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有效策略探究
[摘 要]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尽量避免母语干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民族文化熏陶等方面入手,探究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汉语文的学习。
[关键词]壮汉双语教学;汉语文;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39-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壮族农村的孩子出现语言汉化的情况,且他们普通话的表达能力比以前同龄的孩子强,几乎不用教师再用壮母语来解释某些词、某些现象就能理解,这样一来,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再学壮文了。再加上双语教师老龄化,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没有很好地结合壮汉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来促进学生汉语文的学习,导致壮文教学慢慢淡化。同时,很多教师认为壮文的学习给学生和教师增加了负担,对学习汉语文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在壯文课上敷衍了事。更有教师认为,壮文除了是民族语言外,毫无用处。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重新探索一条壮文教学与汉语文学习相互促进和发展的道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重新审视壮汉双语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壮汉双语课堂教学中寻找到更好的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文。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壮汉双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汉语文的学习。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
过去,双语教学的学校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民族语言教材进行壮语文教育,这种教材是直接以汉文教材为模本翻译的,缺乏民族特色,且内容与汉语文重复,导致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加上教师为了敷衍了事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采用“嘴巴+粉笔+黑板”的模式进行教学,把汉文课学过的课文在壮文课上再重复念念就算了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如今,新教材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易读易懂,且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很多,如俗语、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族节庆等,这些内容对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的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教材内容是我们壮族先人智慧的结晶、生活的累积,反映了过去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点上来讲,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促进教师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喜爱,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因此,在壮汉双语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是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选择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给自己以创造的空间。
例如,教学《Duzlawz Cengq Ak》(逞能的小驴)这篇小故事时,故事中身体弱小而又争强好胜的小驴和埋头苦干、毫无怨言的小马形成鲜明对比,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抓住课文中小驴和小马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先分小组或男女生进行角色对话朗读练习,再让个别学生戴上头饰加上动作表情进行课堂剧表演。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而其他学生则读得有声有色,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远比传统的“问答式”“讲读模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之后,笔者适当给予点拨,让学生讨论:“Duzlawz roxnaeuz Duzmax neix dwg baenzlawz yiengh ne?(这是一头怎样的小驴或小马?)Song duz neix gag baenzlawz guh ? Bouxlawz guh ndaej deng ? Bouxlawz guh mbouj deng ? (它们各自怎样做?你觉得谁对,谁不对?)”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课文蕴含的寓意,不用教师大费周章地去阐述什么道理。另外,笔者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继续深入探究,如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交流等。这种把教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方法,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开放,即先让学生用母语口头编一些小故事,再用汉语口头表述一遍。这对学生汉语文的写作来说,可以促进语言的表达和素材的积累,对学生今后习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二、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口语训练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是口语交流的过程。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添加了活力,给口语课堂添加了活水。同样,在课堂中进行口语训练,也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交际。我们在开放的课堂中联系生活,带学生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促进了课内外结合,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打开语文教育的新天地。就口语表达而言,街道上、商店里、学校里、车站里、家里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会口语交际的场所。于是我们有意识地创建有实践意义的交际环境,把生活搬进课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演绎不同的角色和设想不同的情节,再现不同的生活。这对壮语的口语表达或汉语的口语表达都是一种很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课文《Daegmingz Bae Hagdangz》(明明去上学)时,笔者基于课文内容设置口语表达的训练:“Danghnaeuz mwngz dwg Daegvwnz,mwngz yawjraen Daegmingz youq gwnzloh gaeb daekgaeuj mbouj ganj bae yozyau, yaek hwnjdangz lo,mwngz wngdang baenzlawz yienqgangj de?Danghnaeuz de lij mbouj dingq ,mwngz youh baenzlawz yienqgangj ?(如果你是文文,看到明明在上学路上捉蟋蟀,眼看快要上课了,你是怎样劝说他的?如果他还是不听,你又该怎样劝说?)”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同桌之间扮演明明和文文,然后请几位口语表达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表演。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先用壮语来表达,再用普通话来表达。这样壮汉语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兴趣,且由于这些口语训练切合生活实际,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所以学生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在师生或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说话态度大方得体。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创设买卖东西谈价钱、问问路、打电话邀请做客、向别人道歉等生活情境去展开模拟表演和口语对话训练,再现生活中的交流画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
另外,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如果把口语交际的内容通过玩一玩、演一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妙趣横生的表演就会成为学生无拘无束表达的动力。其实,利用文章的对话处、空白处、结尾进行想象补白编说,或通过读后演、读后说等交际活动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景,就是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壮语课上进行这些口语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且为习作上的语言表达夯实基础。
三、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母语的干扰,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壮汉两种语言的正迁移作用
壮语与汉语在声韵母的发音上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为了避免母语的干扰,我们在教学壮汉语发音时总结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分类、编写顺口溜或童谣来引导学生识记辨别,以达到学习壮语的目的。例如,壮语的12个复元音韵母(ai、ae、ei、oi、ui、wi au、aeu、eu、ou、iu、aw),这些复元音韵母中读长音的韵母有7个(ai、au、eu、oi、ui、iu、wi),讀短音的韵母有5个(ae、aeu、ei、ou、aw)。汉语拼音的复韵母有8个(ai、ei、ui、ao、ou、iu、ie、üe),前6个与壮文复元音韵母的写法、发音相似。这样将壮汉语结合学习,既可以互促互进,又轻松省时。但学生对壮文的au与汉文的 ao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时编了一句顺口溜:“壮语a长 u短迅速滑念,嘴巴缩成小圆洞。汉语a长o短舌位靠后,口型收拢音响亮。”这样创编顺口溜,可以使学生很快区分识记它们的写法和读音。壮文的韵母也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它们的读音和写法与汉语拼音的前后鼻音韵母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归纳并找出易懂易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识记,就可以消除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无法不受母语的干扰,这种干扰与其消极地防范,倒不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利用母语,发挥它的“先导”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壮汉双语教师树立起对比意识,无论在发音还是句子语言的表达上都要积极总结、寻找规律,创新与改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双语教学。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深化学习体验,提高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情景化等特性,有利于双语学习的信息呈现。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学校教学设备得到了改善,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班班通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壮汉双语学习平台,创设双语交互的生活化情境,还原两种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这样教学不再是以前的“粉笔+黑板”,而是教师运用课件或短视频辅助教学,可以说是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进行语言学习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实物听朗读、看短片听对话,也可以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情境等。而壮语文这方面的现成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笔者在课前备课时常自己制作幻灯片、课件,自己收集相关材料视频,有时还制作些微课视频。比如,在拼音教学时,笔者自己制作生动的壮汉拼音课件动画,通过立体的视听知觉通道,展现语言信息的文本、场景等,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知画面。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壮汉语拼音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进行发音和字形的对比识记,避免学生混淆壮汉语拼音。从理论上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建生活化的、层次丰富的壮汉双语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为支持,以文化的互融为支点,努力提升壮族少年儿童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保持和传承壮文字,实现融入现代社会和保护、发展壮文化的双语教育目标。
五、在课堂上展现民族特色,进行民族文化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壮族是一个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极为发达,各种民俗风情魅力无限,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都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壮语文课本从不同方面编排了贴近壮乡生活、体验民族风情、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壮语文的课堂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提高语文素养,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壮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出发考虑,壮汉双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展现民族特色,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教学越来越向直观性、趣味性和立体化方向发展。利用民族文化为各个层次的双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儿童诗歌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旋律教学生用壮语来演唱,这样既有趣,又使学生记得牢。又如,教学课文《Sam Nyied Sam Mbanjcuengh》(壮乡的三月三)中涉及的民族风俗文化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穿上民族服饰来介绍壮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利用“三月三”活动的契机,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五色糯米饭、跳竹竿舞、走板鞋、抛绣球等民族活动。这样在进行《我们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习作时,学生自然能很熟悉地介绍五色糯米饭的做法及歌圩中热闹的山歌对唱、有趣的师公戏、跳竹竿舞等传统文化,写出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深刻。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体验民族文化。特别是壮民族单位举办的各类比赛,学生取得的成绩更具有说服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壮语文的热情,为汉语文的习作写话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壮汉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快乐,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自然而然能发挥壮语的优势。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壮促汉、壮汉结合,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理解和说话训练,能使学生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铺路架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使用和双语教学备忘录[J].中国民族,2002(3).
[2] 张芳欣.小茅坡营小学双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
[4] 韦达.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114-332.
(特约编辑 木 清)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有效策略探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