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址的艺术化再生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的再思考与再设计,并赋予其冥想空间的寓意与表达,利用解释性历史研究策略来设计改造,探索历史文化遗址在形态、功能上的再生性,探讨历史文化遗址再生性设计意义的表达。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址;明故宫遗址公园;再生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84.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030-01
我们并不因为一个纪念物美丽而去维护它,而是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属于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并不是要寻求愉悦,而是要进行实践并虔诚的尊敬它。美学、艺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而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所代表的一个特殊、个别的阶段的价值不变。明故宫遗址公园—— 一个维持人类行为和命运在连续世代的意识中一直存活并且出现的特殊目的而建造的文化遗产,它的纪念价值和当今价值都得到了肯定和关注。明故宫作为被使用的建筑,必须被维持和修理以便保护它们且具功能性,而这也引出了本文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艺术化再生进行摸索。
一、历史文化认知与遗址要素搜集
南京明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明故宫渐趋冷落,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目前皇城仅保留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上层殿宇已损毁殆尽。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东西向的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公园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以中山东路为界,与午朝门公园隔路相望,北至北安门桥,东西两侧由明故宫路围合;北边至午朝门城墙遗;西至龙蟠;东至中山门,形成以宫殿为中心、有宫城墙、皇城墙、都城墙和外廓墙四重环绕的一条南京东大门城市轴线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现地面尚存午门,东、西华门,内、外五龙桥,护城河以及浮雕云龙鸟兽的石壁和石狮、石缸、石鼓等精美的明代石刻艺术品,原殿、宫基址保存在地下。辟为明故宫遗址公园后,成为南京名胜古迹之一。
二、遗址场地分析与艺术化再生性设计
科学的讲,历史是不会重演的,只有靠遗物等把各种信息传递下来,因而用传统文化元素营造环境阐释历史文物。很明显,保存局部和片段不行,很多东西是整体的,整体性越强认识的程度越深,所以现把文物保护扩大到环境概念上来讲是一大突破。
“石阵”的设计拓展了已有的局限性文物环境。设计灵感源于明代酒杯。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次之。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装饰上多为龟裂纹,单色釉。将这种不均匀的几何形体,单一的连续材质的传统,在石刻遗址群展演设计中进一步运用,这些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塑造的文物环境是历史性和共时性并存的。
这次明故宫遗址公园改造我们特别注意到文化景观的再生性。历史文化遗址的改造不仅仅是对遗址景观的重新认识,也是对遗址景观的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文化更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
1.“迷柱”:原形取自明时期的栓马柱。南京博物院在改造前尚存61根栓马柱,柱上雕有武士、狮、狗、辟邪等形象,均为明代风格。这一时期的栓马柱工艺精湛,做工精美,其形式也是更加丰富。布局多样化,单体、组合;对称、错位;顶界面的曲线变化由群组的栓马柱高低不同构成,其表面纹理也有了不同手法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综述以上几点设计的“迷柱”空间结合镜面水景勾勒出一副传统美学文化的意境。栓马柱的韵律与平静的水面既成对比又通过局部交融有机的结合,传递出文化景观的特色。
2.“步池”的再生性设计也是特色文化景观之作。运用中国传统花窗图案元素。减法设计划分了景观石与水景区域,营造出“诗意的步伐”,密集、疏散。历史文化遗址的再生性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情化特色。用今天的语言实现对祖辈印记的回应,就像现代人对过去伟大思想、原始力量的表现一样。“宁静的亭”、“朴素空间”就侧重使用者的情感体验。
3.“宁静的亭”:南部的一个人造池。“玉带”环抱,亲水平台,让人很容易幻想这里应有座凉亭。而此处故意留白,让造访者不被任何形式的构筑物所禁锢,尽情的深呼吸,感受阳光、自然的亲抚,放空思绪。在这充满着历史符号的环境中静心冥想。
4.“朴素空间”:朴素空间主要用于展示、文化教育。极简的木栅隔展板,玻璃+石材的创新组合,大尺度的半围合空间,使每一位到访的人尘怀顿释,让人在浏览年岁文化时发现朴素的生活之美。
三、结语
尊重建筑遗址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格局,以此为背景和图底,重组融入新的空间中,使其共生、重生、再生。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延续了场所文化的历史特征,提升区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艺术再生设计保留场所历史的痕迹,并作为城市记忆的价值体系,呼唤造访者的集体共鸣和文化体验。这种对历史的敏感、丰富的直觉和人性化的品性塑造了革新的南京地区的历史遗址环境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和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尤卡.约崎雷多(美),邱博舜(译).建筑维护史[M].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先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历史文化遗址的艺术化再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