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我们的荆楚书道

发布时间:2023-06-15 09: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应王岳川教授的邀请,今天很高兴来到北大跟大家一起交流书法创作,共商书法事业的发展,同时向大家汇报荆楚书道。

荆楚书道是湖北当今书坛的一个口号、一面旗帜。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没有谁提过荆楚书道这个概念。我们现在提出“荆楚书道”,在理论上还只是一个大课题的开篇,有待大家一起来深入研究。

要想把荆楚书道讲清楚,首先要从概念谈起:什么是“道”?什么是“书道”?什么是 “荆楚书道”?以及“荆楚书道”和“荆楚文化”有什么关系?

去年湖北举办明代大兴武当纪念活动,我为武当山创作并书写了一幅作品:“武当道,道通天地非常道,德养乾坤浩,爱铸古今骄,楚韵宏图耀。”我谈到了“道”。《易经》里面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里面也讲:“道法自然。”道,就是万物的本源,是规律性的东西。后来,老庄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之道”的论述也就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的美学资源。最早将道和书法艺术一起来讨论的是秦朝的李斯,他说:“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说:“自唐氏有为古文之学,上者好言道,其次则言法。”这是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谈论书道。他还总结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所以说,书道就是书法创作的文化之道、艺术之道和学养之道。如果说得更具体,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一个创作群体从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发展趋势到艺术追求、创作风格以及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等的系统概括。

我们讲荆楚书道,必然要和荆楚文化相联系。荆楚是一个流变中的地域概念。大体而言,荆楚文化是指古代楚人或者说荆楚部落所肇始,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等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多元、瑰丽多姿的南方文化。荆楚文化融汇东西南北,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信巫鬼,重淫祀。荆楚民间鬼神之道倡炽,巫觋之风盛行。这些在祭神歌舞、神话传说、诗歌、书法与绘画中都有表现。第二是浪漫瑰丽,自由奔放。这一点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诗歌意象纷呈。他上问天下问地,思想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第三就是超越常规,追求卓越。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武汉人常说的一句话叫“不服周”, “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楚人不服当时正统的周朝的气,不愿意臣服。可以这么说,荆楚书道是受楚文化氛围的影响,或在其中孕育而成,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荆楚书道则囊括了荆楚大地的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和书法文化建设。

我先简单说说荆楚书道的总体特征,然后再来分析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作品。荆楚书道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二是天真浪漫,瑰丽狂逸。三是取法多元,兼收并蓄。四是敢于创新,喜变善变。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荆楚书道和中国其他地域性书法流派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吴门书道整体上表现出精致、典雅的风格。代表人物祝允明(枝山)、文徵明。“吴门书道”的书家们大多诗文书画皆擅,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在审美观念上,他们崇尚优雅平淡、高逸疏朗的文人趣味,少有狂怪之风;而在书法观念上,他们较注重传统,又不拘于古法,追求个性自由,敢于破格创新;在书法风格上,他们完全摈弃了明初台阁体的束缚,追求洒脱的个性。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追求畅神适意的文人意趣。

“中原书风”是对河南地区书风的整体概括,风格雄强峻健、大气磅礴。河南安阳是中国甲骨文的故乡。东汉时期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后人称为“八分”,有“八分圣手”的美誉。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首创了楷书,后人称之为“楷书之祖”。北魏郑道昭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唐朝禇遂良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中原书风从形式上看,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从内涵上看,质朴、讲究力度与气势;从审美追求上看,崇尚气势、追求雄浑厚重的美学风格。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荆楚大地处中国中部,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地方,这个地方包容性强,八面来风,兼收并蓄。所以,荆楚书道里也吸纳了其他书风的审美、文化元素。地域个性与文化共性要辩证地来看。

荆楚书道的这个理论框架是我个人的体会,属于一家之言。下面,我们把话题转向荆楚书道的历史,来一个寻根之旅、溯源之旅。

典雅秀丽话楚简

我们首先讲楚简,这是荆楚书道的根和源。2000年,我接到一个书法家的来信,说郭店楚简已经出土了将近20多年,遗址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石碑被放牛的用来拴牛了。它建议我给人大提议案,希望能在沙洋建立一个楚简艺术的博物馆。我当即联名30位人大代表提了一个议案,人大非常重视,责成沙洋迅速拿出了方案。为什么楚简这么重要呢?1993年于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是保存得最好的一批竹简,一共有13000多个字,这是当年考古界的大事。首先,从书法角度看,楚简作为简书墨迹,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自成一体的南方书写体系,也是荆楚书道之根。第二,它上承殷商,下启秦汉。李斯统一文字的时候,其中一个来源就是楚文字。第三,楚简作为东方六国墨迹的典型代表,以其轻松、自由、浪漫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楚人疏离正统的审美诉求,对所谓正统的宗周书法带来了冲击。

我认为楚简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体态扁式,字型基本上是扁的,呈扁平状;第二是首粗尾细,开头比较粗,尾巴比较细;第三是圆转流畅;第四是自由奔放,线条的走势呈更大的自由,而且造型很奔放。这也可以回应我刚才讲的荆楚书道的特点,它也是对楚简的文字形态、书法造型某些特征的概括。楚简出土以后,我们马上组织了人员进行研究。2011年,湖北省书协、湖北书法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楚简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和作品集。湖北的杨斌庆先生专攻楚简,荆门也有几位书家对楚简有深入研究,在全国举办过展览。我也尝试用楚简的笔意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楚简是荆楚书道的重要发端,我们珍视这个根,重视这个源,还会开展更多的研究。

千古绝版苏东坡

苏东坡是旷世奇才,词方面同辛弃疾开创了豪放派;散文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了近4000首诗;赋也有很高的成就;书法上创造了“苏体”。如果评比“十大全能”中国文化名人的话,东坡先生绝对是前三甲。苏东坡说他一生到过三个地方最难忘,一个是黄州,一个是惠州,一个是儋州。黄州就是我们湖北的黄冈。余秋雨说了一句话很绝妙: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余秋雨的话充满了辩证法,没有黄州这个荆楚文化宝地的熏陶,就产生不了《寒食帖》,产生不了前后“赤壁赋”,也产生不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当今,黄冈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对苏东坡这个文化品牌的树立和彰显,专门批了5公里的水域修了遗爱公园,就是由《遗爱亭记》而来。公园里建了遗爱碑林,黄冈也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

看苏东坡的书法,扑面而来的是学养气,他的文人字端庄稳健,被称为“苏体”。那么,苏东坡在黄冈有些什么作品呢?

过梅花岭时,他写了《梅花诗帖》:“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通过写景表达心情。被贬之后,苏东坡的心境是悲愤、悲凉的。这幅作品,开始是很理性的,到两行之后便如脱缰烈马,从小草书到大草到狂草,笔墨酣畅,气势淋漓,一泻千里。

再说被称为天下第三帖的《寒食帖》。苏东坡到黄冈后,精神上郁郁寡欢,经济上穷困潦倒,《寒食帖》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看这幅作品,感情变化非常鲜明,通篇凌厉激荡,气韵流畅,用笔多变,有的是中锋,有的是侧锋,有的大字比小字大五至六倍,疏密有致,参差错落,不拘一格。从中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的风格。苏东坡的诗文、书法都是随着他的情绪波动而变化的。

由《寒食帖》我联想到一个话题——我们常讲三大名帖,这里不妨做个比较。首先看看年龄。王羲之写《兰亭序》时50岁,颜真卿写《祭侄稿》时50岁,苏东坡写《寒食帖》时47岁,都是年富力强、饱经风霜、知天命的年龄。此时,他们的技法、笔法、章法和思想都成熟了。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手合一,文书双畅”。将他们文章和书法结合起来可以看到,心灵、文字、书法技巧水乳交融在一起。第二个方面就是即兴创作,随性生发。也就是说三大名帖全部是即兴写作,由心底流出来的。《兰亭序》记载的是一段美好时光,朋友一起聚会,在小溪边吟诗喝酒。在游戏中思索人生,看到了人生苦短,但又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向往和执着。在魏晋时代,王羲之是入世的,他的思想是比较积极的。再说《祭侄稿》。安史之乱,颜真卿的侄子被杀,他在愤慨中奋笔疾书而成,写错了涂抹掉继续写。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对叛匪的愤慨,对亲人的思念。既表达了颜真卿的政治观点,也表达了他的生命情怀。《寒食帖》的创作也是这样的。第三点,这三个帖都技法圆熟、书艺高妙。《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高峰,他的才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无论结体、笔法、章法,都有无尽的意妙在里面。苏东坡曾讲,书法写得好要有三个功夫,一个是脑中要有学养,一个是眼中要有见识,一个是手中要有功夫。这也就是“行书三窍”。反思我们当前的创作,对“三个功夫”的修炼很不够,带来了一些弊端。古时大师,绝大多数人在琴棋书画方面都有造诣、“三个功夫”俱佳,绝大多数都是书写自己创作的作品。

继续说苏东坡。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黄庭坚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才及此。”董其昌也评价《寒食帖》:“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在苏东坡这里得到极度张扬。由此,书法为中国文化提供了诗性的家园,哲学、美学、文化意蕴得到提升。

松风清月黄山谷

黄庭坚与苏东坡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和老师共进退,书法上自创一体。黄庭坚家乡修水离湖北崇阳很近。他有个姑母住在崇阳,因此他常来姑母住的那个村庄。相传当地还有一个他当年洗砚的地方。我写过一首《浪口温泉咏》,其中有几句,“古有黄庭坚,寄居润墨章;近有王世杰,招贤办学堂。”说的就是黄庭坚寄居此地留下了很好的墨章。我也是学古人,看见了那里的景色,了解了当地的典故,然后一气哈成创作了这首诗,并书写出来,表达对黄庭坚的敬仰之情。

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为我们留下了一件行书代表作品《松风阁》,这件作品就是他在我们湖北鄂州创作的。黄庭坚为什么要写《松风阁》?当年,他被贬到鄂州,游览西山,看到松风阁,就用柏梁体写了这首诗。柏梁体流传于民间,一韵到底。这首诗写了松的茂密、楼的雄伟、风的清越,借景抒情,怀念老师苏东坡,思念朋友张耒,“东坡居士已沈泉,张侯何时到眼前”。这个作品非常厚重,极富张力,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黄庭坚的“眼中有法,法观万物”。他的法就是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以此观照万物,天人合一。他把看到的蛛丝、松藤等自然的造型化到了自己的点横竖撇捺里面。他的字极富特点,笔力顿挫,起笔顿挫感很强烈;造型丰富,内紧外松。他的撇捺很有特点,很长,起笔和收笔很稳,中间的变化多。第二,他是字形创造大师。他的字不像米芾那样流畅,也不像王羲之那样灵动,而是显得艳媚。他的字看似很拙,但又很奇特,整体上给人一种大艳大媚的感觉。从美学上看,黄庭坚的字具有健、雅、艳、和、奇、拙的特点。现在,鄂州建了黄庭坚的纪念馆,西山碑林也成为湖北十大碑林之一。

痴艺癫狂米襄阳

米芾这个人是为艺术而生的,涉猎面很广。 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倒头膜拜,因此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他的画自成一家,史称“米点山水”。他是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书法风神潇洒,气势凌厉。皇帝朝他询问书法,他自称“刷字”。

米芾七八岁开始写字,站着写,面壁而书。早年学柳公权、颜真卿,又学褚遂良、郑文公。苏东坡来到黄州后,他上门求教,怎么样才能把书法写好。东坡看了他的字以后说:“你的功力很好,回去再学学魏晋吧。”米芾就临摹钟繇和王羲之的作品。从王羲之那里,他得到了启发:绚烂生于平淡,平淡蕴含绚烂。由此他“开了窍”,悟到了“道”,将过去学的各种技法统一到一起了。过去说米芾“刷字”,带有贬义,其实这个观点有些偏颇。米芾的用笔是很活的,玲珑而有气势,融入了很多书家的特点。他在点横竖撇捺弯钩等等上有自己的创意。大家通常说的蟹爪勾,他之前也是学别人的,后来他把这个勾固定化、米氏化了。还有撇、捺,他都加入了自己个性化的东西,就成了米式风格。

中国书协命名全国书法名城,我们力推襄阳,它是米芾的故乡。在命名仪式那天,我和赵长青等人在米芾的雕像前深深鞠躬,表达对他的敬意。现在襄阳正在建设米芾书法文化产业园,把米公祠公园翻新了,还建立了米芾碑林。

我想提个问题,整个宋代,包括苏轼在内,谁的书法技法最丰富?董其昌说过,米芾当属第一。可见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下面分析《蜀素帖》。曹宝麟说过,我们现在编写十大行书欣赏,如果再来评十大名帖的话,米芾的这个帖可以评为第四。这虽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这个作品的确是精品。当年米芾38岁,到江浙一代游览。一个富豪拿出一段四川产的丝绸,请他写字,他就创作了这个《蜀素帖》。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从这个帖可以看出米芾的特点:一是“兼收并蓄,八面来风”;二是张狂雄健、沉着痛快;三是风神潇洒、气势凌厉;四是勇于创新、不惧陈规。

米芾还有个作品叫《砚山铭》,创下了新一轮书法市场拍卖的天价,近3000万。这个作品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它的章法跌宕多姿,大小参差,自由放达,不受法度的拘束。虽然没有《蜀素帖》那么精到,但也不失为一篇佳作。

革故鼎新传书道

在讲晚清的两位大书法家之前,先介绍一下张之洞与湖北。张之洞是改革的先锋,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修建了粤汉铁路,还派出了许多留学生,修建新式学堂,创立图书馆。一时间,湖北文化开放,群英荟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文化大家,张裕钊、杨守敬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裕钊是湖北鄂州人。他是“曾门四弟子”之一,曾国藩赞扬他:“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他创造了“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书法家。

我们看看他的代表作《重修南宫县学记》。张裕钊追求的是帖学和碑学合一,碑体里面主要是汲取了张猛龙碑的营养,但又进行了变化,藏头护尾,在宝盖头转弯处、勾的起笔处重点改良了,显得高古深穆。正是在湖北这种创新的风气之中,张裕钊养成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张裕钊的字体后来就演变成新魏体。现在,国内学张裕钊的书家不多,但是他在日本非常流行。张裕钊有个弟子叫宫岛咏士,他把张氏书法带到了日本。至今,宫岛家族经历了四代传人,在日本成为了一大宗派。

杨守敬是湖北宜都人,他的成就很多,地理学研究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他是“储藏之富,当世罕匹”的金石学家;他还是藏书家,藏书十万余卷,其中海内外孤本逾万卷。杨守敬的书法成就非常高,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有英姿而无媚骨。有一次我到杨守敬故居看到一副对联:海鸟浮波殊自乐,山花满地不知名。我就分析一下这副对联中“点”的写法吧。一共出现了21个点,但没有一个点的写法雷同。有的点像瓜米,有的点像惊叹号,有的点像蝌蚪,有的点有隶书的味道,有的点有碑的味道,各不相同。一篇作品中连续出现相同的字是比较难处理的,往往是书家的“拦路虎”,如果没变化就成了硬伤,如果变得不高妙就会露拙。杨守敬的字出古法而有新意,蕴含着丰富的学养。

杨守敬还被日本人称为现代书道之祖。光绪六年至十年,他担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随员期间,广泛搜集国内散佚的书籍,为日本带去汉、魏、六朝、隋、唐碑帖13000余册,致力于六朝北碑书法的传授,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杨守敬还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整理,主持刊刻了《景苏园帖》。

灵珠荆玉汉上风

汉上指的是武汉,汉上风指的是荆楚书道的一个支流。大家知道,湖北的许多书家水平很高,但是社会知名度还不够。我今天要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我首先讲讲唐醉石。他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东湖印社的创始人。陈振濂说过,东湖印社是继西泠印社之后在全国可以排第二位的。当年唐醉石在创建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唐醉石在篆刻方面名气很大,与王福庵并称,被比喻为京剧中的梅(兰芳)陈(砚秋),唐醉石就相当于陈砚秋。他的书法静穆高雅,学养非常足。

黄亮,20来岁就出名了。孙中山先生去世,他写了幅榜书对联,轰动一时。他隶、楷、行、草样样精通,但我认为最好的还是行书,灵动优雅。他的榜书很有特点,形神兼备,握笔比较低,用短头笔,不用长锋,在笔根上走,腕力非同一般。

邓少峰,书画双绝。湖北省政府拿他的画作为礼物送给毛泽东,邓少峰在画上题字“泽东仁兄惠存”,成为一段佳话。他的书法沉雄高古,气象博大。他在行书中融入了碑味。

曹立庵,也是金石书法俱佳。当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毛泽东给柳亚子抄写了《沁园春·雪》,可是没印章,柳亚子就请曹立庵刻印。曹立庵刻了“毛泽东印”和“润之”两方印,雄浑劲健,颇有大将风度,毛泽东非常喜欢。曹立庵的隶书写得凝重厚实,行草也可圈可点。

陈义经的字风格鲜明,被誉为“陈体”。当年他在南京国民政府当工作人员,顶头上司是沙孟海。“总统府”三个字就是陈义经写的。陈义经人书俱老,书风敦厚凝重、洒脱遒劲。

张昕若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领导创建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他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很早就参加革命。他法度严谨,学二王书风,但在点挑这些地方用圆润的弧形,形成自己的风格。可惜他英年早逝,如果无假年寿应该成就更高。

吴丈蜀是苏东坡那一类心手双畅的书家。他说过,“两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在广读书”,就是说要临帖,更要多读书。他的书法朴实凝重,含蕴深厚,疏淡娴雅,格高趣清,用武汉话说“经睇”,也就是很耐看。他的学养深厚,在诗词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

徐本一现任湖北省书协主席。他的行书师从李北海,有秀美的一面,还有奇趣的一面。他的章法笔法都有独到的地方,夸张、变形与文雅结合,美学品格很高。他有家学渊源,文化底子也很深厚。

金伯兴,最大的特点是创新。他的字看上去很怪,很野,很拙,但是非常耐人寻味,别有一种审美情趣。他是“我书写我法”,既有创作实践,还有理论主张。

他们两位有许多弟子,还形成了团体,一个叫汉尚堂,一个叫聚艺厅。讲艺术传承,师徒相传是很重要的方式。

再说说湖北的书法理论家。刘纲纪先生是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他与李泽厚被并称为“北李南刘”。他的《书法美学简论》影响很大。可以这么说,中国当下书坛的领军人物这一拨,当年都吸收过这本书的营养。陈方既先生获得了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还获得过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代表作有《汉字书写何以能成为艺术》、《气息论》、《书法是抽象造型艺术》等。他已经94岁高龄,仍然坚持研究书法,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他不追求名利,有非常好的心境。著名作家姚雪垠说过一句话,“生也马拉松,死后马拉松”。他说的意思是,要比创作的价值,不仅是活着时,还要看死后,要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来检验。这是文学家的理想,书法家也要有这样的追求。

荆楚墨韵千帆舞

上面讲了荆楚书道的源与流,接下来再简单谈谈湖北当前的书法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讲湖北的书法媒体——《书法报》走过了30年的历程,中国书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几乎都与《书法报》有关联。现在的《书法报》正在创品牌,一是走出国门,二是举办有影响的活动。

第二是湖北的书法教育。我们成立了长江书法研究院,正在编撰《十大行书赏析》、《十大楷书赏析》、《十大草书赏析》系列。《十大行书赏析》出版后大家评价非常高,都是有研究心得的专家写的文章,既讲文化,也分析笔法章法,力图对大家学习、临摹有帮助。

第三是书坛活动。 200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荆楚墨象——湖北省书法篆刻作品展”。这次展览是“荆楚书道”的一次小结和升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为了推广荆楚书道,还举办了两届湖北书法节,推出了100项书法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把全省的书法活动整合起来,就形成了规模效应,效果显著。

第四是书法项目建设:我们已经在建长江书法博物院,总投资10.8亿,占地1000多亩,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主要分为:长江书法博物院,约5万平方米;湖北书法院(东湖印社),约1万平方米;长江书法院办事机构,5000平方米;书法公园;书法文物景观。建成后将是全国第一的主题鲜明的书法大观园。这个项目是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原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在抓,已经奠基动工。

我还要说说湖北的十大碑林。碑林是书法文化集大成的表现。先说首义碑林。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时,我们在武昌建成了首义碑林,占地1.4公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辛亥革命碑林,有石刻、碑刻100方,木刻楹联5副。目前已经成为四星级景区。另外,还有遗爱碑林、帝王碑林、黄鹤碑林、莲花山碑林,目前正在建设武当山碑林。碑林可以传世,等我们这代人作古之后,它还能向大家诉说荆楚书道。

2011年襄阳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位列十大书法名城之九。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九大书法名城巡展”2012年9月在襄阳举办,展出了268幅名家力作,影响很大。2012年黄冈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我们在历史的时空中进行了一次遨游,寻根问祖,线条式地回顾了荆楚书道的发展历程。我一直在想,荆楚书道作为湖北的重要文化遗产,值得珍视。我写了四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是《咏竹简》:“灵珠荆玉起郭店,典雅秀丽称楚简。寻根华夏翰墨源,承前启后传经典。”这个经典我们一定会传下去的。还有《咏苏轼》:“心手双畅弥足珍,气韵激荡可通神。遗爱亭中话遗爱,人间绝版千古存。” 苏东坡是千古奇才、人间绝版,令人仰慕。当我走到松风阁时,联想到“法观万物”,写了《咏黄庭坚》:“枯藤蛛丝入法眼,万象风姿呈媚妍。体势纵横出新奇,松风清月别洞天。”我写《咏米芾》,用行草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墨海痴艺性颠狂,风樯阵马跃雄强。高韵超逸形神备,当数荆楚米襄阳。”这四首诗既是纪念先贤,也是自我勉励。

荆楚书道这个旗帜要高高举起来,因为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在湖北书协换届时,我倡导要“弘扬荆楚书道,彰显荆楚书风”。我说,文章有文风,书法有书风,荆楚书坛要成为敬畏艺术的竞技场,不要成为沽名钓誉的名利场。书法家要成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艺术创作者,不要做拜佛怕焚三天香的伪居士,为什么呢?当今书坛仍然有追名逐利的倾向,有的书法家心态浮躁。人有人品,书有书品,我们的书法家要内外兼修,要担当起宏扬荆楚书道的历史重任。

北大的未名湖连着湖北的千湖,她连着屈原行吟低徊过的东湖、刘备跃马征战过的古鸭湖、文学家苏轼游历过的磁湖、书法家张裕钊临池泼墨的梁子湖、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润嗓行腔的汤逊湖,还连着赤壁古战场旁的陆水湖、洪湖赤卫队战斗过的洪湖……她更连着我们文思潮涌、艺海听涛的心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刘永泽,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

推荐访问:书道 荆楚

本文标题:我们的荆楚书道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5/26436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我们的荆楚书道》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