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来临,养老话题必然受到了社会以及学者们的关注。养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福建北■华侨茶果场作为一个归侨之乡,当年的归侨群体已步入老年阶段,其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借鉴“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理念,发展符合实际的养老服务至关重要。
关键词:侨乡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02-02
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大挑战,庞大的老龄群体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养老服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费孝通认为,养老问题的本质是代际关系的衔接和更替的规律性问题[1],在代际关系更替中,子女一代对父辈出于孝道而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赡养,父辈一代对子女一代出于“责任伦理”而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帮助[2]。如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以家庭養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但并不局限于这三种,例如2013年河北省武强县武强镇马头村创新建立了朗瑞尔老年服务中心和民办综合性医院,在此养老的老人们平时可接受健康体检,如发现紧急病情可及时得到治疗[3]。这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突发的身体状况,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平安的生活保障。福建北■华侨茶果场作为一个侨乡,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如今归难侨群体已步入老年,养老服务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本文以此为个案,探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侨乡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
一、福建北■华侨茶果场养老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成为东南亚排华运动最为激烈的国家。对于这一现象,中国政府认真开展归难侨的安置工作,其中华侨农(林)场就是在特殊时期,国家为安置被迫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4]。福建永春北■华侨茶果场创办于1954年,建场以来,安置了来自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2 728名归难侨。
长期以来,北■茶果场以安置为主要任务,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内部负担沉重,是一个人老、场老、茶果树老、干部老的“四老”场。目前农场65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有798人。农场内养老院建立于1985年,现在有28位老人在此生活,管理人员2名,提供一日三餐,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老年服务。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归侨选择暂时离开农场到城区现代化的养老院生活,但是到春节还是会回到农场老家生活。现在农场的生活群体主要以留守老人和小孩为主,老人们散居住于当年的安置房内,过着简单的居家养老生活。
二、福建北■华侨茶果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福利的削减,归侨上访数量上升
建场以来,农场的经营发展不断得到各级政府的政策照顾。在计划经济时代,农场建有学校、发电厂、食堂等,相对于当时的农村社区,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工福利丰厚,平日里还能收到侨汇补贴生活,生活较为富裕。然而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职工工资制被取消,职工子女成年后不再自动成为农场职工。农场企业发展资金不再全部由国家支出,而改为承包制,农场收入来源变为承包经营所得。在市场竞争中,承包收入日益减少,更有一些农场企业缺乏竞争力相继倒闭[5]。因此归侨们日渐发现物价的上涨,完全依赖于侨汇已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必须另谋出路,开始独立寻找合适的职业,加入市场竞争中,维持生活。从农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政策照顾和福利倾斜,滋生了部分归难侨及其子女的依赖和懒惰心理,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尤其在本地茶叶、芦柑等传统产业不断衰败后,不少归侨家庭更加希望各级政府给予他们提供生活补贴,因而近些年来,归侨群体上访数量上升,给当地基层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双重缺失
农场养老院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居住于养老院的老年人多为子女定居于海外或港澳台的归难侨,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识字有文化,喜欢南洋歌舞,享有离退休工资并且保留着南洋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管理中,却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养老院伙食条件一般,三餐口味并不适合依然保留南洋饮食习惯的归侨们。而且东华社区并未对养老院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另外年久失修的养老院出现了天花板脱落、桌椅床等日常家居损坏严重等问题,更是缺少空调、电视机、电脑等现代科学技术设备。
归侨子女们陆续外出打工,农场出现了留守现象。目前农场的老年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子女已定居于海外或港澳台地区,孙辈跟随老人在农场生活,老人一年里会跟随子女孙辈到海外或港澳台地区旅游若干次的半留守老人;第二类子女及孙辈完全定居于海外或港澳台地区,极少返回农场看望老人,老人也没有出境看望子女的完全留守老人;第三类是丧偶,子女在外发展的孤寡老人。不管是哪种状态的留守老人,子女长期在外,老人们严重缺乏关爱,代际照顾缺失,而且老人们都已从岗位上退休,日常生活过于简单琐碎,长期以来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三、国内“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
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4.72%;2030年和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分别超过20%和25%[6]。如此庞大的数据说明了发展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在我国,“医养结合”主要指医疗服务、社会照顾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整合,面向老年人,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一体化的健康与养老服务[7]。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依托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由家庭或社会提供养老服务[8],目前将两者结合发展成为养老模式发展新趋势,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传统温饱式养老服务的提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模式实施成功的首推南京市。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率先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2012年,南京市白下区建立国内首个虚拟化养老平台,中心无养老床位,由呼叫中心构成社区老人与家政服务公司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的特点。当然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最具特色的是将“医养融合”和“助餐”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亮点,这一模式将老人们最为关注的温饱和医疗两者结合起来,由中心厨房统一配送服务社区,送餐上门。
四、福建北■华侨茶果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建议
(一)政府给予政策照顾,另辟产业发展道路
华侨茶果场是历史的产物,经济体制改革给农场的发展和归侨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减少归侨的上访次数,提高归侨的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可在政策制定、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文件标准,为农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方向。对于失独、特困等生活困难的归侨,政府可设立归侨最低生活保障,并在春节等节假日给予慰问和资金物资补助,消除归侨们的生活顾虑。特别是在传统茶叶、芦柑产业的衰退后,当地政府可采取政策扶持和提供就业指导的方式,鼓励农场另辟产业发展道路。这几年来,随着厦漳泉一小时城市圈的形成,农场开辟了休闲农業发展道路,并且享受国家规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海外侨亲回乡捐资并成立了专业化的旅游公司,合理规划了农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农场经济的复苏,给归侨及其子女们提供了本地就业岗位。
(二)成立社区归侨老人协会,完善养老院建设
养老院可利用政策的优待吸引企业投资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进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机构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新局面。另外服务范围可向多样化发展,针对归侨们的南洋口味,对于一日三餐提供快餐式的就餐选择。娱乐方面,提供场地和服务鼓励农场老人欢聚一堂,观看南洋历史纪录片,听南洋歌,跳印尼舞。福建乡村老年协会性质上是老人福利性互助组织,推动了社区公共生活的开展,丰富了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是村委会的必要补充[9]。农场可成立归侨老人协会,通过日常活动的组织,凝聚归侨力量,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传承南洋文化,有利于归侨之间的互帮互助,破解社区养老难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消除归侨上访现象。利用老人协会,可通过会员结对子的方式,实现归侨间的互助养老,鼓励老人群体间多来往,消除归侨老人的孤独感,满足归侨群体的精神慰藉。
(三)吸引海外华侨投资,建设专业化家综服务机构
侨汇的往来是侨乡的特点,社区可通过政策优惠、减免税收等方式吸收海外华人华侨来农场投资建设新养老院,并且降低社会组织准入条件,特别是申请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实现零门槛准入还能获得财政补贴。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运行,政府在财政补贴中设置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费、建设费等,建立专业化的家综服务机构为归侨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不愿意到养老院居住的归侨家庭,可利用家综服务机构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建立服务平台联系,防止归侨家中出现突发事故,解决归侨老人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归侨的养老水平。对于归侨反映平日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可引入“医养结合”的理念,在社区内建立医疗卫生室,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实行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定期入户为归侨提供基本体检和疾病预防宣传。同时可吸收大型医院的医务人员定期下乡开展“会诊”活动,保障归侨的身体健康情况。
五、结语
如何实现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农场是历史的产物,归侨群体具有独特性,为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合理安置老龄归侨至关重要。改善养老院的管理运营模式,建立社区医疗卫生院,开展特色社区活动,成立社区老人协会,努力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近些年来,农场发展止步不前,政策上的照顾只是杯水车薪,农场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只有让农场经济复苏,才能保证归侨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给予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活力。农场是个特色的区域,侨乡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必须保持本地特色和引入现代化养老服务发展理念。因此农场在保留南洋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创业,引入专业化家综服务机构,带入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理念,争取建立“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农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2]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4]张赛群.中国侨务政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张晶盈.厦门竹坝华侨农场职工就业现状调查与反思[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刘晓梅.我国养老社会服务面临的形势和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5).
[7]董红亚.中国养老服务建设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9]甘满堂.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1).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侨乡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探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