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批评隐喻学对中国政治语篇话语功能构建的阐释力

发布时间:2023-06-10 19:06: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李克强总理在2016-2017 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揭示在当前新战略发展机遇期国家领导人如何通过隐喻有效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更好地阐释隐喻对话语功能构建的作用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 答记者问 批评隐喻分析

一、引言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是近年来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概念隐喻是将一个概念域(始源域)中具体熟知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中。隐喻远不止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有助于我们认识外部世界并建构语言的认知机制,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工具。可见,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在概念上取得对应关系的桥梁。

隐喻无处不在,通过隐喻机制将源域中人们熟知的、通俗的概念或事物投射到抽象、复杂的目标域中,使大众更易理解某一抽象事物。隐喻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之中,亦然,政治语篇也不例外。政治性话语相对其他话语比较敏感、尖锐,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含蓄委婉的表达有赖于隐喻这一认知工具,隐喻有助于传达政治家们的政治意图、国家意志和精神,有效激发群众情感,赢得公众信任,说服听众支持其政治主张,使广大民众产生政治共鸣。近年来,中内外学者对英语政治语篇中隐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学者们对汉语政治语篇隐喻关注较少,采用批评隐喻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拟从批评隐喻学视角探究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和价值。

二、批评隐喻分析理论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是Charteris-Black在2004提出的一种崭新的隐喻研究方法。该理论以Lakoff &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批评话语分析,采用语料库定量分析法,旨在从语言、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话语隐喻潜在意图以及隐喻对人类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批评隐喻分析以批评性的眼光分析研究话语,对语言、认知、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多维度综合考虑。“批评性”研究不仅针对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探索潜藏在语篇背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间相互关系,关注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从意识形态和修辞方面探讨隐喻的语用特征。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语言使用者对隐喻的选择极具目的性,个人主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隐喻的表达和理解。根据Lakoff 和 Johnson,隐喻有凸显现实的某些成分,同时也会隐藏现实的其它成分,从而达到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喻情功能和劝导功能。从批评隐喻学研究隐喻对中国政治文献话语功能构建的阐释力将会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政治语篇隐喻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答记者问话语功能构建的批评性分析

1.隐喻和答记者问话语。两会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一向被视为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风向标,实际上是架起一座政府与社会、国际沟通的桥梁。在针对媒体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政策解读、解疑释惑时,答语中势必渗透着国家的利益和精神,在舆论多元的环境中,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使得受众愿听、想听、入脑、入心,对受众形成实实在在的影响。可见,发言人在潜移默化地将党和政府主张、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传输给受众,激发大众情感,引导公众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这正与隐喻的劝导和喻情功能相吻合。Charteris一Black认为,“隐喻有激起情感的潜势,可以说隐喻是一种言语行为,对人们认识现实有着直接影响。”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信息传播、话语建构方面的主导意识非常必要,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强调:“从理论上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自主性的话语建构过程,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这种建构非常必要。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话语主导权,除了硬实力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正确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4]因此,在新的政治形势下,中国要传达自己的执政理念,博得民众的认同,提高国际话语权,隐喻这一工具和策略是总理实现自主话语构建过程的指示灯,值得探究其潜在的价值。

2.实例分析。该部分采用Charteris-Black 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法:隱喻识别、隐喻说明、隐喻阐释,以李克强总理在2016-2017 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共计17185字,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隐喻识别、分类、阐释,揭示隐喻对答记者问丰富的语言形式产出和理解给予充分的解释。

2.1概念隐喻识别。笔者通过语料研读、隐喻筛选、确定隐喻关键词(结合语境判定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语义是否有张力),进而对其分类、统计、推导出他们所代表的概念隐喻。根据Charteris-Black提出的“共鸣值”=“隐喻关键词总数”ד隐喻出现总次数”的乘积,计算各类隐喻的使用率,其中机器隐喻和旅程隐喻使用率超过20%,如下表所示。

2.2隐喻语篇功能阐释。笔者选取机器隐喻和旅程隐喻这两种高频隐喻,从语境、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综合解构其深层含义并做出说明和评价,阐释隐喻的劝说和喻情功能。

(1)机器隐喻。机器隐喻以47.1%居总隐喻频率首位,其中,“推进”(36次)和“推动”(24次)使用频率较高。“国家是机器”这一概念隐喻是中国政治语篇所特有的。机器由各个零部件组成,可以运转,作能量变换或产生有用功。国家好比一台机器,其良好有序的运转取决于经济、教育、科技等“零部件”的相互配套、协调运作,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稳定、繁荣、富强。

例1: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可以说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2016)

例2:特朗普总统当选以后,……,两国元首都表示要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2017)

“推进”“推动”机器特征映射到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以及中美关系健康发展问题中。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是十八大以来中国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目标,这一举措如同机器一样可以将政府职能转变为国家前进的动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美关系复杂,它像机器一样,需要双方的合力使其向前發展,体现出中国政府一向以正面的态度解决政治问题。可见,机器隐喻有助于受众更易理解接受抽象的政治新提法,同时也可以激发民众情感,唤起政治认同,实现隐喻喻情、劝说功能。

(2)旅程隐喻。旅程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一个路径过程。总理的答语中使用了不少如“前景、出发点、落脚点、前行、坎坷”旅程隐喻表达式,国家的发展如同旅行一样,道路中有平坦也有坎坷,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曲折,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

例3:(全国医保联网)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我们的改革。(2016)

例4: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之间的血脉是分不开的。(2016)

例5:中方希望,中美关系不管有什么样的坎坷,还是要向前走、向好处走。(2017)

“出发点”和“落脚点”投射到目标域民生改善和保障上。全国医保联网属于民生工作问题。民生保障如同旅程一样,需经历一定发展阶段才能实现。旅程隐喻表达了中国政府为民服务、造福人民的决心,同时也获得民众政治认同,提升党和政府对民众的亲和力。“前景”“坎坷”“向前走”投射到目标域双边关系发展上,双边关系发展如同旅程一样,道路曲折,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实现双边和平。“前景”投射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前途远大,使得台湾地区同胞对祖国的信任感倍增。“坎坷”和“向前走”折射出中美关系发展道路虽曲折,但终归会朝着携手共赢的终极目标奋斗,有助于塑造中国政府“和平共处、共同进步”的国际形象,实现隐喻的政治性功能。

四、结语

在当前新战略发展时期,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念通俗化、形象化,揭示出中国政府如何通过隐喻表达其执政理念,进而构建一种“亲民、爱民、惠民”的政府形象以及“和平共处、携手共进”的国际形象,提升党和政府对民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引领大众的政治价值取向,最终实现隐喻的劝导和感召的政治性功能。本研究不仅可以解读隐喻对政治语篇中话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有助于增强政治家们在政治语篇表达中的隐喻意识,从而提高其个人领导才能。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2]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纪玉华,陈燕.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2007,(6):43-48.

[4]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话语能力[N].《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7日:http:///xsxx_555/201611/t20161107_219419.htm.

作者简介:胡仁青(1985.03—)。民族:汉。山西朔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认知语言学。周世清(1983.11—)。民族:汉。山西忻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平行语料的英汉政治语篇中认知隐喻学研究”(项目编号:16JK2102);2016年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中青年项目“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中汉语政治语篇研究”(项目编号号:16K-5)和2017年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顺应论理论框架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失误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Y171017)的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隐喻 阐释 中国 话语 构建

本文标题:批评隐喻学对中国政治语篇话语功能构建的阐释力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0/26286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批评隐喻学对中国政治语篇话语功能构建的阐释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