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窟艺术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摘 要:宗教活跃期已成为过去,文人士大夫的情调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当下变革的时代中,我们现在的绘画也应该体现我们当下的精神认识。任何艺术的观念与语言方式所对应的都是自然、社会、人的现实存在,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超然的艺术想象 。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甘肃石窟艺术;绘画的精神;自由创作的思想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81-01
甘肃地方文化资源丰厚,最突出的有三块①:一块就是史前文化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第二块就是先秦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块就是魏晋以来的石窟文化,包括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榆林窟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美术界面对这些文化资源,一直面临如何在创作中借鉴,如何使借鉴具有当代性这类问题。
石窟艺术同他们所处时代的其它绘画艺术差异非常大,有三个突出特征:(1)有文人画不具备的浓烈色彩,是古人对画面用色积累的全部经验,是完整的系统经验。在文人画追求的淡雅、脱俗、墨趣这样的审美理想和意境中,色彩的表现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和发展。谢赫对用色的论述是“随类赋彩”即按客观物象的颜色着色。在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主观用色为主,“随类赋彩”较少,古人驾驭色彩的能力让人折服。从有色的角度来说石窟艺术丰富了绘画表现的传统。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继续追寻石窟绘画,吸收借鉴的原因之一。(2)画面构图的灵活性。壁画中的佛说法图、经变画构图以佛为中心,两边对称的分布菩萨、弟子及与故事相关的人、动物、建筑等。在这种对称分布中,人物的姿态、服饰会有变化,体现出对称中求变化的特点。在对称中求变化的构图方式也用于图案、藻井中。在佛传故事中,石窟壁画的构图会采用单幅和连环画式构图。单幅构图以佛教故事中的某个情节为题材作画,引导提示信众对整个故事的释读。连环画式构图则截取故事中的多个情节,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由两头向中间发展,灵活随意的构成画面。(3)由于表现佛教故事的需要,壁画中的物象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可游、可居、及不同地理风貌的表达方式。在麦积山127窟睒子本生这幅壁画中,山石树木表现了睒子父母听闻睒子被射杀的消息后,大声痛哭,其痛苦使山崩地裂、树木枯折这样的情感。用画面中山石、树木的形态传达情感,不使用题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除供崇拜的佛像、菩萨、弟子等这类造像是站立的之外,在故事画中,根据情节的需要,人物动态各异,比如:睒子父母捶胸顿足的恸哭,通过人物动态得到了完美而生动的表现。这在表现帝王、功臣、侍女、出行这类题材的人物画中是不多见的。在人物动态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留下了古人探索的足迹。这说明在文人绘画之外,涌动着关注绘画语言自身发展的思想与实践。从事这种探索尝试的多为贵族圈之外的工匠,社会地位卑微,没有话语权,在画史上少有人评说记录,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些表达方式在留存下来的石窟壁画遗存中熠熠生辉。
甘肃美术界对石窟艺术的借鉴时,有的把壁画中的图像作为自己作品的背景或陪衬,有的借鉴壁画中的残损、剥落效果,还有的作品从艺术构成方面去借鉴。画家们不断的挪用尝试,使甘肃美术界部分画家的绘画面貌呈现出受石窟壁画影响的地域风格。从这个角度来说突破了甘肃美术工作者在绘画取材方面偏重“藏族牧区、陇原山乡、长城古堡、大漠戈壁、陇东高原、祁连雪山等西北的风土人情”②不论立足于现实的取材角度,还是借鉴石窟壁画元素,都是站在地域文化的高度取材。这样的借鉴和取材总是给人一种停留表象的感觉,这样促成地域风格的形成总让人感觉有狭隘之嫌。让人欣喜的是对壁画残损、剥落效果的借鉴,这种效果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时间的沧桑感、历史悠久的文化感。这种审美特征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范畴,使壁画作为图像承载了宗教含义之外的意义。新的意义使宗教壁画实现了向审美符号的转换。这种转换使石窟壁画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也成为了表达新的审美情趣的语言,传递文化和审美的信息。因此这种审美特征成为我们关照地方文化的体现。
从2012年开始甘肃提出打造“敦煌画派”。旨在构建一个具有敦煌艺术特征的美术风格,营造出一个既有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即是守正的又是创新的艺术创作与研究体系③。这是甘肃绘画界面对纷繁艺术现场的发言。我们不仅要把敦煌壁画转化为美术创作的新动力、新内涵,还要把甘肃省内石窟壁画都要转换为我们创作的源泉。 在借鉴这些壁画时不仅仅对经过时间磨砺后斑驳残损的色彩效果加以运用,或对感兴趣物象的进行挪用。我认为这不是借鉴的全部含义。
那么我们还要学习什么呢?我认为石窟壁画的作者通过壁画体现出对宗教的虔诚敬畏,那么我们的绘画应该反映出什么样的精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石窟壁画所体现的是它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因素(宗教精神)。宗教活跃期已成为过去,文人士大夫的情调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当下变革的时代中,我们现在的绘画也应该体现我们当下的精神认识。任何艺术的观念与语言方式所对应的都是自然、社会、人的现实存在,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超然的艺术想象④。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石窟壁画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差异我们时刻都可以感受到。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画面中从内容到形式不能反映当下的精神,仍然倘佯在别人的绘画世界里,那我们就没有真正领悟到石窟绘画的精神。
此外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石窟绘画中自由创作的思想。自由创作的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在对同一佛经内容的不同表现方式上。如:《睒子本生》在敦煌299、301、433(原画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461、438、302、417、433窟中都有,共八幅,在麦积山127窟有一幅,每一幅睒子本生表现的内容情节都出自佛经,但是截取的内容不同,详略不同,取舍的差异很大。所截取的内容在画面中的安排也不是按佛经内容的顺序排列,而是灵活多变。诸多的灵活性说明画师创作思想的自由。
2.体现在用色上。石窟壁画的用色不全是“随类赋彩”,主观用色充满每一幅壁画,让人激动充满遐想。这是画师主动掌控画面的体现,不是被动呈现物象。从用色上可以看出不受贵族文化中文人画审美标准的影响。
3.体现在动感的表现上。如:敦煌305、麦积山127窟《帝释天》壁画中,龙车凤辇、飞天诸神、旌旗、飘带等流线型处理,共筑了气势涌动、风驰电掣的感觉。这种画面气氛触动每个观赏者的心弦。这种动感的表现与西方艺术中用翅膀表现天使的飞动以及巴拉的《裙边小狗》的动是截然不同的。天使的翅膀象征飞动。《裙边小狗》表达了直观的运动过程。而我认为《帝释天》用流线表达的是飞动的感受,这是画师艺术感受的物化。这种对动的表现在同时期奉为经典的文人画中是看不到的。这些共筑了美术史但被美术史忽略的部分才是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
因此,我们对甘肃石窟艺术的研究学习不应成为艺术工作者创作的限制,不应单纯的模仿,而应成为起飞的跳板。这也符合艺术家成长的规律——不断的面对现实,突破限制,追求精神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文化本土资源与当代美术创作——甘肃画院“朝圣敦煌”观摩汇报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画院,2012(03).
[2]沉懋.谈甘肃画院几位画家的创作[J].美术观察,1996(01).
[3]杜大恺.杜大恺水墨作品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甘肃石窟艺术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