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价值与单元设计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价值,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15-04
有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东西,教学设计中应当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本专题的学习目的到底是什么?应当采取怎样的价值取向?对此,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表述并不十分明朗,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专题内容的教学价值与单元目标的确立
教学设计中总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据此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则主要取决于所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1、专题“学习要点”分析
本专题课程标准列出了四条学习任务与要求。其时间涉及先秦、秦朝、汉到元以及明清等前后相接的几个历史时期;知识要点中既有“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以及“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具体点的内容,也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连续性的内容。
专题要点按照时序阐述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力图通过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具体事实的剖析,了解、认识和探讨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影响。相关历史现象的定性还是比较客观的,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中性的说法,并没有刻意加上“专制主义”的定语。有关“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产生影响的认识要求也是有讲究的,时间指定在明清时期,所学的内容是“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当然,这一要点的表述也有可商榷之处,即学习的内容与认识的要求之间相关性不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主要是与其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措施所为,如八股取士、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就算设置内阁与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的话,这两个政府机构的设置怎么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呢?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认识,只有结合整个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结合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在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其作出辩证的分析以及科学的评价。笔者认为,将这一要点内容放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或体制)改革的范畴中认识可能更为恰当一些。
2、专题教学价值分析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阶级本质与政权组织形式于一体。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就国体而言,有夏朝至周朝的奴隶主贵族专政与秦朝至清朝的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涉及到中央政府机构与地方政府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联的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内容。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新中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国范围的中央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欧洲在16世纪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当今时代,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对防止分裂、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促进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又容易成为少数统治者独裁专制、压制民主的工具。宗法制、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内容,与政权机构及其运行方式有关,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权管理方式的发展历程。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变革历程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了解古人的治国方式、政权组织和管理的经验、增长其政治见识和智慧,也可以对我国的国情与当今的政治制度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应当是本专题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教学价值所在。
3、单元目标的确定
①通过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学习,了解我国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产生及其特点,理解国家政权的不同组织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通过汉初郡国并行制、宋元时期地方管辖措施的学习,认识到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性。
③通过对唐朝和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影响的学习,能够对其机构革新的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认识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④理解古人的政治决策,感受其政治智慧,增长政治见识。
二、课时内容和目标的整合与教学思路
专题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从专题整体出发,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是专题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
1、课时内容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
根据学习要点的提示,各版本教科书第一单元大多安排四课时,大体上一条要点对应于一课时。仔细分析,后两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内容显得极不对称。前者内容多、线索多,后者则相反。如果机械照搬学习要点各自设置一课时的内容,两课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整合。
根据单元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应于四课时)整合专题的相关内容与课时目标。
一是以分封制背景下的西周社会为主题。可以分封制为主要学习内容,兼及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内容。对分封制的学习,可以从西周的建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两个层面上展开。这样,可以对其进行完整的认识。
二是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主题。可以郡县制为主要内容,兼及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秦朝统一措施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是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主题。可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宋初控制地方的措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为要点,认识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是以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为主题。可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为主要内容,探究我国古代不断变革中央政府结构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的特点和利弊得失,理解科举制的实施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2、教学思路要点
第一课时:西周的封邦建国
①在复习夏朝国家政权建立和王位世袭制形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并引出周政权,说明其地理位置。
②在讲述西周建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提出问题:举例说明被封的诸侯国有哪几种类型?封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分封制的目的和作用。
③利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图提出问题,明确宗法制的内容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
④利用教材中有关诸侯争霸的内容,提出问题: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所确立的统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对分封制这一政权组织形式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通过秦灭六国和秦朝建立等内容的复习,导入新课。
②展示《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秦初废分封、行县制的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再现了秦初的一次廷议过程,请概括其基本程序和内容。廷议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其理由。材料涉及哪些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各自有怎样的职能?关系怎样?
③通过秦朝疆域图,理解统一措施、郡县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课时:宋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①通过分封制与郡县制异同点比较内容的复习,导入新课。
②通过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宋初加强地方统治内容的学习,在联系其背景和影响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斗争的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③通过元朝实施行省制度背景和内容的学习,理解其对中央集权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④总结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管理和控制地方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的变革
①在复习秦朝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②通过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以及贞观之治内容的学习,理解政府机构的改善、官员素质的提高对政治决策的积极作用。
③通过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内容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政府机构变革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④在单元总结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变革的经验与教训。
三、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无论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整合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其关键是对所学内容教学价值的正确判断。
第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中央集权制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老师是以一种否定的眼光看待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他们总是把中央集权制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说到中央集权制度就将其称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误解,说深处,还是受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有的人总觉得凡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尤其是与劳动人民对立的政权统治都是反动的、专制的,应该受到批判。
其实,“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二者不能完全对等。“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凭自己的意志操纵一切,独断专行。中央集权则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不论何时,都应该否定,但历史上中央集权制的优缺点及其贯彻执行者的情况,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不应过于片面和偏激,更不应感情用事。
判断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优越,不能从理论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它在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的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在秦汉以后的两千余年间,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由此他作出推断,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是腐朽的东西,而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上可分为秦朝以前的封建政治和秦朝以后的郡县政治。“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当然,作为一种古代时期的政治文明,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专题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以后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运作状态、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汲取其经验和教训。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统一,长期的“繁荣”和“稳定”,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能认识到它的缺陷,如近代以来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特别是能够意识到这一制度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思想深处的特权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的危害性。
第二,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价值。
政治学的国家常识告诉我们,当代世界各国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复合制国家包括联邦与邦联两种形式,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只有20多个联邦制(复合制)国家。单一制国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两种类型:在中央集权型国家中,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地方分权型国家中,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组织地方公共机关,在中央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本地事务,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体事务,英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可以说,中央集权是现存于世界各国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实际上是在了解古人治国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的政治生活作准备,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国家认识到,使青少年一代了解本国的国情对于维护现行的政治制度与政策是有利的,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通过学习本国史,具体地了解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本国的国情与国策。“在现代国家,由于公民对形成国策的影响日益增大,而对史实的考虑又影响到公民对国家政策的态度,所以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不关心历史研究和教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的历史意识对未来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作者简介]姚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实习编辑:吴 丹]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价值与单元设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