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转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16 12: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一决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大职教时代。在这样的背景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能否走出一条差异化的转型之路,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创业为导向”,探索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视域  创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ZCY22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4-0074-03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为地方(行业)输送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决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大职教时代,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驱动下,身负重任的地方本科院校能否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提升内涵,摆脱“千校一面”的困境,走出一条差异化的转型之路,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创业为导向”,探索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助推器

1.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创客”一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的浪潮,这给国内所有高校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尚还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改变原来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创业为导向”的现代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寻求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使职业教育成为孕育创业教育的载体,使创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2.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创业教育比作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了创业教育极其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让大学生去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创业素质。另外,创业教育还要强调与专业的结合,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从求职者向岗位创造者转变,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3.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特色办学优势。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其中地方院校1721所,占比96%,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绝对主力。面对转型,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尚存有误解,片面认为向职业教育转型降低了办学层次,于是盲目跟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趋同,没有特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在传承与发扬学校自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型反应”的多元化创业与职业型人才,努力向创业型大学蜕变,成为引领地方的品牌学校。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与职业教育融合不深入。教育部办公厅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提出,全国各高校都要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要求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受自身发展惯性的影响,主观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去做生意、当小老板,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这样的目标定位,必然使创业教育成为游离于主流课程之外的边缘化课程,与职业教育严重脱节,仅有形式,缺乏内涵。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创业教育目标,把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运用到所学专业中,不管未来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都能在各自的社会角色或工作岗位上,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据不完全统计,七成以上的地方本科院校还未形成系统独立的创业课程群,也存在到目前为止一门创业课程都未开设的学校。在开设创业课程的院校当中,有的把创业课程定为选修通识课,以模块的形式嵌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仅设4学时或8学时。有的虽将创业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但课程内容设计不仅单一,而且同质化。比如针对经管类和非经管类两类专业截然不同的学生,设计的创业课程内容并没有任何差异,更别说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了。这种不分专业、趋同式的创业教育形式,割裂了本应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创业课程内容设计时,应将创业教育完全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构建切实可行的创业课程体系,实行分类施教。

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匮乏,与实践教学契合不默契。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行之有效的教法,更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之所以开展得不够顺利,师资匮乏是最主要原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学到现在还未正式纳入国家学科建设体系之中,不能吸引高水平的师资参与进来。而现有的创业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来自辅导员队伍。这类师资虽年轻有活力,和学生课堂互动效果较好,但理论根基不深、实践经验不足,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倾向。二是来自经管类的专业教师。这类师资虽教学经验丰富、企业管理技能较强,但对跨专业的创业课程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三是来自外聘的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等。这类师资最大的优点是实践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但受时间限制,通常只能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或专题形式给学生授课,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早日建成一支梯队合理、配备优良的创业师资队伍。

4.创业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与教学效果监控配合不到位。创业教育评估是创业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本要求》中规定: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政策虽已出台,但因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参差不齐,加之国家对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分类评估标准尚在探索中,所以超半数的地方本科院校还没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即使已经建立也不完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顶层领导部门,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抓紧时间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及时监控教学环节,掌握创业教育的实效。

三、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新思考

1.通过“三结合”,使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笔者建议通过“三结合”,从国家、区域、学校等不同视角研究创业目标定位问题,形成符合多方需求的创业教育目标。具体而言:一是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创新素质教育。从原来以“就业为导向”转向以“创业为导向”的目标定位,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优秀的创业品质,引导其树立终生为国家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培育力量。二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教育。即从原来“封闭式”的办学方式转向“开放式”办学,与区域内和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上,为其未来进行创业做好前期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实干人才。三是结合学校自有优势,创新个性化教育。即从原来以“学校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向“学生本位”,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开展各项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

2.强化“三注重”,使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可行有效。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笔者建议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时应强化“三注重”,保证创业课程内容可行有效。具体而言:一是注重与通识课程相对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突破创业教育是“附属教育”的观念束缚,在大一或大二期间,将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纳入面向全体的通识必修范畴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另外,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可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市场营销”“创业融资”“团队合作”等选修课程,使其掌握更加全面的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注重与专业课程相融通,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储备差异明显,因此不仅要求在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模块,还要不断开发基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系列化、差异化的创业课程群,按需施教。三是注重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打造学生创业个性。国家要求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主干专业课程企业参与率达到100%。为确保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校可以构建校内和校外两个通道。通过校内通道,邀请资深企业人士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借助软件供应商的力量开发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创业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校外通道,创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协同指导下,以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或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给学生带来具有个性化的创业体验。

3.立足“三提高”,使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与时俱进。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对于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笔者建议在建设创业师资队伍时应立足“三提高”。具体而言:一是提高教学能力。学校要制订分阶段分层次的内培和外培计划,引导教师主动深入学习创业管理理论、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多学科知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创业课程研讨和讲课比赛,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之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二是提高科研能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滞后,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创业教育课题,寻求专业与创业的互动,实现“研教结合”。在这方面,学校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加快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另外,学校还要适时选派创业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通过以点带面的效应,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术辐射。三是提高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性是创业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最鲜明的特征。在现有教师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让缺少实践经验的创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创业项目,并引导其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快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创业人士担任专兼职创业导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4.聚焦“三环节”,使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持续完善。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可以确保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得到持续改进。对于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笔者建议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时,应聚焦《基本要求》中的“三环节”。具体而言:一是聚焦创业教学效果。这一环节重点评估开展创业教育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主要指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是否有计划进行、学生各类创业赛事是否有成效举办、学校创业文化氛围是否积极培育等。硬件条件主要指校内实验室的配备和使用情况、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二是聚焦创业人才培养效果。这一环节是创业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重点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校外实习表现以及毕业之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反馈。为避免评估结果出现偏颇,评估过程中尽可能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该项工作的任务很重,需要学校上上下下通力协调配合。三是聚焦创业项目效益。主要对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所运作的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成长性、盈利性等进行评价。这一环节重点评估校内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校外创业教育援助体系是否健全合理,能否真正为大学生开展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人才、物力、财力等支持。另外,对于创新创业项目中辛苦付出的创业导师,学校应制定配套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的第一线,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冰.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创业教育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6).

[2]李婉,邓泽民.本科高校转型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推荐访问:视域 转型 本科 院校 思考

本文标题:转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6/26482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转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