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命运不一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即后世所说的“民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他们均出身豪门世家,但结局命运却迥然不同。
红豆馆主溥侗
溥侗是恭亲王奕忻的孙子,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因排行老五,人称“侗五爷”。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溥侗曾一人在京剧《群英会》中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个个技艺精妙出神入化,在当时曾引起轰动。
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侗五爷”来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李万春等人都曾以师事之。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他到校担任曲学导师,他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处教授昆曲。剧作家、程砚秋之师罗瘿公在其《菊部丛谈》评价他:“厚斋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鉴赏,无不精能。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1950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享年73岁。溥侗的忘年之交梅兰芳闻讯冒雨赶来吊唁,此时棺椁已上盖,经梅兰芳的恳切请求,其家人开棺让两位老友见了最后一面。根据溥侗的遗嘱,他的后人将他葬在了昆曲的发源地———苏州灵岩山,一代戏曲奇才与他钟爱的戏曲艺术长眠在了一处。
风流才子袁克文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1890年7月生于汉城,其母是贵族之女,因袁世凯长妾沈氏无出,袁克文刚一出生便被沈氏抱养。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大多出自他手,是袁氏诸子中不同凡响的一位,深得袁世凯的宠爱。袁克文也颇为自负,常常自比为三国曹子建,引起了其兄袁克定的妒忌。与父亲不同,袁克文无意于政治权位,1915年袁氏称帝时,他与父兄意见相左,他的一首反对帝制的诗在当时曾传诵一时:“隙驹留身争一瞬,恐声催梦欲三更。绝岭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
1916年袁世凯死后,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便来往于京津沪等地,从事收藏、书画、填词、作诗、撰文、唱曲等风流名士的活动。上世纪20年代,袁克文在京沪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辛丙秘苑》、《新华秘记》、《洹上私乘》、《三十年闻见行录》等笔记,比较全面地记录了袁氏家族的历史演变,以及袁世凯称帝前后的种种内幕;他还写过一些文言、白话小说,只可惜大多已经失传了。
袁克文在上海曾加入过青帮,并且还排在辈分极高的“大”字辈,当时在沪上称霸一方的黄金荣、张啸林是比袁矮一辈的“通”字辈,而杜月笙则是徒孙辈的“悟”字辈,所以人们都称袁是“小老大”。其实袁克文本质上还是一介文人,有人曾用六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贵公子,纯文人”,这个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931年农历正月,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红热去世。其实此病在当时也不是绝症,但天生好动的袁克文在家呆不住,病未痊愈就外出吃花酒,以致突然病发而不治。一生挥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后只留下了20元钱的遗产,后事还是“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出殡时,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一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来哭奠,风流才子袁二爷的后事成为当时天津卫的一大景观。
文化奇人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他1916年入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先后投身军界和金融界,但担任的都是名誉性职务,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戏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成绩卓著,旧小说里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来形容才子,张伯驹就是这样一个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他的藏品多为世所罕见之物,那是他用大洋、金条、首饰乃至房产换来的。1956年,他与夫人潘素女士将其一生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诸上座帖》等价值连城的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国家。
张伯驹先生1947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民革,曾任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从1962年起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第一副馆长,“文革”中遭到迫害和诬陷,周恩来总理得悉后,指示有关部门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张伯驹还担任过中国书协名誉理事、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许多社会职务,于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百年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他1901年6月3日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1906年张学良师从辽西名儒崔骏声受教,1916年从奉天督军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学习英语,并经常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同年春,与于凤至结婚。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第二年毕业后任东北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正式步入了军界。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奉命要求部下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要进行抵抗,从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6年12月,张在多次劝蒋联共抗日未果的情况下,与西安绥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随后张送蒋回南京,遭蒋长期软禁。
去台后张学良皈依了基督教,依照一夫一妻的教规,他与原配夫人于凤至离婚,和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赵四小姐终成姻缘。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身穿崭新的西服,系着浅灰色的领带,与身穿合体旗袍,佩带水晶项链的赵一荻女士携手走进了教堂。台湾的许多报纸以“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红粉知己,白首缔盟”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
1994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给张学良夫妇,他们决定在风光秀丽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2001年10月15日,百年少帅张学良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与先他一年而去的赵四小姐合葬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墓碑上用希伯来文写着“以马内利”几个字,意即“上帝与我们同在”。
(选自《人民政协报》2005年9月29日/金卫东 荐)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民国四公子”命运不一》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