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实践形态及其价值取向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政治和谐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关键和基础地位,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和谐,怎么实现政治和谐,核心取决于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形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实践形态;价值取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实践形态
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政治和谐作为社会整体和谐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实践必然要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而其自身实践形态则主要表现为:
(一)和谐均衡的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1] (P.33)政治权力具有至上性、公共性、支配性、强制性、工具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强迫性控制”[2] (P.22),它始终是人们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欲望和内驱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治就是政治主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着国家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活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实践形态突出地表现为政治权力关系的和谐均衡:
首先,从政治权力的来源上看,一切权力来源于广大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和谐,突出表现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民主选举产生。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组织其他国家机关,更从权力的来源上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
其次,从政治权力的运行上看,政治权力运行平稳流畅。政治权力的平稳流畅运行表现为政治权力能及时捕捉到公众的意志,通过权力运作使民意在政治过程中得以充分贯彻,最终在权力运行结果中充分体现出来。权力运行平稳顺畅的要求,一是权力的均衡配置;二是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三是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的平稳流畅运行,一是表现为形成权力的合理配置,即“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表现为权力运行的制度化、法制化,即“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3] (P.33)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3] (P.33)三是表现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实现“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3] (P.33)
第三,从政治权力作用结果上看,权力的运用要体现政治参与主体的普遍需求。因此,政治权力和谐不仅要使权力拥有者充分表达自身意志,更要能反映多数政治参与主体的普遍需求。当代中国现实政治权力运作,其目标就是要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权力作用的结果充分体现政治参与主体的普遍需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形成真正和谐的权力关系。
(二)和谐有效的制度设计和运作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制度就是人为设计出来塑造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套约束。”[4] (P.3)在政治生活中,制度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及为保证国家政治系统运转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制度。”[5] (P.1)政治制度和谐直接关乎政治程序的公正、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平,是实现社会政治和谐的关键。
在现实政治运行中,政治制度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供给和谐;二是制度运作和谐,而和谐有效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重要实践形态:
首先,在制度的设计和供给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人民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指导,创建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内容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在制度设计、安排上体现了最佳绩效原则,同时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根本权力,体现和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
其次,在制度的实际运作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既具有统一性,又各具独立运行空间,充分体现了民主与效率原则,具有其他类型的代议制政体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6] (P.240)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通力合作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党际之间的包容互动、交流合作、团结互助,从而为政治和谐的实现奠定良性的党际关系基础。
(三)和谐融洽的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基于某种政治利益、愿望,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关系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政治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程度,而且关系到政治主体的政治权利拥有程度,以及特定政治体系中政治权力的配置合理程度。和谐融洽的政治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重要表现,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
首先,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因此,利益关系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利益关系和谐是指社会成员在追求和实现利益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协调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使得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够相对均衡地得到实现和发展,从而尽可能避免暴力性的对抗。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根本利益上的相对一致性和目标的相同性。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利益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仍然存在具体利益上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利益关系是以根本利益一致为背景的,因此是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和协调予以解决的,这就保证了当代中国利益关系的总体和谐性。
其次,政治权力关系和谐。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谐表现为不同政治权力关系的和谐,要求横向公共权力各力量之间(指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及各自内部)能够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规范和有序地运作,彼此各司其职,要求纵向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和谐互动。在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集中代表人民的共同意志,统一行使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而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分工合作,以更好地发挥各个国家机关的效能。这一制度为我国横向公共权力间的和谐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样,既坚持了中央的统一领导,确保地方各级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中央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又尊重了地方国家机构的首创精神,使其能够因地制宜地办更多的事务,使得纵向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能够各司其责,和谐互动。
第三,政治权利关系和谐。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利是政治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基础之一。当代中国政治权利和谐的主要表现为:其一,政治法治化。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就使得法律具有最高终极意义上的规范和裁决政治行为的力量,法律成为政党、政府以及司法活动的最终导向和唯一准绳,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首先并完全受法律的约束。其二,政治主体权利充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这一点得到了法律和物质的充分保障。其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我国政治实践中,政治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成为了当代中国政治权利关系和谐的重要准则。
(四)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法律和伦理道德对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所进行的规范,以及在这种规范下的政治运行状况。政治秩序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发生变革--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由量变跃进到质变时,政治秩序也必然相应地发生质的变革。而当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处在量变的状态时,政治秩序亦处在量变的过程中,从而显示出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性。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是政治和谐的前提,也是政治和谐的重要体现和可靠保障。
当代中国政治秩序和谐表现在:其一,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理性化。改革开放以来,在现实政治实践中,民众的自主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制度文明得到充分加强,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其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政治秩序和谐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多元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以维持政治的稳定性、灵活性。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从总体上形成了动态的和谐与平衡,这是政治和谐的应有之义。其三,政治秩序的法治化。在当代中国,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来保证公民平等、有序地参与政治过程的权利,能够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制度、机制、程序和功能的保障,从而实现政治的和谐。
(五)和谐包容的政治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理念即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政治文化具有指导政治行为,塑造政治角色、影响政治发展的巨大作用。政治文化和谐是政治和谐的深层底蕴,只有在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构建起和谐政治。政治文化和谐首先要求主导政治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契合。主导政治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弹性、灵活性,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保持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其次,政治文化和谐还要求不同层次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谐。具体来说,政治文化领域应该培育一种妥协艺术和技巧,需要一种宽容和宏伟的胸襟,主导政治文化和亚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之间应该广泛地开展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谐交融。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和谐,主要表现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当代中国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而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本身也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的加入,成为今天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内容。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体现出较高的灵活性、整合性和凝聚性,承担起了统率与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培育,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统一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思想意识,使各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之间都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意识形态的整合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认同的趋向,促使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
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按照什么原则构建政治和谐,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和谐的表现形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应坚持和遵循如下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价值取向意味着: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政治和谐构建应该是具有社会主义定向性的。社会主义优于以往社会的特殊本质在于:在价值理念上,社会主义否认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制度安排上,社会主义确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突破了资产阶级少数人统治的局限性,实行最广大的人民统治,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主体地位上,社会主义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政治统治和自我管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民主权的民主政治本质,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必然选择。其次,作为我国政治和谐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实践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规定,但要完全达到这一境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政治发展不能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必然反映。
(二)坚持人民民主基本原则
在现代政治中,民主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目标,而“人民民主是中国近代以来劳动阶级利权最彻底的伸张,是政治话语最革命的表达。”[7] (P.1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人民民主,其最大特征就在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执政党、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三位一体,实现了有机统一。人民民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使全体劳动者和一切合法的公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政权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法律体现全体人民的权利和意志,一切权力对人民负责。
以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使得政治和谐的构建有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人民民主确立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一切政治活动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使得最广泛的政治共识得以达成。其次,人民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政治,它要求有效地保障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时刻关心群众,切实帮助群众,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再次,人民民主要求政治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人民享有权利,行使权利,参与政治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政治正义最生动和最根本的体现。离开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落实,我们的制度设计就会因缺少合法性而失去力量源泉,政治正义无法保障,政治和谐也就不可能实现。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就不可能把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历史上民主传统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党的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就很容易陷入混乱的泥潭,大局就很难保持稳定,就难以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坚持党的领导要求更好地完善党的领导,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能。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从而构建出中国特色的政治和谐局面。
(四)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价值的延伸。法治是民主的内在要求,民主必须制度化、法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谐在以人民民主为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必然以法治为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构建,就是一个使政治权力和政治运行不断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过程。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正反经验,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就鞭辟入里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8] (P.164)制度化和法律化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完整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的基本方略。由于人民是通过他们的政治代表以社会的名义来行使政治权利,因而可能出现权利的享有和权利的行使之间的分离,从而引起政治失控或政治变异,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成为空壳。政治和谐构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通过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运作,实现政治法治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本质。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途径和形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当中,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是完全统一的,它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统一于人民民主的实践之中。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真正实现。同时,党的领导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而党的领导的实现、人民民主的推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党组织本身,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无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树立党的权威,还是行使民主权利,都要通过法治来实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一个前提和三大特征,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2][英]邓肯•米切尔主编,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辞典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Douglass C.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蒋建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陈明明.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J].社会科学研究,2008,(2).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杜红艳]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实践形态及其价值取向》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