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发利用,让昆虫为人类服务
一提到昆虫,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它的害处,殊不知它有着更为深厚的潜能,如果能够合理科学的加以利用,昆虫能为人类带来非常可观的价值。我国就有一位长期致力于森林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祖基,他在昆虫利用开发方面可以说是一位佼佼者。
与昆虫结缘,创新开发和利用昆虫
毕业于四川林学院的周祖基,从1979年起,就开始在川农大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并先后担任过“森林昆虫学”、“森林植物及产品检疫”、“资源昆虫”、“经济林昆虫”等本科教学及“森林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研究方法”等硕士学位及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曾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和云南林学院进修昆虫分类。1990年曾到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进修,2007年到捷克国家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小蠹虫的控制技术。他在对昆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誉为我国当代的昆虫专家。
我们知道,川硬皮肿腿蜂是危害树木的天牛、吉丁虫等林木钻蛀性害虫的克星,所以大量使用川硬皮肿腿蜂对树木进行防护,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能降低农药等成本的投入,对树木的自然生长非常有益。于是,周祖基教授从1995年就开始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5年获得突破。
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寄主养殖、接蜂与育蜂。寄主养殖是以黄粉甲初化蛹的蛹体为中间寄主,包括幼虫养殖、老龄幼虫的养殖、蛹的挑选、成虫养殖与取卵。接蜂是指将初化蛹的蛹体放入已预放入川硬皮肿腿蜂种蜂的繁蜂管中、让雌蜂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在天牛幼虫体上完成产卵过程。育蜂是将接蜂成功的寄主移入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令幼蜂完成发育过程。此外繁蜂过程还得有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繁蜂管清洗、制塞、将种蜂—川硬皮肿腿蜂移入繁蜂管中,环境的无菌化处理等等。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不受自然寄主数量的限制,能够大量繁殖川硬皮肿腿蜂,大幅度提高寄生率。
在林业部和四川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周祖基建成一个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中试基地。经中试研究,于2005年申报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专利。2006年,该中试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扩建为生物防治用天敌产品的生产点。2007年,该专利申报成功。2009年,该专利成为国家林业局生物防治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川硬皮肿腿蜂的防治试验、应用与推广已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地区,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不断突破,让昆虫为人类造福
周祖基教授介绍说,“全世界已知的昆虫约100万多种,其可供食用的有3650多种,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成分,营养价值极高。深入研究昆虫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昆虫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因此周祖基教授正在与成都恩威集团合作进行冬虫夏草的开发研究。虫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壳体的复合物,主要活性成分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有益于人体吸收的物质,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可以说它贵比黄金,但由于其生长条件需要高海拔、低气压、强紫外线,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天敌因子,这种非常严酷的条件导致虫草产量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科研上可以成功地培育出虫草,但因寄主幼虫的养殖成活率极低,这样的成活率绝不能形成产业化。而我们所要突破的就是在满足了这些野生条件下,如何排除和控制致死因子,提高其成活率,以实现规模培养,从而形成产业化。”周祖基教授说。
由于周祖基教授在微生物、昆虫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于虫草的研究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目前,在周教授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虫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并不断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此外他还从2007年开始与成都天行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中华巨齿蛉幼虫为主要成分的昆虫系列一号保健粉,并申请了一项发明技术专利。该产品的生产经营正在筹划之中。
他们从产业化需求出发,对“黄粉甲”和“寄生蜂”还在不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黄粉甲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较高,是喂养动物的理想蛋白饲料。但由于其养殖成本高,目前仍不能代替鱼粉而成为饲料的添加剂。周教授针对这一瓶颈,潜心研究,真正做到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产业化经营,除了研究如何让黄粉甲代替鱼粉外,周教授还在进行着更深入的研究,开发黄粉甲的蛋白质为人类所用。
无论是对虫草的研究,还是对黄粉甲的研究,周祖基教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更多的昆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昆虫的世界里“乐而忘忧”
周祖基教授在昆虫的世界里已经畅游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艰辛亦有收获。他曾担任中国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四川省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林学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及四川省林业高级技术职称评委等职;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雅安市委委员,是四川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硕士点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自1988年以来,周教授先后主持过8项省部级的重点研究项目,已完成7项,分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3项,其中两个二等奖项(《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经济林钻蛀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重要的技术难题,获得一项技术发明专利,并建成四川省第一个天敌昆虫繁试中心。1995年获国家林学会“劲松奖”,1998年获四川省林业教育先进奖,2001年2009年两次获四川省森防战线先进个人、2001年被民盟四川省委评为先进盟员等称号。三次获得企业集团在校颁发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学校颁发的《2009年四川省百篇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导师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仍在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农林害虫寄生蜂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实施。
周教授还为昆虫研究领域培养了诸多专业人才。他从1994年开始招收森林保护专业森林害虫及生物防治、经济林害虫及生物防治方向的硕士生。2001年开始招收“森林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同年森保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专业招生点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2011年共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0名。
周教授笔耕不缀,自1996年以来在核心刊物以上科技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曾参加《园林植物昆虫学》(副主编)、《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参编、主审)、《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参编)、《园林植物保护学》(审稿)、《森林昆虫学通论》(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等教材的编写。
三十余年如一日,周教授在昆虫研究的世界里乐而忘忧,精勤不倦。对于未来,周教授将继续执着的奋斗在自己的科研事业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继续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让昆虫更多的为人类造福。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科学开发利用,让昆虫为人类服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