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国家能力、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竞合关系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13 18:30:06 |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国家能力为理论视角,围绕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间形成的竞合关系开展探讨。针对国家能力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社会组织理论等展开了文献研究与回顾整理。

关键词:国家能力 群团组织 社会组织

目前,我国群团组织在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其在互动中形成的竞合关系成为群团组织功能转变和角色定位的重要体现,而国家能力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两者之间形成竞合关系的必然性和发展性。

一、国内外有关国家能力的研究综述

检视国家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梳理出三类具代表性的国家能力观:一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能力观;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能力观;三是国际体系维度的国家能力观。它们各有优长,亦各有缺失。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能力观,以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回归学派为突出代表。该派以Max Weber的思想为渊源,以国家的自主性为出发点,提出了"回归国家"的呼吁(Theda Skocpol,1985),认为国家行为者具有自己独立的政策偏好,而且会运用国家权力和资源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非国内或国外行为者的利益。(Peter B. Evans,Dietrich Rueschemeyer,1995;Michelman,1993)。在中国主要以王绍光,胡鞍钢(1993)为代表,强调国家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国家能力包含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能力。回归学派力图将其与依附论和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失败的解读区分开,但是由于无视国家自主性的限度,从而陷入了从国家能力研究滑入国家本位的权力研究的困境。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能力观,强调"国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Karl Marx)。Linda Weiss(1998)在Evans(1995)"嵌入性自主"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治理性相互依赖"来说明国家和社会之间独特的制度性连接,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协同(synergy)关系,使协同成为国家能力讨论中的一个新颖概念。2001年Joel S.Migdal提出了"社会中的国家"概念,认为国家并不像韦伯描述的那样,在宏观社会变革中是不受约束的原动力,而是受到其管理的社会的严重约束。他们强调组织、冲突、过程与历史(Michael Mann,1986),"有限政府也许会比无限政府更强有力"(Stephen Holmes,1995)。中国学者(程同顺、高千,2016;苗大雷、曹志刚,2016;侯利文,2016;龚咏梅,2006;陈怡,2015)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如何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变着各自的结构、目标、规则以及社会控制展开了系列分析,对反思中国的转型问题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不少启示。第三类,国际体系维度的国家能力观,分别是以waltz、Robert.O.Keohane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等,对国际体系维度的国家能力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以上研究的共性是,缺乏从维度的内在关联中对国家能力进行总体性研究,因此中国学者(黄清吉,2007;胡伟,2014)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能力是国家从社会积聚资源并将之转化为可运用的力量,继而凭借力量实施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应对他国的竞争与挑战的总体效能。

二、国内外有关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

(1)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研究。中西方针对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研究主要遵循市民社会和统合主义的理论视角,并借此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市民社会理论关注以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为代表的成长中的"社会"如何牵制和消解国家权力的负外部性,统合主义理论则关注国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其实施有效管控。这两种理论视角的研究者提出了描述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全能主义"向政治参与更加开放的"国家--社会关系"转变的各类模式,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社会通过吸纳与合作形成的"嵌入型监管"(刘鹏,2011)、"利益契合"(江华等,2011)、民间社会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伴生模式"(刘传铭等,2012)、政府促使社会组织行政化运作的"嵌入式管制"(吴月,2013)等等。虽然两种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共识,即国家逐步让渡出部分权力给予社会,并与其进行模糊的、不稳定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张紧跟、庄文嘉,2008;张紧跟,2012)。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借助国家释放的机会空间提升政治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国家也借助社会力量重新整合利益和维持稳定,呈现"国家镶嵌于社会之中"的格局。

(2)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萨拉蒙"全球社团革命"的提出,在国际范围内出现各种社会组织研究浪潮。在我国开展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王名、杨团、丁元竹、何增科、王穎、康晓光等。有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社会组织的规制与管理问题(赵伟媛,2013;胡杰,2013);从党建与社会的角度研究社会组织的问题(檀雪菲,2007;严宏,2010;包颖,2014;贾文德,2012);从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变革的角度分析社会组织的发展(周红云,2010;蓝煜昕,2012);还有对社会组织进行的个案研究(范明林,2010;张紧跟,2008;应星,2007)等。在这基础之上,还有研究者重点考察了与国家建立稳定联系的具有统合功能的群团组织(如工会、工商联)及民间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Pearson,1994;Yep,2000;Saich,2000;马秋莎,2007),提出了"国家统合主义"(Chan,1993;Unger,1996;顾昕、王旭,2005)、"地方国家统合主义"(徐建牛,2010)、"庇护性国家统合主义"、"层级性国家统合主义"(张钟汝等,2009)等诸多概念。但是上述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却很少关注具有社会统合功能的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互动。换言之,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过程的中间因素--群团组织如何发挥行动仍然存在学术考察的空间。

(3)有关群团组织的专题研究。最早开展群团研究的主要有邬梦兆(1992)、谢勇(1992)、袁纯清(1993)等,主要针对群团组织的历史、作用、称谓等开展探讨,之后群团组织的属性和功能成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桥梁纽带论、社会职能论、双重角色论、利益代表论、党政附属论、垄断地位论等观点(罗贵榕,2006;胡献忠,2013;景跃进,2011;岳经纶,2013等),在属性上关注中国共产党与群团组织关系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指出,群团组织作为党委政府与群众的"传送带"、"桥梁"、"纽带",是体制的顺从者。在很长时间中,群团组织依靠行政指令、依赖行政资源使其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林尚立;2008;郭道晖,2008;朱庆跃,2014)在功能研究上,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推进和政府改革的过程中,群团组织在包括劳资问题、青年和妇女权益保护方面正变得积极而主动,有时甚至与国家存在冲突(张允美,2003;韩福国等,2008;郑长忠,2012;肖扬,2004;龚咏梅,2006)。还有学者指出,群团组织改革是因国家需建构制度化的利益集合秩序,并通过它来满足多元群体的利益表达,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达到社会的有机团结(张静,2005;陈家健,2010)。

三、国内外有关竞合关系的研究

竞合理论辩证地从合作和竞争共存、共变的角度来深入理解组织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自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在1996年进行最早研究之后,有关学者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在竞合关系的类型上,Kotzab and Teller(2003)将竞合关系划分为合作占优型竞合、对等竞合及竞争占优型竞合三类。我国学者李健和金占明(2008)构建了一个反应联盟组织竞合关系的二维模型,徐亮等(2009)提出了自己的竞合战略测量指标,用市场共同性和资源相似性反映组织间的竞争关系,用信任和承诺来反映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在竞合关系的成功要素上,Kogut和Mowery(2005)提出五个要素:自愿并且战略匹配;各自拥有有价值的资源或能力,从而相互依赖;文化匹配;明确的契约及制度设计;正直及坦诚的沟通。在竞合关系产生的绩效上看, Giovanni和Giovanna(2003)指出不论是组织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能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知识价值。Luo (2006)、Gnyawali(2006)、Tsai(2002) 、Garcia和Velasco(2002) 纪玉山等(2000)都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的看来,竞合理论补充了包括信任-承诺视角(Morgan和Hunt,1994)、竞争视角(Heide,1994)、冲突管理视角(Xie和Song,1998)、相互依赖视角(Pfeffer和Nowak,1976)和权力-控制视角(Yan和Gray,1994)等在内的传统组织间关系研究视角之不足。但是这一理论大多停留于经济组织层面的研究,针对其他社会组织的竞合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毋庸置疑,学界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文献的探讨也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一,大部分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直接描述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互动;第二,少数研究虽涉及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互动,但很少深入研究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更缺乏对个案的深入测量和评估,无法解释互动存在的机理成因及总结促进其发展的相关策略。

四、本主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学术价值层面,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竞合式发展为观察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市民社会理论还是统合主义理论,都承认目前中国的国家和社会之间仍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本主题有助于验证我国群团组织改革发展的走向,拓展和深化我国以群团组织为基础的统合主义在本土的理论提炼和经验总结。

在实践层面, 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内在要求群团组织必须充分开发其联系群众的体制性组织载体的功能,全面回归党的群团组织特性,提升其联系与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两类组织间的互动研究,本主题还能够为评估和总结现行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提供充足的经验支持,对国家在整体结构层面完善社会治理體系,以及推动组织形态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吴国光:《国家、市场与社会》,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周雪光:《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

[4]褚松燕:《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

李莉(1974.8-),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湖北省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社会组织

胡惠娟(1995.5.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项目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能力视角下我国群团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竞合关系研究》17BSH108

推荐访问:团组织 综述 能力 关系 组织

本文标题:国家能力、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竞合关系的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3/26392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国家能力、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竞合关系的研究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