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诡”在晚清与“五四”之间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下简称学科)作为大陆高校文科设置始于1949年。到1980年后,随着严家炎提出“文学现代化”标准,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三人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该学科才逐渐成为国内诸子竞相鸣放的园地,海外汉学家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等也接踵登陆,参与共建。
汉学家为学科带来了新意,亦难免争议。夏志清、李欧梵最初是因各自对鲁迅的别样阐释,惊动了大陆学界;后来王德威则走得更远:他在20世纪末出版《被压抑的现代性》(下简称王著)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①,挑战“五四”对于现代文学学科的“起源”地位,不啻“石破天惊”。以“王德威”为关键词搜索知网,相关文献达七百余篇,其中有涉王著批评的,大致归为三类:现代性概念的边界,述史节点的要素,“压抑”的历史真相。
王德威莅临大陆比夏志清、李欧梵晚了十年,他就不免承受大陆已变得挑剔的专业眼光。比如王著将“现代性”概念归纳为“求新求变”,人家就会抢白“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②,暗示王著思辨的欠缺定性会让史述陷入时间节点的无限倒退。王著解释说,因西方的介入是中国文学“现代化”之必要条件,因此对“现代性”的回溯宜截止到晚清③,又马上招来驳诘,说该补白是混淆了“历史的实质的现代性”与“话语的建构的现代性”的差异④。更有甚者,是王著一方面将西方介入视作中国文学“现代化”(即“求新求变”)之前提,但另一方面王著又说晚清文学还有部分“求新求变”与西方介入无关,宜称为“中国文学传统之内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那么,这到底算不算“现代性”?若不算,晚清文学又如何“现代性”,云云。
不能不说,大陆学界的批评确有道理,但症结却在:当如上指控针对王著将现代文学的边界推至晚清、在学理上有否破绽时,却忘了追究王著如此执着地将现代文学史门槛前移,其背后诉求何谓?
笔者认为,王著的学术意图,只有被置于学科史语境即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下简称《三人谈》)的“接着说”关系中,才能显现。明言之,王著是站在20世纪末,旨在通过对《三人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接着说”,来尝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与“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实践)的世纪性融合。这是一个雄心勃勃、亟须著者预支宏阔学思、却怕难调众口的大工程。从这角度说,王著在尾声自称“简略”⑤,恐未必全是谦辞。
王德威对《三人谈》
“接着说”
要追寻《三人谈》与王著的渊源关系,须回到三十年前的语境。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首发《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钱、陈、黄意欲打破近代、现代及当代文学的学科界限,“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⑥,设想该整体靠五大要素来糅合:“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总体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由这一概念设计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⑦
学界今已公认《三人谈》是将学科“立足点从‘政治’深入到‘文化’”⑧的一座里程碑,虽最初也饱受争议。陈平原曾追忆,“我们希望有一些平等的学术讨论,造成真正的理论对话”,结果却因为“触动”学科积累了“几十年的价值观念”而仅收到诸多“情绪化的反应”⑨。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命运实与后来王著的遭遇很相似,然更相似的或许还是彼此的创作动机。钱理群这般解释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学术冲动:
我们都是属于现实感比较强的人。要是把我埋在过去的事情里我一点兴趣也没有,要是跟现实不相联系,那我们何必要去研究它。我把这种研究叫做“从当代想现代”,就是从当代文学中去发现问题,在追溯到现代文学去挖掘历史的渊源,是一种“倒叙”的思维方式。⑩
黄子平则解释了“倒叙思维”的正当性:“我觉得一种现代的悲剧感贯穿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往深里一想,就感到是由于一种共同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提到的历史任务一直在要求完成,至今仍在寻求解决的方法、途径,我就想如果把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看作两个高潮的话,这之间……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那就带有一种整体性。可是我们的专业之间隔着一条杠;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就把这个联系切断了。研究起来就有许多毛病。同时我又发现,搞现代文学的也好,搞近代文学的也好,都和我们搞当代文学的一样,都各自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某种‘不完整’,好像都在寻找某种完整性,一种躲在后面的‘总体框架’。”11
可鉴“倒叙思维”诉求有二:“倒”与“叙”。
“倒”来自“当代反应”(注意,不是“反映”)。正如英国批评家利维斯说伟大作家的“卓异之处在于他们当其时而非常活跃——对时代异常敏感”一样,《三人谈》也认为优秀学者需借助优秀作品来完善自己对当代的思考——既包括对时代的思考,又包括对文学所呈现的思考的再思。同时亦可认定,《三人谈》的文学史观必将重视内容大于形式。
“叙”则来自“历史主题”,即引文所谓“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历史任务”。《三人谈》纵览百年中国文学,发现其所重视的“当代反应”(对现状的种种思考)始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绵延或变奏,根源当可追溯到“五四”前后,这足以构成一条完整的文学史线索,故曰“历史主题”。也因此,若想充分解读“当代反应”,须同时追溯文学史线索的来龙去脉,这便不得不“倒叙”。
但其“倒叙”将遭受“80前”12学科的阻拦。“80前”的文学史观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纲,将现代文学史视为革命史分支,于是原本一脉相承的世纪百年也就被断为三截:“现代”被限制在1919至1949年内;1840(鸦片战争)至1919年为“近代”;1949年后为“当代”。其后果,一方面,这造成了近、现、当代的机械区隔,增加了贯穿文学史线索的难度;另一方面,“80前”学科“以论带史”,也难免将“现代文学”主题化约为政治背书,使其在文学史上孤立于尚未革命的“近代”与革命分外亢奋、转而渐渐淡出的“当代”。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吊诡”在晚清与“五四”之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