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不讲理”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那么,由许多汉字串起来的散文又将有着怎样的丰富无比的情感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散文的世界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或磅礴或微妙的感情,而正是这样的情感牵引着读者,和作者一道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读散文有时会出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初看完全是预料之外,细析却在情理之中。不合常理的表达恰恰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激情。艾青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始终噙眼泪?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里,艾青抒发对于国家的爱,不是大声疾呼,而是借眼中的泪,带给我们一种心碎深沉的爱。所以当情感凝聚到极点,作者在抒发的时候往往除了直抒胸臆,还可以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借以抒发。回过头来,我们再次读艾青的这句诗,会发现眼中有泪但会“始终”吗?显然,与生活现实是不相符合的,但不会有人而责疑艾青,反而从中更感受到作者爱得深沉、爱得痛彻心扉。可以说,正因为作者的情感到了极点,使作者的思维和语言变得“不可理喻”,而我们也“理所当然”接受了作者这种“情到深处不讲理”的抒情方式。
“情到深处不讲理”是一种不错的抒情方式,一种感人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进一步探求。
一、 厚此薄彼,篇幅长短表明情感偏移
在散文的选材处理方面,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有意识地重点突出其中一二件事情,浓墨重彩,铺开描述,而对于其他一些事物则是简略写意,甚至一笔带过。这种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种写作手法——详略得当。详略得当不仅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意图,目的在于例举典型性事情,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倾向的一种表现。孰详孰略,作者情感的偏移显而易见,抒情的重点也就更加突出。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中,作者写到了父子奔丧回家所见之景,自己与友相游浦口,父子车站分别,父亲书信等诸多事情;这里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是,在这些事情中,奔丧之事,作者只用了大约150字进行了交代;与友相游浦口,作者只是用了一句话一笔带过;书信一事,差不多也就是50字左右;而父子分别,则占据了文章篇幅的半壁江山。在父子分别中,光是父亲背影的描写就差不多占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一。这些具体描写抓住了细节,从父亲的动作展现出父亲的老态,从父亲的外貌表现出生活的艰辛,从而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于父亲那份浓浓的爱与深藏心底的愧疚。正因为对“背影”的详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作者的心底最深处,以致作者在写这一细节时能刻画细微,情感充沛,真挚动人。
二、 他山之石,对比突出作者深情
情感的表达有时候还会借用事物之间的比较。作者对某个事物有着特别的情感,为了更好的说明这种事物为什么值得他喜欢,必会努力将其塑造成具有这世间无与伦比的特征。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最简便的就是将其与其他相似的大家熟知的或知名度较高的事物进行比较,用它山之石衬托此山之玉,从而突出此山之玉的不凡之处。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在写济南冬天特点的时候这样描述道: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在这一段文字中,老舍先后将北平、伦敦、热带的各自缺点与济南的优点进行了一一比较,从而着重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侧面表述出自己喜欢济南的缘故。其实作者也知道,济南或许还有不少其他的不如这三个地方的方面,但是由于作者这种偏爱,让我们只看到了北平、伦敦、热带的缺点,也一心和他一样认准了济南的“温晴”。
三、 眼中西施,心中只有“她”没有“你”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情感来得比较更加直接,更加浓烈。因为作者心中充满情感,所以遮蔽了他的理智,让他满眼都是自己所钟情的某物或某人的身影,她的优点都被作者进行无限的放大,甚至到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与之匹敌的地步。试想,如果问四五岁的孩子,世界上谁的妈妈最漂亮。小孩子能不假思索告诉你,这个世界他的妈妈是最漂亮的。这份简单的赤子之心,因为爱,所以他的眼中只有自己母亲的影子。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作者的文学作品中。
都德在《最后一课》里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准确。”在这里都德连续用了三个“最”对法语进行形容认定,这三个“最”是说法语最高级,是没有其他语言可与之相匹敌的。这种自我式的认定,在其他母语国家的人民看来,未必就是如此。我们就经常说我们汉语是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都德当时写作背景是法国两个州沦陷,沦陷意味着那个地方再也不能学习法语。此时自己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爱爆发喷涌,让作者走向了“偏执”“不讲理”。而对法语的“盲目追捧”就成了作者的情感宣泄的一个具体行为。类似的情绪表现方法,在汪曾祺写的《端午的鸭蛋》中也有出现,在汪老看来自己家乡的鸭蛋从里到外都透着优点,而对于鸭蛋的喜爱甚至能掩盖他对袁枚所写的《随园食单》的不喜。
四、 空谷传响,一首独吟唱出情深
在自我的情感世界里,作者还会经常扮演着梦境再造者。他会竭尽自己的能力,让我们通过他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借他的感官感受这个世界。花的香甜,云的洁白,风的轻柔,都由作者切实地传输到我们的梦境里。在这个梦境里,我们可以静静听着作者的讲述,感受这外界一切事物在作者内心的反映,同样也能真实感受到外物的喜怒哀乐。“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外物的描写会带有强烈的作者个人情感。轻松愉悦的景物描写通常反映着作者一种喜悦的心情状态或喜爱的情感倾向。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春花图”部分是这样描写道: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里,桃樹等都充满了活力,赋予了人性,为了展现自我的美相互比赛。这是怎样的一幅欢欣愉悦的场面!树下的野花在春风吹拂下,俯仰不一,在作者的笔下眨起了眼睛,透着一种调皮的灵气之感。而这一切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以及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感受,万物皆着作者的情感色彩,或喜或悲完全操控于作者内心,而我们读者是没有丝毫与之争辩的可能。这种“不讲理”的行为剔除了我们的各自感受,表现出着作者的真实自我。
酒醉方知情深,情深方出语咄。正是作者这些种种“不讲理”的表现方式更加细腻、精准、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需要大声地嘶吼,只需我们细细品读。
余映潮老师说的好,“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为此,我希望我们教学能通过细细品读作者细微的笔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汩汩清泉流淌于我们的心间,悉心体会作者迂回曲折、荡气回肠的深情,领悟作者看似不讲理,实则很讲理的表达技巧,与作者共鸣出一曲“高山流水”。
(郭萍,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南京市芳草园小学语文教师)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