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及其对中国影视业的影响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一个伟大的并且持续发展的文艺理论有其特殊的生命力和活力,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背景出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同于其他文艺理论的开放性,以及马克思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推崇,及其提出“莎士比亚化”的原因,以期能够通过理论来影响现实,能够对我国传媒业、影视业如何高素质的、良性合理发展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放性;“莎士比亚化”;影视业
引言
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与之媲美的,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原因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并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成为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之后,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乃至于影视创作等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传媒行业作为国家发声的喉舌负担着坚守文艺使命,不负国家期望的重任。因此,作为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应该从源头出发,认真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独有的精神以及内涵,不断探索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展望民族的未来。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认识
首先,研究一个理论要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所了解。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开展和影响,宗教以及“上帝”越来越不能主宰人的理性和精神,人文主义复兴。恩格斯在评论启蒙运动的作用时指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 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1]而也正在这个时候,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消息开始拓展到德国,这让德国人在思想上被洗礼,也让沉睡的懵懂意志逐渐苏醒。在这样一个人文主义、理性开始崛起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势必受到时代造成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之前被中世纪的阴云笼罩下的文学艺术领域可开始逐渐翻腾出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思潮,在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过去之后,19世纪30年代开始, 在法国、英国等地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并且很快现实主义思潮就席卷了整个欧洲。由于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呼吁和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家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历史自觉性和责任感,他们创作的作品都试图反映社会的真实也反映时代的需要。许多作家都会表现出一种研究者的姿态,他们试图用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去解剖社会现实,解读社会真实。这种时代风潮对于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应该要反映生活,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价值,而恩格斯为此下过定义“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涉猎无数,阅览各国文化。马克思对荷马史诗等古希腊经典名著经典都十分熟悉;之后,在马克思大学时期,他仔细阅读了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他还大规模的阅读了黑格尔等人的美学著作;他赞许拜伦和雪莱的诗,高度评价法国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等等也说明:马克思虽然推崇现实主义,但是对其他艺术风格例如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也并不排斥。他只是对社会上流行的不同的文艺作品以及文艺批评方法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作品让当时年轻的马克思倍感迷茫,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造似乎已经踩空了现实的楼阁,到了悬空的彼岸,这些迷茫让他开始寻求突破,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不同于社会上已有的文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其开放性
对任何文学现象的研究都不能孤立的只就某一个方面,而是要就其系统来说做整体性研究,一个文艺现象只有将其置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在各种系统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才能得到文学艺术普遍的发展规律。朱光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着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3]此言得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有对其他传统的文艺理论的汲取与继承,又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成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文艺理论,是因为它一直在用开放的精神不断创新。
因为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解读为阶级性或者是强意识形态的学说,更突出的强调了政治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甚至将这种重要性上升到决定地位,从而忽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审美特征的要求,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完整性与其内在的联系性,同时也忽视了它在内容和方法论上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开放性。同样是从德国古典美学汲取营养,马克思却更多吸取了不同于审美文艺理论的思想,通过批判的继承,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内容和形式思辨关系的论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根据理念的感性显现程度将各门类艺术做了区分,他认为“象征性艺术中的形式溢出内容,浪漫型艺术中的内容溢出形式,都是分裂而方向不一致。”[4]虽然马克思并不同意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在美学体系的辩证中依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来评价艺术作品和艺术美的时候,可以将艺术与生活连接起来,能够更加深刻洞悉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揭露。在汲取黑格尔、歌德、席勒等思想家、美学家的观点的同时,马克思也辩证的批判了他们在辩证主义和唯物主义方法论上的回避和不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人为本,回归现实和整体。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回环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经过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发展成为不同文化地域特色的三种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苏联化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条件下演变出不同的思想内涵,但是都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焕发出了不同的光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过瞿秋白的翻译,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不断思考蒸腾,在各个理论家的努力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延续至今,在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5]“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的等等论调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代化解读。于中国和实际结合紧密不同,前苏联理论家们更加着重于经典问题的研究,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对什么是美的本质、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中的人道主义以及现实主义创作等问题更为看重,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论调中进行提炼并且与现实结合,着重解决的是现代世界与文艺的关系,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各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他们运用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来试图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些不同的观点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这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逐渐地呈现出了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桎梏与局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拥有的世界性、先进性的开放品格。
三、“莎士比亚化”[6]与“席勒式”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文艺理论分散在各类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学类作品中,相互之间内在联系并不紧密,并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但是,虽然马克思的文艺观散布在不同作品之中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连续性,从整体而言是对于文学艺术的一种彻底的整理和批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在,马克思一生推崇现实主义,推崇批判精神,他鼓励作家直面现实的人生,敢于反映和披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转变人们的观念,促使人们觉醒。而这些观点深刻的表现在马克思给费迪南·拉斐尔的信中。当时,拉斐尔创作出了五幕历史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在这部剧中,拉斐尔表现了反对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统一德国的观念,这也表明了他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读了《济金根》的剧本之后,在完全没有经过相互协商的情况下出奇一致的分别在1859年4月19日以及5月18日写信给拉斐尔,明确的指出,文学艺术的创作应该从真实的生活历史出发,而不应该从主观观念出发,提出了对待文学艺术需要“莎士比亚化”的观点,拒绝“席勒式”表达。马克思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在给拉斐尔的信中也指出“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7]。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所做的重要的论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推崇他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反思批判现实,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生动真实,人物有典型性,是处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论风景》一文中说不管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总之,你们看到的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而“席勒式”并不是就席勒的全部作品而言,比如马克思对于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等作品中的反封建精神也予以充分的肯定,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对于“席勒式”的批判仅仅是对于这种创作倾向而言,是指席勒在康德推崇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的影响下,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存在着从自己主观的观念出发,在剧本中取土宣扬所谓“完美人性”来改造社会的一种概念化,抽象化、个人主义英雄化的创作倾向。但是《济金根》的作者拉斐尔却十分推崇席勒,他在《<济金根>序言》中这样说:“德国戏剧通过席勒和歌德取得了超越莎士比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批判性质的文艺理论,它提倡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这两个观点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文艺批评开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倡的“莎士比亚化”,是他们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重视与强调的一个部分,“莎士比亚化”作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与创作主体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实主义美学论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概括,对于坚持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按照艺术规律为了美的目的去塑造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典型艺术形象、艺术作品,仍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仍然需要塑造符合现实历史条件下典型人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对“莎士比亚化”的论述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意义。
四、中国影视界呼唤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作品
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预示着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元年,张艺谋凭借着他的中国古典大片攻势,华丽的从中国电影“第五代领军人物”转变为“国师”。而后,陈凯歌、何平、李少红等第五代导演纷纷玩起大片,当时在电影市场占据优势发言权的第五代导演们进入大片模式,同时也促成了华语电影商业化的开始。但当时间走到2012,《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等中国式大片轰然倒地,第五代导演们开始的并引以为豪的大片时代走到了尽头。经过一年多的前戏后,2012年中国电影开始发生变化。翻翻现在的内地票房排行榜,华语片前十的作品中,有九部是2012年以后上映的新片,这九部中,乌尔善是第二部长片就入榜,徐峥、赵薇都是处女作入围。而且除了乌尔善的《画皮2》投资上亿外,其他三人都是未过7000万的中小成本电影。[8]而在与大荧幕相对应的小荧幕上,清穿戏、古装剧却并没有随着电影大片的轰然倒塌而呈现颓势,从《宫》、《步步惊心》到近年热播的《甄嬛传》、《古剑奇谭》、《风中奇缘》,都以高关注度高收视率赢得了观众和良好的市场收益。虽然广电总局在此方面限制颇多但是制作方制作古装剧的热度并没有随之减退,反而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当今的中国影视界,避谈今人事,总是旧人闻的现象一直存在。重古人而轻今人,重形式而轻内容,大多只是停留在娱乐层次,不愿意去深入挖掘社会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文艺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相背离的,并不值得提倡。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市场畸形繁荣,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却大批的出现在荧幕上,是因为这些所谓大片、清宫戏等等用明星效应,绯闻八卦,视觉奇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降低观众的审美思性,却忽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投资方、编剧、导演都追求审查上的安全,只谈风花雪月和架空历史不会惹麻烦,不会产生经济上的损失,但是殊不知这种做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社会和观众来说并不是负责任的行径。
放眼当今的中国,其实并不缺乏现实主义的题材,不缺乏反思和批判。例如今年获得观众、专家、收视率普遍好评的两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都是严谨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影视作品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用一颗开放性的心胸,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做到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才是当代主流媒体应该做到的。
多少国家梦,都付明月中,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影视业就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指导下更加坚实的向前迈步。(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 来自百度百科:现实主义
[3] 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8—41.
[4]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6,注释1.
[5] 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7.
[8] 数据来自电影票房排行榜,截至目前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名次为:《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十二生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私人订制》、《画皮2》、《爸爸去哪儿》、《唐山大地震》,其中仅《唐山大地震》一部为2010年上映,其余九部均为2012—2014年度上映的电影。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及其对中国影视业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