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中国乡愁的美国行旅诗人王性初(评论)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澳门文艺》特聘副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编过数百本作品集。作品译成9种外语入选多种教材,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文学奖等300余个奖项。
认识王性初一二十年了,最初是在什么国家什么城市什么场合认识他的,我已记不清了,应该是在某个国际文学活动上相遇相识的。但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我去美国参加伯克莱加州大学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他对第一次到美国旧金山的我很是照顾,带我认识了多位海外的文朋诗友,带我走了一些难忘的景点。回国后,我撰写了近30篇美国游记,收在《海外见闻》一书里。一晃多少年过去了,而我们的友谊却像佳酿一样,愈发香醇。
在我印象里,王性初与我有相似的性格,也是崇尚走万里路,喜欢遍游名山大川,并且是个走到哪写到哪的作家、诗人。与我不同的是,他本质是诗人,是诗人兼作家。我只是个曾经的诗人,或者说仅仅是诗坛的匆匆过客。写诗,于我,已是偶尔为之的奢侈,主要精力早放到小小说、散文、随笔上了。而执着的王性初,不忘初心,依然钟情于他的诗歌。虽然也写散文,但散文写作似乎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陪衬。王性初的主要收获在诗歌,成绩与荣誉也主要来自于诗歌。因诗歌,又派生出摄影,到底是诗配摄影,还是摄影诱发诗兴,已说不清,相辅相成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工作关系,因为文学活动,我认识了大量的海外作家,与我走得比较近的,一是在多种国际活动场合常见面的,二是邮件回得勤的。王性初就是邮件回得比较勤的那种。所以,我们俩常有电子邮件往来,互相沟通信息。故而他的大致行程我了解一些。反正,总见他在世界各地走动,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穿梭,也总能见到他的诗歌或散文,写他的旅途感受,写他的所见所闻。
王性初好像20世纪80年代就去了美国,但他不像有些人去了几年欧美就西化了,就“此地乐不思蜀”。他至今与中国的文坛保持着联系,没有什么隔膜。他的乡愁意识,在他的诗句里,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试以《机场的乡音》为例,他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听到了熟悉而亲切的乡音后,立马唤起了他写诗的激情,当场就写下了原汁原味的那一刻的真切感受。他的笔下,流淌出:“这是母语这是相思/霎时熨平了寂寞的皱纹/这是旷久盼望的亲切/瞬间填饱了饥渴的乡愁。”——没有长期离开母国,很难有这样切身的感受,很难写出如此真切的诗句。我也算是经常出国的人,我非常理解他的心绪。有几次我出国也就十天半个月,飞机在浦东机场或虹桥机场一落地,我就由衷地在心里说:“回来了,终于回国回家了!”
“乡音深深镌刻在声带里/等候有朝一日开花结果”——这个意象有意思。我把王性初的诗,看作乡音催开的花朵、乡愁培育的果实。
“乡音在机场耀武扬威”——我觉得“耀武扬威”这四字用得大胆,用得霸气,原本是非物质化的,经他这样一写,读这诗句,似乎看得到了形象,有通感的味道。
这首诗,既在写乡愁,也在有意无意地超越乡愁。写机场的乡音,表面上是由乡音切入,字面流淌的是乡愁,但骨子里彰显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主要靠汉语言汉文字,有了乡音,有了中文,天南海北、五洲四海也就有了认同感,炎黄文化也就绵延千年,源远流长。
《候鸟的功课》也是首让人咀嚼、回味的好诗,表面上写的是候鸟,但打动读者心灵的分明是诗句背后的意蕴。不管是“先祖的DNA”,还是“过客泪浪迹风游子梦”,最终的归属是“寻回一窝灵魂的巢穴”。——我在想:王性初的DNA是中国心,他灵魂的巢穴在大陆,在故乡。因乡愁,他看到候鸟,看到洄游的鲑鱼会触景生情,情动五内,化作诗句,化作“誓言”。
我注意到,王性初的诗大部分不是在书房里喝着绿茶,抽着香烟,凝神寂思,笃笃悠悠敲打键盘的产物,而是在候机室,在飞机上,在动车上,在高铁上,在宾馆里,在旅途中有感而发,即兴而写的收获。
如果细读细品王性初的诗,还会发现,他的诗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中,汲取着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典雅而隽永,清新而厚实。
像“枕着故乡的夜色/一宿无眠无眠一宿/总惦念着遥远的远/是一宿扰人的跌宕”——既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词美,句美,意更美,却不拗口,不晦涩。爱诗的能欣赏,普通读者也能读懂,也能理解。
我甚至在想,成都应该感谢他,厦门应该感谢他,因为王性初在为这些城市做代言人,做免费广告,譬如王性初的《雨沐成都》,也许确实出于偶然,由于诗人在成都遇雨,因雨而赋诗。但有点文学修养的都知道,唐代时,著名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写成都的,这诗曾经进入教科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估计还能背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成都的别称,这首诗的诗眼在“湿”,在“重”。什么湿了?花湿了。为什么湿?下雨啊。因下雨,花湿了,也就重了。——王性初读懂了杜甫的诗,领悟了杜甫的诗,熟记了杜甫的诗。王性初的这首诗里,有杜甫诗意,有杜甫诗韵。你看,他写“湿了什么,湿了什么”,不是凭空写的,是有出处的。他的诗,最后落点在“成都的湿风情万种”——是因为景,是因为美食,是因为名人,是因为历史底蕴。
由此,也可看出王性初的国学根底。
再看最后一首《六月荔枝丹》,王性初以福州童谣“夏蝉叫,荔枝红”为引言——因为王性初是福建人,出国前是福建省作家协会的副秘书长。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福建有特殊的感情,童谣也就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为的是让他赞美的主角荔枝隆重登场。这首写荔枝的诗,某种意义上将荔枝拟人化了。荔枝在古代被称为“妃子”,有个很名贵的品种就叫“妃子笑”。或许是王性初想起了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借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典故,引申开去。诗人选择了多个夸张的词汇,抓眼球的词汇,诸如“半裸”“招摇”“勾引”“风骚”“袒露”“快感”“渲染”“统治”等,表达的是自己对荔枝的追捧,而其实,关于荔枝的所有文字,归根结底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爱。在王性初文气典雅的诗里,这首写得任性、放肆,因为他的这种情感太强烈太外露了,他只想即时表达,不想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这是可以理解的诗人面对家乡物产之特殊感受。当然,如果文字更精美一点,情感更细腻一点,也许更有美的享受。
王性初已出版多本诗集,也获过多个奖项,在世界华文文坛属于功成名就的人物。当他的知名度越积累越高后,邀请也会越多,机会也会越多。我相信在他行走于世界各地、中国各地时,他的诗情还会不断勃发。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中国有老话谓之“人书俱老”,但我希望他“人诗俱新”。诗,诗人年轻,我信哉。
责任编辑 张 凯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有着中国乡愁的美国行旅诗人王性初(评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