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整合
摘 要:戏剧与文学有天然的联系。香港作家西西、也斯、董启章、罗贵祥等常用戏剧法写小说,香港戏剧导演也多吸纳文学的先锋经验。香港、台湾和北京的戏剧与文学互动既有共同之处,如打通后现代性与本土性、继承和超越经典的叙事特色,也各有绝活,体现出区域特色。跨界的借鉴互融有利于开拓艺术创意。
关键词:文学与戏剧;后现代性与本土性;京港台戏剧;超越文学经典
文学与戏剧如何互动?戏剧是门综合艺术,运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戏剧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类型。其中,话剧以对话为主,戏曲指中国传统戏剧,讲究唱念做打,整合对白、唱曲、舞蹈、武术、杂技等表演。本文所说的“戏剧”指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包括各类剧种。“剧本”,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
戏剧与文学有天然的联系。香港后现代作家西西、黄碧云、也斯、董启章、罗贵祥等常论及戏剧,或用戏剧法写小说,香港后现代戏剧导演也常从这些作家作品中寻找灵感,或直接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两者携手碰撞灵感,激发出新的艺术创意。
一、香港后现代戏剧与文学跨界融合
香港后现代戏剧多取法于本土文学。董启章的小说潜藏深厚的剧场魅力,勇于尝试前卫叙事实验,尤其是多声道的跨界叙事法,富有空间感,因此,常被改编为戏剧,成为跨媒介创作的灵感催化剂。董启章也乐于亲自参与编剧,直面观众,检视叙事效果。2005年,其与“演戏家族”导演姚润敏合作,将早期校园小说《小冬校园》改编成后现代剧《小冬校园与森林之梦》{1},历经四次大修改,全新的粤语版舞台剧7月8日至10日于西湾河剧院连演四场次。该剧糅故事、对白、音乐和诗文于一体,注重氛围营造,情节冲突集中,演出三小时而能有效吸引观众。
在叙述内容方面,现实戏和梦幻戏融合。现实戏,叙述《小冬校园》主角初中男孩张小冬,眨眼间人到中年,陷入写作困境,到一郊外中学教写作,意外碰见女教师林老师和女学生栩栩,仿佛当年女主角刘小青的青春版和中年版同时重现,由此生出爱恨缠杂的恍惚。梦幻戏,叙述张小冬在文字丛林中穿行挣扎,寻找自己的一棵树。艾柯说,森林是叙事文学的隐喻。张小冬在面包现实前,坚持寻找理想的果酱,却滋生出被溺毙的无出路感和价值焦虑感。演戏过程中,演员还直接派发士多啤梨(草莓)给现场观众。红草莓象征梦想,这跟大陆电影《孔雀》(2005)以蓝降落伞、绿孔雀为理想的象征异曲同工。两地同期作品出现相似话题,青春寻梦、岁月寻梦。《小冬校园与森林之梦》主线是香港作家不被理解认可的艰辛处境,挣扎于是否坚持创作的心灵焦虑;执着于寻找青春期朦胧爱情和写作激情的旧梦,类似于白先勇《游园惊梦》讲一代名角追忆当年艺术之花、青春之花灿开,如今徒生凋零感,传递出历史幻灭感,呼应昆德拉的永劫回归论;类似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反复咏叹的主调:失去的天堂是最好的天堂,美丽的天堂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戏剧结构形式方面,董启章采用得心应手的多线并进方式:十出现实戏段,穿插四出森林之梦戏段,拼贴并置现实与超现实梦幻,跟西西、略萨的结构创意遥相呼应。全剧场景设置颇见心思:现实戏,大舞台内设一个个小空间:办公室、图书馆、音乐室等,形成套中套框架,表现多面生活的错综感、逼仄压抑的空间感、时被窥伺的现实感。梦幻戏,采用大舞台空间,树林丛生,人物想象翩飞其中,天人合一,心灵交感。该剧活用文学的优质因素,最动人片段是叙述者劝诫人物,20年后青春梦、热情梦不再,岁月不能重回,旧梦难圆,此时舞台漆黑,落下白色帷幕,打上叙述记忆的诗行;运用跨媒介加插诗歌字幕,将文学思考空间挪至舞台,减缓叙述速度,赢得叙述纵深度,让人回味;还用大量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幽默而又富于哲理内涵,自省反思像自叙传小说。这些对观众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导演陈炳钊与董启章合作,创编董氏同名舞台剧《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也用多声道叙事结构,文学与戏剧再次找到碰撞点。
香港后现代戏剧还实验中外小说、音乐与戏剧的融合。“廿豆·盒子画”剧团导演彭家荣,杂糅董启章《双身》和卡夫卡《变形记》,创作出多媒体剧《双身·蜕》,以形体和编作形式演出,在香港艺术中心的麦哥利小剧场上演。谭孔文“浪人剧场”将刘以鬯《对倒》搬上舞台;还将西西《我城》改编为《天桥上的美人鱼》,参加《像我这样的一个城市》集体演出;反复改编董启章小说《体育时期》:2007年将该作上学期部分改编为《体育时期——青春·歌·剧》,2012年将下学期部分改编为《我的体育时期》,2013年3月又将全书改编为文学音乐剧《体育时期2.0》,搬上兆基创意书院舞台。邹芷茵指出:“董启章原著以音乐作为符号,探究成长与书写,思考虚构能否抵抗因成长而贴近的现实;而改编戏剧则将歌词、假面、扩音器和超现实布景,作为现实与虚构穿梭的媒介,以日本流行音乐隐喻情节和人物心理,音乐代表虚构界,以音乐作为向青春喊话的方式。”{1}每次重演都是一种重读和提升,剧场与文学彼此重读,为跨媒介创作开拓出新路。
香港后现代戏与西方文学也存在借鉴互译关系。如“沙砖上”的《家变九五》,解构拼贴卡夫卡《变形记》。“临流鸟工作室”的陈炳钊{2}解构拼贴卡夫卡《城堡》,创作出《韦纯在威斯堡的快乐旅程》(Vision Invisible),被誉为1998年度本地剧坛最重要的剧场作品之一,先后在东京、香港和台北演出。该剧讲四位都叫韦纯(Vision)的旅客,从香港故乡出发,来到陌生国度威斯堡(V城),发现了不同的V城:水上城市、购物天堂、购物地狱;该城有城墙,又不能看到走进城门的城;只有纵横交错、没有主线、容易迷失的街道;进不去V城、却又似乎感觉已经在城里。迷失的他们想离开V城,却发现找不到V城的出口。最后,当他们重新打开旅途中写给妈妈的家书,方惊觉,其实他们自小住在V城,一直没有离开过。该剧熔铸香港社会现实,不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叙事结构,而以集成片段方式组合而成;视觉语言呈现独特:四封家书分别以录像投射、演员的现场演出与录像放映同步进行。董启章《对角艺术》提及,两人曾商量各自用擅长的小说和戏剧艺术媒介共同创作这出V城故事,董启章还给该剧写了四封韦纯的家书,该剧还受卡尔维诺《看不见城市》启发。2006年,“前进进戏剧工作坊”的“ID儿女”改编卡尔维诺《宇宙连环图》,陈炳钊请董启章写剧本。此外,《奥利安娜的迷惑》改编自大卫·马密作品,由陈炳钊和郑绮钗主演。陈炳钊还搬演过德国海诺·穆勒(Heiner Müller)的《哈姆雷特机器》(Hamlet machine,1977),1995年作为香港话剧团的《荒谬及后现代之夜》节目上演。2008年,“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演出《哈奈马仙》,由陈炳钊与龙文康撰写大量全新文本。胡星亮有专文研究香港当代话剧与外来影响。{1}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整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