官方姿态走出国门,具有历史意义。

2009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马来西亚国民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这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之外的国家签订货币互换计划,表明货币互换计划有可能进一步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实施。

此外,中国还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机制。在多种货币互换协议的背后,反映出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市场需求。中国与贸易伙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在全球进一步推进货币互换计划,将凸显出以下好处:其一是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和实际需求,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其二是可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化解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避免进一步积累更多的美元,建立更加多极化的国际外汇储备,减少以至消除美元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资产带来的损失。

2009年5月初,中日韩和东盟共同组建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货币基金就各国出资比例的具体细节达成协议,中日两国共同承担了最大比例的出资额。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建立,可以增强亚洲区域未来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支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这一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扩大中国在亚洲金融领域乃至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除了以上人民币国际化实践以外,中国还在金融制度改革、金融市场完善中,体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2009年9月4日,国家外管局发布的QF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称,拟将单家机构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并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QFⅡ投资本金锁定期缩短至三个月。外管局希望更多优秀的中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而缩短锁定期主要是为了给资金松绑,增加资金流动性。外管局放松对QFⅡ的额度和资金锁定期的控制,对于吸引更多国外优质的机构投资者来投资,以加强国内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也显示出中国政府有意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的姿态。在引进优质外国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方面,中国证监会也透漏出明确的意向并积极进行准备。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将会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中国既需要顺势而为、积极行动,又需要按部就班、审慎应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经济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做好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的准备。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保持金融形势平稳有序影响巨大。随着货币的国际化,一国政府可能面临最严峻挑战的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冲击。因为国外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波动的溢出,常常令货币需求变动更加剧烈,也更难预期,从而给宏观当局的调控能力和政策目标的达成构成巨大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在实施宏观调控稳定国内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金融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优化国内经济金融环境。

第二,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利非居民参与。为了让境外政府与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中国政府还需要建立离岸人民币结算市场、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也可以在中国境内,但需要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通过这些市场的建立,搞活当前的人民币基础金融产品交易,尽快形成人民币利率、汇率定价基准,提高商品期货交易的国际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利率掉期、货币掉期、利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发展。这些市场的建立将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境外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相互转换,降低持有人民币的兑换成本,规避持有人民币资产或负债的汇率风险,提高人民币的吸引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的试点工作,巩固并扩展与具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货币互换协议成果。我国已成为所有主要东南亚经济体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东盟国家则已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推进经贸联系的密切和加深,加快人民币在东南亚经济体内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中的试点,完善人民币国际清算机制、投资机制,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我国已启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中的试点工作,与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高金融机构效能,扩大相关成果。

第四,加快内部改革进程,降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建立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中国的产能过剩突出,世界市场对中国出口的容纳能力有限。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为了缓解中国的内外部结构性失衡,中国政府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在一段时期内容忍人民币升值。合理均衡水平的人民币汇率,有利于纠正结构性失衡,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和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发展壮大的前提之一。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将反映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有助于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并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第五,深入研究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历程,总结其发展演化的背景、原因、条件和影响,有鉴别地汲取其中有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推荐访问:几个问题 国际化 人民币

本文标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0/26283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问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