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高密地
摘 要:自1981初登文坛开始,莫言通过个人写作对小说创作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文体实验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对“高密东北乡” 这一常用常新题材的狂欢式摹写,本文拟就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从叙事主体视角、文本结构、叙事语言基调、叙事场景等几个方面对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狂欢化叙事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该文本所彰显的狂欢精神及意义。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狂欢化叙事
莫言的个人创作经过几个文本实验节点之后,完成了从对江南水乡“孙犁式”的“民间音乐”并不成功的仿作到的对“高密东北乡”这一题材洋溢狂欢气质的个性化写作的嬗变。莫言扎根于东高密东北乡这一民间场所,在福克纳等西方小说创作模式与思维、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影响下进行先锋式的文本探索与抒写练习,这些东西方元素的杂烩使得莫言的文本也势必呈现出一种兼具先锋与民间的双重特质,文本的语言、语境、基调乃至整体风格上都呈现出分歧与冲突,统一形成于文本,无疑会使文本出现整体呈现出一种个体情感的狂放表达与消解一元话语要求的叙述权力争夺的冲撞、知识分子对生命超感体验的经验话语与力求立足民间真实的“作为百姓写作”的写作立足点的矛盾、古典形式结构的外衣西方叙事理论的内核的互相冲击,这些相互对抗、补充的元素使莫言的小说尤其是长篇通篇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充满张力的狂欢气质,充满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气质与感受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叙事构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文本结构、叙事基调、语言、等几方面。
一、不断更换的新奇叙事主体与视角
提及狂欢化叙事,叙事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叙述内容的距离是必须存在的,这种距离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一元话语权力对文本的控制,从而实现话语、意识形态的多元、开放与平等。为此,莫言为《生死疲劳》选择了新奇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是一种限知叙述。在较为晚近的叙事作品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已经很普遍,而莫言对于文体的独特实验新奇之处就在于利用打破这种叙事常规——用限知视角进行全知叙事:文本开篇就说“我的故事,从一九五〇年一月一日讲起”第一人称叙事于开篇业已选定,就在受众根据第一人称叙事既成规律对文本叙事的心理预期开始形成时,随着对文本深入阅读却发现这个叙述者“我”有着“洞察阴阳两界,横跨人畜两道德智慧”自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叙述内容也是了如指掌,这种叙事方式的采用本身就瓦解了第一人称叙事带给文本传统意义上的稳定性,颠覆了受众对第一人称叙事原有的预期,在文本中这种对传统叙事视角的瓦解与颠覆基础之上的积极的重建对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关于颠覆与构建理论的文本实践。也正是由于“狂欢”思维的这种颠覆性,使得它不允许“中心”“体系”“定义”等内部暗含等级观念的概念与形式的确立,对于文本中的这个全知的叙述者“我”的言说所存在的全篇独白的可能,莫言也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瓦解与颠覆:首先,是叙事主体的变更——“我”西门闹的不散冤魂几经转世,叙述视角也就随着这个冤魂几经更迭:西门驴、猪、狗和大头儿蓝千岁,宽广阔大的动物视角超然于人类功利场之外,一经选定就瓦解了常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所无法抹去的世俗既成价值观念与判断标准,其狂欢意义可想而知。期间第二部《牛犟劲》与第五部《结局与开端》又由文中人物蓝解放代为叙述,而这两部分又采用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两个叙事角度关照叙事内容,这种全知叙事视角加上不停更换的叙事主体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众声喧哗的图景,为狂欢化叙事的进行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外衣与现代思维织就的复杂结构
《生死疲劳》叙事结构之繁复可以从对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外部形式所包含的内在的“镶嵌体裁”和现代意义进行剖析。莫言的文本实验是先锋的,然而他的先锋是“在寻求表达自己的感觉方式的时候显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锋性的”也就是说,莫言实验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是为了实现表意传情的最大可能,展现结构的魅力最大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完成结构的表意功能,因此,《生死疲劳》的结构显得“无所不用其极”。
文本在外在形式上采用章回体,除第五部《结局与开端》外,均使用章回体小说模式:全书五十三章,各带回目且题目对称。然而文本表面这种对传统形式的主动靠拢,很难单单看成莫言向传统小说写作的回归,因为对于章回体的借用更大意义上,就如同该文本借由民间生死轮回观念的思维外壳传递作者对几十年来政治历史变幻下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命超感的真实意图,是结构之于表意需要对于内容的紧密配合,因此,传统形式的采用反而具有了借力打力的随心所欲的反传统的狂欢意味,例如:为配合叙述主体转换与表意整体性的需要,全书五十三章在“轮回”情节的统领下按顺序分为《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四部分,最后缀之以《结局与开端》作结,完成了“六道轮回”实现代意义上近乎《阿Q正传》式的“大团圆”。而且《生死疲劳》的内部叙事段落并非按传统古典小说按叙述事件的起始经过结构篇章,它的叙事段落形成是以叙述主体内在情感涨落为依据,这种告别理性逻辑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无疑显现着打破常规、击碎静态、超越时空秩序的狂欢化的叙事心理。此外,章回体外衣下的“镶嵌体裁”更是文本狂欢化叙事的最有力的佐证。莫言为《生死疲劳》引介了大量童谣与另一个“莫言”的小说、诗歌等创作节选直接植入文本之中,构成在巴赫金诗学理论中所谓的 “镶嵌体裁”。这种“镶嵌”对原本叙述的截断与干预、补充与调和,在促进了多种声音在文本中的出现的同时也构成了文本结构在形式上的开放与丰富。
三、戏谑的基调和以大杂烩式的多成色叙事语言构成的语言狂欢场
语言是文本最直接的落脚点,其表现形态直接承载着一个文本乃至作者的风格特征。莫言向来不吝惜宣泄主体情感的笔墨,情感所到之处,无需思索毋庸节制,粗言砺语泥沙俱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四十三天四十三万字,《生死疲劳》无异于一个语言的狂欢场,其狂欢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表现为语言基调的戏谑。秉承自狂欢节僭越等级的加冕脱冕的游戏意味,《生死疲劳》的语言表现出彻底的放纵自在,同时消解了政治的严肃性。在前两部分《驴折腾》和《牛犟劲》还存在着由冤魂不灭的愤恨带着一些悲壮色彩,之后的语言则狂欢化叙事的戏谑成分成为文本语言的主导,达到了狂欢的高潮。 再者,多种成色语言的大杂烩是其又一突出的狂欢化特征。《生死疲劳》的语言是粗鄙民间的,例如西门驴对迎春的诟骂、西门驴受伤后蓝脸对农民和合作社妇女的回击、洪岳泰打牛胯骨的唱词“锅灶里烧水炕头上热,仰着睡觉烫脊梁……”等等,这种夸骂往往是乡土民间最粗野也是最真实的语言,这些语言进入文学文本,大丑大俗间又带来了自下而上的解构能力与自在精神; 《生死疲劳》的语言又是极美极雅的,尤其是叙述主体对自然场景的超感体验的描述性语言,例如:“麦子熟透了,虽在凉森森的月光下,但还是散发出焦干的气息,偶有小兽在田间奔跑,便有麦穗断裂或麦粒脱落的窸窣声响起。杨树叶子片片发亮,犹如满树银币”。然而,即使这种静美语言的大面积存在也并不能使文本语言风格转向纯美一派,只是丰富了文本语言面貌,与粗鄙、民间的话语等成色不一的语言一道促成文本语言的“大杂烩”;而除了这种整体性的交杂之外,不同类型的语言融为一炉则更显现莫言在语言上的叙事狂欢。
综上所述,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在叙事视角、文本结构、语言基调、场景等几方面进行了狂欢化叙事的文本探求,具有打破小说写作成规、冲击传统阅读习惯的先锋性价值,并借由狂欢化叙事所传递出来的狂欢精神表达出个体存在对于五十年来政治重压下民间生命的真切关照,营造出高密东北乡这一众声喧哗的狂欢场。
注释:
[1]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7]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文艺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苏畅(1987~)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专业 。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