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台湾侨务政策与侨务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3 11:00:12 | 来源:网友投稿

台湾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外交力量的延伸”。民进党上台执政后,配合其“台独”和“入联”的需要,台湾海外侨团日益成为台湾当局搞“务实外交”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剖析台湾侨务政策的演变进程、运行机制及其今后发展走向,对于我们未雨绸缪、把握先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侨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侨务政策演变进程与背景分析

依据台湾“侨居法”规定,在海外住满四年即可视为侨居而自动成为华侨,目前台籍华侨华人在100万人左右。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民进党上台后,台湾侨务政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侨务政策(1949-2000年)。

尽管蒋氏父子有较强的“中国情怀”,对台湾统治也由“独裁专制”逐步转向“开明专制、经训政到宪政”,但由于其顽固地坚持“反共拒谈”政策,严重阻碍两岸侨务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也为后来李登辉推行“分裂分治”政策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1、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时期。1949年国民党溃逃台湾后,视大陆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因此,利用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反攻大陆、夺取侨心”成其侨务工作的重点。在政治上,台湾当局以“反攻大陆”为口号,与大陆争夺侨心,加快在海外建立“反共”阵地;在经济上,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侨资和港澳资本参与岛内经济建设,侨力资源成为台湾当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蒋经国的“革新保台”时期。蒋经国上台后,中国大陆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此,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侨务政策,转向强调“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旨在以“传输中华文化”争取侨心认同。在政治上,台湾当局通过宣传“三民主义”争取侨心;在经济上,台湾当局加强与侨民和居住国的联系,积极扶植海外侨民发展事业,利用海外侨民力量,突破日益孤立的政治困境。

3、李登辉的“分裂分治”时期。李登辉上台后,利用“台湾意识”在岛内搞族群对抗,加快“去中国化”和实现台湾“本土化”。为此,台湾当局着手整合海外亲“台侨”社,组织成立“世界李登辉之友联合总会”等分裂组织,台湾侨务工作重心从老侨转以台籍侨团为主,为“务实外交”服务。据统计,台湾“侨委会”对新侨团体补助,1996年占到预算总额的75%,1997年增至80%。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一些传统侨团自发成立“和统会”、“统促会”等组织,使其侨务工作受到重创,台湾海外侨务资源出现新的重组过程。

(二)民进党上台后的侨务政策(2000年至今)。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为了配合“台独”的需要,台湾侨务政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

一是用“台独”意识界定和划分华侨、侨社。张富美上任后,要求侨民“一定要认同台湾,走向世界”,宣称台湾未来的侨务政策将把“侨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拿“中华民国护照”、从台湾出去的“新台湾人”;第二类是“与台湾有过相当关系的人士,像曾来台求学的侨生及就业、投资的侨民”;第三类是“具有华人血统者,像传统的侨社、侨团人士”。海外侨民要区别对待,应优先照顾“新台湾人”,行有余力时才是第二类及第三类侨民。在此谬论下,台湾“侨委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扶持亲民进党的华人侨团上,以发展岛外“独派”力量,对付祖国大陆的“统一”意识。据统计,从2002年1月在台北发起成立“全球民主和平同盟”,到2005年8月底,台湾已在全球各地成立98个“全球民主和平同盟”支盟,并在海外六大洲成立分盟。

二是利用侨务渠道搞“务实外交”。民进党当局意识到,海外华侨和侨社是其拓展“外交”关系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沟通者,必须巩固和加强与海外侨社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政治认同和大力支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为此,台湾当局调整了“侨委会”功能与角色,使侨务和“外交”工作成为“一体两面、相互促进”,侨务工作成了台湾当局“建立海外安全新机制”,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外交管道”。

三是加强对海外侨胞扶持力度。由于政治方面限制,台湾当局扶持海外侨胞大多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根据海外侨胞以中小企业为主,生存发展都有困难等情况,台湾“侨委会”开设了全球华商资讯网和“海外华人服务网”,1992年完成“华侨投资政策之检讨与改进方向”、“华侨参与国家六年建设之投资项目与管道之分析”,提供给海外华商来台投资参考,并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成立“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从2001年起,台湾每年举办“海外高科技华人返‘国’投资参访”活动,2005年规划“鲑鱼返乡”(海外侨商返乡创业辅导贷款计划)贷款专案等。据统计,截止2005年8月底,台湾“侨委会”共促成海外高科技华人签约或承诺的投资约117.696亿新台币。

四是加大整合海外侨务资源。2002-2003年期间,台湾“侨委会”对世界各国华人进行调查和估算,尤其对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美国华人进行分类统计,编辑出版《各国华人人口专辑》、《台湾与两岸三地华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论建构与实证探讨》、《台湾地区移居海外侨民概况调查报告》等研究资料。以美国为例,台湾侨情普查包括:台湾籍华人在整个美国华人中所占的比例、台湾籍华人的年龄及性别情况、台湾籍华人的婚姻状况与异族混血状况、台湾籍华人的学历教育程度、台湾籍华人的归化与融合情况、台湾籍华人汉语程度及学习使用情况等,对台湾居民移居美国的原因、目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工作人口、工作职业、从业人员身份、工作收入、求学人口比例)等,也都进行深入调研,以此摸清台湾海外侨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侨务工作。

五是强化“台侨”作用。2000年6月,台湾“侨委会”修正发布“侨务委员会驻外侨务工作人员设置规则”,定位“驻外侨务工作人员之任用,适用公务人员任用法”。2001年11月,台湾“侨委会”将侨务委员“任期三年,连任两年为限”改为“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侨务委员”满两任(六年)后都得退出,一律升为“咨询委员”。为此,改变过去按传统侨社、新侨、不同政党和族群分配“侨务委员”人选的做法,而是不分族群、省籍、性别和党派,建立一种让大家都有参与机会的机制。此外,通过《华侨身份证明条例》草案,但该条例仅适用于“侨居外国的国民”,并不包括具有大陆、香港、澳门身份的居民,有一定的政策局限性。

六是透过华文教育推广“台湾文化”。为争夺海外侨务资源,台湾当局重视海外华文教育,不断提升海外华文教育层次。2003年2月底,台湾“侨委会”完成海外侨校普查工作,范围包括全球5大洲54国、2986所学校、78个中文学校联合会和13个教师联谊组织。目前,台湾海外侨校有3800多所,侨生人数达上万人。为此,台湾“侨委会”开设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拟订振兴华文教育专案计划,并将半数以上侨务经费(每年约15亿元新台币)用于华文教育,拓展侨民文化及社教活动,宣扬台湾“经验”,使闽南语教育走向国际化。张富美也宣称,今后“侨委会驻外秘书”选派,将把是否会闽南语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可见,台湾当局正加快把“去中国化”政策延伸到海外,表明其“台独”活动已无孔不入,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二、台湾侨务机构设置及其政策效应

台湾侨务机构的设置,与其功能定位基本适应,台湾侨务政策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一)台湾“侨委会”机构设置。

台湾侨务机构设置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27年国民党政权的侨务机构隶属于“外交部”侨务局,1929年改隶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党务专门机构。1932年国民党重新改组“侨务委员会”,成为隶属行政院的行政机构,下设秘书处、侨民管理处、侨民教育处和文书科、事务科、侨民指导科、移民科、教育指导科、文化事业科。1933年国民党“侨委会”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侨务局,在福建、云南二省设立侨务处,并配置华侨爱国义捐总收款处、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等专门机构。1947年将“侨委会”扩充为4个处,增设文教、宣传和科研机构。到1949年底,国民党“侨委会”及所属机构陷入了停顿状态。国民党败逃台湾后,1952年开始重振侨务活动,对侨务机构设置及运作进行了若干调整。

在机构设置上,只设“中央”一级“侨委会”,未在省、市级设置下属机构。“侨委会”只有在大型活动或大量侨胞返台之际,才在岛内各重要口岸设立不固定的接待服务站。在服务对象上,只限于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则由民政部门负责管理。一方面,根据台湾法律规定,归侨与岛内民众享有平等权利,不需要特别照顾,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由民政部门按普通公民对待。另一方面,大多数华侨华人的祖居地在大陆,需要台湾当局扶助的归侨为数很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籍侨民逐渐增多,但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即使回台也基本无需求助。为此,台湾“侨委会”将工作重点转向拓展海外侨务,其机构设置及其运作机制也日臻完善化。具体地说:

1、侨务地位有所提高。由于台湾当局的“外交”空间日益萎缩,因此,日益重视通过侨务活动拓展“外交”。台湾“侨委会委员长”均由政界要人担任,与“内政”、“外交”等行政单位首脑并列为“政务委员”,共同出席“行政院”会议;成绩突出的“侨委会委员长”,常被提升为“司法部长”、“外交部长”等更重要职位。

2、扩大“侨委会”编制。经过1998年1月修订台湾“侨务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侨委会副委员长”由两位增至三位,所聘海外“侨务委员”增至180人,正式任用工作人员(不包括约聘、雇佣与“驻外”人员)约为300人。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侨务委员”会议,必要时得召开临时会议,以此加强对海外侨社的联系和控制,强化海外侨情及侨务工作研究。目前,台湾“侨委会”内设机构有:四个处(第一处、第二处、第三处、第四处)、六个室(侨生辅导室、华侨证照服务室、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政风室、统计室),以及华侨通讯社、华侨函授学校和法规会。

3、明确分工范围。台湾“侨委会”所属的处、室都有明确分工、基本做到各施其职。其中,第一,处掌理华侨状况调查、华侨纠纷处理、华侨团体辅导、华侨奖励及补助、华侨福利辅导及其它侨务事项;第二,处掌理华侨学校教育、华侨社会教育推广、华侨职业教育推行、华侨文化传播事业辅导和其它华侨文教事项;第三,处掌理华侨回台投资鼓励,华侨贸易与金融协助,海外侨营企业发展、华侨经济资料的调查、分析、编报和其它华侨经济事项;第四,处掌理文件的收发、分配、缮校、保管及印信典守、款项出纳、公产和公物保管、事务管理、出版物印发、侨情资料电子处理及不属于各处、室之事项。侨生辅导室负责侨生回台升学、在学侨生生活辅导和毕业侨生联系服务事项;华侨证照服务室负责岛内人民与华侨移居、探亲、应聘等辅导、华侨入出境服务、华侨身分及印鉴证明、侨团、侨胞回台接待和归台华侨服务事项;秘书室负责机要公文、密电处理及保管、文稿的撰拟、复核、汇报、会务会报、年度施政方针、施政计划及工作报告、文书稽催及查询、公共关系及新闻发布等。

此外,台湾当局还在“教育部”、“外交部”等涉侨部门设立相应处、室协调,在“行政院”及属下的“新闻局”等单位设立侨务机构,作为重大侨务(含港澳事务)政策总协调场所。在“立法院”,台湾当局设有“侨政委员会”,由世界各地侨选“立委”组成,主要职能是制定、修改、审议通过有关侨务的法律、法规,监督和质询“行政院”各有关部门在执行侨务工作方面情况;在“监察院”,台湾当局设有“监察院侨务委员会”,由从海外华侨代表的“侨选监委”组成,主要职责是对“行政院”各有关部门人员在执行侨务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进行监察,并对失职情况进行纠举或弹劾。与此同时,成立了一批民间侨务机构,如“华侨救国联合总会”、“中国侨政学会”、“华侨协会总会”等,形成了由“侨委会”主导,其他涉侨部门相互协作的侨务工作机制。总之,台湾“侨委会”经过了自我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广顺谋求“侨务革新”,到90年代章孝严推展“务实侨务”等,都是试图通过自我突破,以谋求国际地位,使其侨务工作更具欺骗性。

(二)台湾“侨委会”的功能定位及其施政方向。

民进党上台后,公然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以“一边一国”、“公投制宪”、“台湾正名”等手段搞“台独”、“入联”活动;具有“台独”背景的张富美抛出“新侨”、“老侨”论后,导致海外侨团产生分离,台湾侨务工作受到新的冲击。但台湾“侨委会”并不甘心受挫,而是在海外大肆动员“新侨”(“台侨”)组织“全侨民主和平联盟”,反制大陆的“反独促统”活动。2005年6月,张富美在向台湾“立法院外交及侨务委员会”作“当前侨务施政报告”时,提出了今后“侨委会”施政工作的努力方向。

1、在侨社联系工作方面。台湾“侨委会”将继续协助“全侨民主和平联盟”活动,加强宣扬“全盟”宗旨及落实推动各项任务,争取海外侨胞及国际人士认同“民主台湾”。强调凡是支持“中华民国”、热爱台湾者,不论属性如何,出生地在台湾、大陆抑或海外,都是“侨委会”的服务对象。“侨委会”将加强联系海外多元属性的侨团,鼓励侨胞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扩大参与当地公共事务,发挥“国民外交”功能,增加台湾的“国际能见度”。要以民主和平理念凝聚海外侨心,加强与海外侨界专业人士联系,通过与岛内机构及民间团体互动研讨,了解台湾政经建设的进步情况,运用他们的专长与主流社会的良好关系,协助台湾当局“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2、在侨民文教工作方面。台湾“侨委会”将继续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和联系,贯彻落实执行相关决议,不断提升侨教服务效益。包括持续结合海内外资源状况,提升华侨教育服务效益;创新侨校教师培训模式,推展海外优质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侨教数字化,扩大台湾当局的华语影响力;推展海外侨社文艺活动,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交往;创新青年文化交流方式,推动国际志工返台服务等。

3、在侨民经济工作方面。台湾“侨委会”将继续举办“海外高科技华人返台投资参访”活动,鼓励有投资潜力的台商及华裔高科技人士返台投资创业。协助侨商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辅导海外侨商返乡创业活动。在岛内及海外各地办理专业人才研习班或巡回讲习,提高海外侨商经营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增强海外发展能力,吸引侨商返台采购台湾生产的机器及整厂设备。在全球成立商会组织,配合台湾当局“经贸外交”工作,鼓励海外台湾商会与台湾“友好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议,拓销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各地台商人脉关系及丰富资源,与当地NGO或中小企业相结合,延伸对外触角,使台湾商会朝着国际化目标迈进。

4、在侨生辅导工作方面。积极辅导海外侨生返台学习,扩大招生系科范围,并将科技大学纳入侨生选填志愿之一。继续强化海外升学辅导,尤其是扩大旅台同学联谊会,利用寒暑假返回侨居地母校及偏远学校,协助“侨委会”办理招生说明会,增进现身说法机会,促进留台校友会与旅台同学联谊会的密切交流联系,实现与其它社团的亲善互动。落实在学侨生辅导与照顾工作,扩大清寒助学金及工读辅助名额,继续提供补助侨生伤病医疗保险及参与全民健保、侨保,增加品行优良侨生的奖学金名额,协助清寒侨生解决经济困难。建议岛内大学设置硕士、博士班进修课程,提供海外华文教师及华裔青年赴台进修等渠道,使其完成学业返回侨居地后成为台湾永远的支持力量。

5、在海外文宣工作方面。大力推行闽南语活动,搞“文化台独”;推广台湾宏观电视,增进全球华人对台湾现况与发展了解;加强《宏观周报》报道,增加其发行量及在海外各地侨社的赠报点,扩大文宣成效;推广宏观影音电子报,提供实时新闻信息服务等。

(三)台湾当局侨务政策效应分析。

可以说,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海外华侨支援息息相关,因此,就有了孙中山先生“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说法。到了台湾,国民党对海外侨民采取保护办法,凡是认同中华文化不论国籍均视为华侨,凡属华侨团体均能得到侨务机构与驻外单位的认同和支援。这种“一视同仁”的办法,赢得了海外侨胞的赞许与支持,促进了台湾经济起飞。

但民进党上台后,在“本土化”思想作祟下,台湾侨务政策由以往重视政治目标转向功能性调整,企图透过侨务活动搞“台独”,严重伤害了广大海外侨胞的心。

首先,侨务政策界定失误。近年来,台湾侨务机构和“驻外”单位认同和支持的对象,从以往的广大华侨华人群体逐步缩小为台湾移民群体,台湾海外侨教中心服务对象,99%是从台湾出去的侨胞。民进党上台后,企图把华侨缩小至“台侨”范围,即从台湾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才是侨胞。为此,按照新台湾人、侨生和传统侨社划分服务的优先顺序,使台湾当局处境更加孤立。不少效忠“中华民国”的华侨华人,纷纷加入“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组织,返台参加活动人数也从以往的上万人降至几千人,不少亲台人士和海外华人社团转而访问大陆。为了安抚侨团和解决新、老侨的矛盾,张富美表示要收回“等级论”,并派专人前往侨团致函、道歉,表面上看“等级论”风波已告平息,但对海外传统社团带来的伤害是难于弥补的。

其次,侨务政策的随意性。目前,台湾侨务政策由民进党一手导演,无法凝结各个党派智慧,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如“侨委会”改变“侨务委员”的聘任,以及新、老侨“侨务委员”的人数比例,增设台商新任“侨务委员”等做法,就遭到传统社团的抵制。改选“侨务委员”符合新老更替的方向,但在新遴选的180名“侨务委员”中,台籍人士占55.57%;加之做沟通和解释性工作不够,善后处理滞后等,不少亲台社团对此持消极态度。老侨代表急剧减少,可能导致新、老侨的矛盾激化,使海外亲“台侨”团面临着进一步分化和分裂的危险。

第三,侨务政策的程序缺失。近年来,台湾海外移民数量迅速增加,但集中北美国家。据台湾“侨委会”调查,1996年台湾地区49.6%的人有“海外关系”,已登记或建挡的侨团有9233个,与台湾有密切往来关系的2588个,其中属于传统侨团的1429个,占55.3%;属于新侨团的1159个,占44.7%。台湾当局通过的“华侨身份证明条例”草案,将适用对象定位在“侨居国外的国民”,但不包括持有大陆、香港、澳门身份的居民,人为地搞省籍界限,其政治图谋也非常明显。为了迎合政治需要,民进党随意解读侨务政策内涵,导致政策目标紊乱,受到海外侨胞的广泛批评和强烈反对。

三、当前台湾侨务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趋向

台湾侨务工作已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尤其陈水扁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连任,而在2005年底台湾“立委”选举和“三合一”选举中,泛蓝赢得重大胜利,台湾岛内蓝绿阵营的抗争力度加大,由此引发海外侨情动荡不安,尤其是“台侨”比较集中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蓝绿阵营亲台势力的分庭抗礼现象更为严重。

为了争取海外侨民的支持,达到其政治目的,台当局“侨委会”厘定了侨务工作方向,主要是扩大侨民参与机制,实现多元化“外交”;革新侨务工作,争取海外侨心;结合侨界力量,深植海外关系根基;整合海外经贸资源,提高侨界经济水平;推广华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拟改进辅导侨团、侨社组织和运作机制,并就侨务政策观念、策略性目标和运作方式进行新的调整。

(1)在观念方面,台湾“侨委会”与海外侨胞、侨社的关系,将由“领导关系”变为“伙伴关系”,由“单向服务”转向“双向互动”;由“代表参与”转以“功能互动”,由“争取侨心”转向“培养共同价值体系”。(2)在策略目标方面,重点协助海外侨民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侨社的和谐团结,拓展“国民外交”活动。(3)在运作方式上,将结合高科技发展,建立侨情资料网络管理系统,鼓励成立区域性及世界性侨团组织,邀请重要的侨团、侨社负责人返台访问,并就重要政策和海外侨情交换意见;扩充海外重要侨区服务据点,积极培训侨社志工,协助建立侨教中心;鼓励侨社举办各种有益活动,提升海外华人的形象和政经地位等。具体地说:

一是务实兼顾平衡。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更好利用侨务资源,台湾当局拟建立弹性的侨务政策,通过侨团(民)联系网路,“结合海内外侨务志工资源”,为拓展“务实外交”服务。因此,台湾当局重视整合海外社团力量,避免侨务工作出现“重美轻欧”现象,兼顾区域性、各种侨社之间的平衡,企图让侨务工作成为“外交”的第二轨道,通过运用侨力资源,推动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

二是促进岛内经济建设。台湾“侨委会”在完成“全球华人经济力现况”研究报告后,实施一系列的辅导华商政策,包括培植侨社经贸人才,协助台商融资,鼓励侨商返台投资,培养侨商进口能力,整合和辅导海外台湾商会等。此外,通过召开世界华商经贸会议、世华金融联谊会,成立“世界海外华人旅行社同业协会”等形式,建构全球侨商网络;组建全球华商资讯网,协助掌握商机;推动华人经济学术研究,包括设立“奖励公私立大学院校开设华侨事务课程作业要点”和“侨务委员会华侨事务研究硕、博士论文奖”等,以提供施政参考。

三是发挥“侨务立法”功能。台湾“侨委会”拟以教育、文化和经济为重点,全方位拓展海外侨务工作。主要是扩大“侨务立法”服务对象,延伸服务范围;协助侨教、侨校扩展华文教育;培育侨社经贸人才,加强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资源,协助华商及台商在侨居地发挥力量;建立华侨回台投资机制,鼓励海外侨胞回岛服务。目前,台湾已将侨务工作目标转向维护海外侨胞权益,促使海外华人早日融入当地社会;鼓励岛内人口外移,不断壮大侨社力量,避免出现断层现象。为此,修正并发布一系列涉侨法律、法规,如“侨生回台就学及辅导办法”、“华侨委员会驻外委员会工作办法”、“侨民学校组织规程”、“华侨及外国人投资证券管理办法”、“华侨及外国人投资证券实施”等。

四是重视海外机构作用。台湾侨务政策拟“在合理运用有限资源的原则下,将扩大海内外交流作为优先考量,推展全方位侨务工作”。为此,台湾“侨委会”抓紧设置“海外华侨团体辅导办法”、“海外华侨团体联系登记要点”和“侨情资料管理系统”,并把留台校友看作拓展“外交经济的重要资源”,2000年10月在台湾成立“世界留台校友会联谊总会”;“侨委会”预算经费,也主要用于扶持世界各地留台校友会发展,同时,放宽海外移民条件,通过修订“侨生回台就学及辅导办法”,规划“振兴华文教育”专案计划,积极扩大侨生规模,努力培植亲台力量。

五是富有隐蔽和欺骗性。目前,台湾侨务工作逐步向政治、“外交”、经济等多元化目标倾斜,侨务工作在“服务、奉献”的幌子下,展开以侨务推动“务实外交”,以中华文化维系侨心,达到宣传“台湾文化、台湾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升台湾“国际地位”等目的。为了淡化“等级论”不良影响,台湾“侨委会”多次重申:服务海外侨胞并无先后之分,只要认同“中华民国”、热爱台湾的海外侨民,不分党派、族群,都会得到“侨委会”一视同仁的服务。这些措施和说法有其欺骗性,容易为海外侨胞和当地政府接受,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从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看,陈水扁仍将顽固地坚持“台独”理念,台湾侨务政策将继续朝着“本土化”发展,但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趋向。一是侨务政策作为台湾的“第二轨道外交”,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三等论”的侨务工作思路,使新、老侨的矛盾和抗争依然不断;三是加快推广“台湾文化”,企图进一步去“中国化”;四是以“全侨民主和平同盟”对抗大陆的“反独促统”组织,岛内外的统“独”斗争更加激烈化;五是争夺侨务资源斗争此起彼伏,海外侨社将出现新的整合。因此,我们要根据台湾侨务政策的新变化,及时跟踪海外侨社发展的最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的侨务和侨务对台工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注释:

台湾《“立法院”公报》第82卷第18期,1993年4月7日,第84页。

台湾《“立法院”公报》第86卷第19期,1997年4月26日,第381-386页。

台湾《“立法院”公报》第94卷第52期,2005年10月26日,第356页,第362页。

《各国华人人口专辑》、《台湾地区移居美国侨民长期最终调查制度与方法》(含2003年调查结果)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编印,2003年12月。

《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9日。

[澳门]《新华澳报》,2005年6月7日。

台湾《“立法院”公报》第88卷第15期,1999年4月14日,第170页。

台湾《“立法院”公报》第85卷第18期,1996年4月27日,第444页。

[台湾]中央社2000年10月14日。

[台湾]华侨社2000年12月14日。

[台湾]华侨社2000年12月7日。

[台湾]华侨社2000年11月10日

[台湾]华侨社2000年5月13日。

[台湾]中央社2000年6月14日。

推荐访问:侨务 台湾 运行机制 政策 研究

本文标题:台湾侨务政策与侨务运行机制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3/26369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台湾侨务政策与侨务运行机制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