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故事看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摘 要]神话是叙述人类原始或是演化阶段时的故事,它通常可以反映出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或是精神内涵。在古老的松花江流域,繁衍着朝鲜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人们世世代代生活与此,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留下了很多质朴、珍贵的神话传说。从这些蕴含了丰富底蕴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神话故事;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引言
松花江为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由数十条大小河流汇合而成,此江发源于中、朝交界的长白山天池,流向西北,与嫩江汇合后折向东流,称松花江干流,最后在同江附近汇入黑龙江。全长1,927公里,流域面积约550,000平方公里,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松花江幅员辽阔,具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多彩的气候资源,区域内不仅水资源丰富,同时有布满了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正因如此,松花江两岸孕育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都在松花江流域生息繁衍,过着打渔、采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强大的自然环境,人们似乎束手无策。然而人们对自然仍然有很积极的要求。神话故事便是人们通过幻想,欲求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有力态度。可以说,神话故事是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为了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所创造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松花江流域的神话故事是经过代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由于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口耳相传,所以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傅亚庶老师主持的“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便是关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一个重要项目,他将近三、四十年来,民族学家们通过走访、调查、搜集、记录等方式,整理出了一批本民族的神话故事或传说,再经过细致地编辑分类,并将其生成了一本集册。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多为本民族的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那些神话和历史传说,几乎伴随了他们喜怒哀乐的一生,因此整理这些珍贵的口头文献,是抢救性的,而且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资料来说,又是极具价值性的。基于这些神话故事珍贵的研究价值,我们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欲从中探究这些少数民族中的文化特点。
一、崇拜自然——展现了少数民族朴素的文化理念
自然的不可抗力恐怕是大多数神话故事的一个重要的源起因素。由于在自然面前的无能无力,慢慢地人们开始崇拜自然的力量,用自己的想象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安排着它们合理的存在方式。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天和地的传说:“地是母,天是父,为什么说地是母亲呢?因为世界上不管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大地,都是大地所生。人也是地上长的,死后还要变土……所以管天叫父亲,管地叫母亲。天上有天神,叫“保克”,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保克。”“恩都力保克”或叫“恩都鲁保克”,是最高的神,它主管早涝。每当大旱大涝时,人们就喊:“恩都鲁保力,艾思乐哈!”“恩都鲁保力,特思拉哈!”意思是“求天保佑”。还有很多故事将自然物人化了,如“火神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妇女早晨起床烤火。火星蹦到她身上,她一生气把火乱捣动了一阵。这之后,她把火熄灭,就搬家了。可是搬到别处;她想升火,却怎么也升不起来了。她到邻居家去寻火种,走到半路,看见一个老大婆在那里坐着。这个老太婆的一只眼是好的,另一只眼则淌着鲜血。她问老太婆怎么了?老太婆气冲冲地说:“还不是由于你方才乱捣火,才把我的眼睛戳瞎了一只。”这个妇女一听知道是触怒了火神,当时吓得就跪了下来,哀求老太婆宽恕她的过错。老大婆告诫说:“回去点火去吧,今后再不要那样乱捣火了。”这个妇女回家后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
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将这些自然之物神化或是人化,用较为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自然的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只是单纯地将这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归纳起来,并将其看成是一个世界的统一,即便他们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却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和逻辑体系,同时存在了很多猜测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这样的思维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只能称为朴素唯物主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带有很多朴素的味道,不过这也说明了人们具有自发性的探索精神。或者正是这样的精神和理念,才使得日后这些少数民族可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二、崇拜女神——展现了少数民族强烈的母系氏族观念
松花江流域流淌出的神话故事,多姿多彩,是少数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诸多故事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女神”。这不仅表明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折射出社会中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观念。《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中的“太阳姑娘”便是女神之一,“传说太阳是一位年轻勤劳的姑娘,名字叫希温·乌娜吉。她是天宫玉皇大帝的小女儿,有一个善良纯朴的心灵。她想为宇宙和人间做一番事业,于是央求玉皇大帝说她愿意每天为宇宙人间和万物去送光明和温暖。玉皇大帝准了小女儿的请求。她非常高兴,每天早早就起来,按时给宇宙人类和万物去送光明和温暖。她走过高高的大山,跨过无边的大海,穿过密密的森林,越过生长万物的大地,每天都很辛劳。希温·乌娜吉在穿过密林时,看到那地方冰雪满山,天气寒冷,眼看人们都要踪冻了,想早一点给那地方送去光明和温暖,……”。此外,还有“月亮姑娘”、“三仙女额胡娘娘”、“白衣仙姑”、“白云格格”等等,她们基本上都是美丽善良的女神,人们将其赋予了非凡的神力,让她们为了部族的幸福和万物生灵与恶势力作斗争,展现了她们不惜牺牲自己而保卫人民的勇敢品质。
不过,虽然神话故事大多产生于原始社会,但是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统治时期,但很快,这种制度便过渡到父系氏族的统治。所以,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这些神话中虽然体现出强烈的母系氏族观念,但是其中也不乏表现男神力量和勇敢的故事。如《满族神话故事中》的“恩图色阿”,便是一位男神,“提起这位巡天大神,是天上有名的一位神主,名字叫恩图色阿。这位神力大无穷,心地善良,办事认真。自从接到天旨叫他开河凿湖以后,就赶忙取来天火,打造锹、镐,并责成看天火的打把力看好炉火。”
三、崇拜英雄——展现了少数民族勇敢、独立的民族个性
无论哪个时期,哪个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几乎都离不开塑造英雄形象。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众多,如勇于制服野兽的阿雅莫日根、从野兽那里英雄救美的吴成贵莫日根、神箭手绰伦布库等。他们的身世几乎都很可怜,有的父母被野兽害死,或是自小就是孤儿,因此他们的性格独立、自强。在凶悍的野兽或是魔鬼面前,他们毫不畏惧,为了保护弱小的人们,他们奋勇而站,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中有一段吴达内智斗大蟒的情节:“大蟒对吴达内说:‘我把你活吞了得啦。’说完它就伸出很长很长的一根红须子来缠吴达内,吴达内把宝刀抽出来,刃朝外握着,大蟒往肚内猛一吞,吴达内趁势用宝刀把大辩的肚子给划开了,大蟒挣扎了几下子就死去了……”由于神话故事大多会渗透进民族形象,所以我们不难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个性中具备的这种独立、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
四、崇拜动植物——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东北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山水为舞,与野兽为邻,这就注定了动植物必然是他们神化故事中一类重要的角色。因此那些鸟类、鹿、兔子、甚至老虎,都被化身为具有灵气的仙物,在人们陷入为难之时,挺身而出,解救人们于危难或是以报恩的方式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中有一则故事为“老虎报恩情”:“事过三日,那老虎一瘸一拐地又来了,在离开小做饭的挺远那里坐下来,象是帮他看撮罗的样子。小猎手靠近一看,虎爪的伤全封口了,还给他背来了一头大马鹿呢。从这天起,老虎每日给小猎人背来吃不完的犴肉、鹿肉、狍子肉、水獭、旱獭、灰鼠皮张,成堆堆着,连最大的撮罗都快装不下了。……”
“原始人的知觉根本上是神秘的,这是因为构成原始人的任何知觉的必不可缺的因素的集体表象具有神秘的性质”。1正是这种神秘让人类毫无安全感,并向和他们共处于一个自然界的邻居——动植物求助。一般崇拜的心理有两种,一种是喜爱,一种是畏惧2。对于动植物,显然喜爱的心理因素更多一些,同时这也是审美情趣的一种偏向。像天鹅这样温顺的鸟类,多半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意义。天鹅们经常化身为姑娘或是仙女,为人们送去爱情和幸福。而人参在东北地区是较为名贵的中药材,当地人们自然将其奉为珍宝,所以故事中的人参经常化为人形,赠送人类宝物。总之,从这些动物神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渔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神话背景的设计—展现了写实的创作风格
松花江流域生活的少数民族前靠着江,背靠着水,世世代代过着打渔,捕猎的生活。在神话故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生活场景。《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中的“吴成贵莫日根”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从前,有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叫吴成贵莫日根,一个叫孟春孟生。他俩到哪儿都在一起,好像一个人似的,成天在大兴安蛤里射飞龙、打狍子、撵兔子。有一天,他俩又出去了,正在山上射飞龙,忽然,刮来一阵旋风,这旋风上触天下着地,刮得树木呜呜直响。……”可见,这些少数民族在进行神话故事创作的时候,几乎是将作品建立在自己的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表现了非常强的写实创作风格。当然,这种写实风格不仅表现在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对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中也有详细地描写。《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中“敖力和鸭姑娘”:“传说在很早以前,大兴安岭地带是一片茅草蔓延、河水混浊的原野。投有巍峨的山峦,也见不着茂密的森林。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有个名叫敖力的英俊的孤儿,住在一条泉水边。他从早到晚四处打猎,晒干的肉条接起来能从小小的泉水边一直延续到大河。……”
由于我们现今所记录的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多半是年迈的老人口述的,所以大多的故事比较注重情节和主题的描述,而环境或是细节都容易被忽略掉,但是,我们在很多情节中,仍能看到现实的影子。《女真萨满神话》中“麈神显灵”中有一段情节:“萨满神便奔树根底下走去,到跟前一看,吃了一惊,原来这树根底下有一个山洞,这山洞还不小咧。萨满神明白了,这是鹊雀在为她引路。她哪敢怠慢,便用手将树枝拨开,钻进山洞里。这山洞里冰凉,冷风飕飕刺骨般寒冷,山洞只有一丈多宽。萨满神顺着山洞往里走呀,走呀,在山洞里啥也没发现,再往前一看,前边已经透亮了,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萨满神心里一亮,就赶忙奔亮光跑去。”山洞、树枝、鹊喜、寒冷等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经历过的,所以,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写实风格是其一大显著特点。
参考文献:
[1]傅亚庶.《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M].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资助项目.2006—2010
[2]〔美〕斯蒂芬·杜兰特.满族起源神话故事中的重复现象(胡冬朵译自《CentralAsiatieJournal》,1979年第23期)[J].世界民族.1982(6)
[3]罗绮.满族神话的民族特点[J].满族研究.1993(1)76—85
[4]张雪飞、岳广腾.满族神话中的灵禽崇拜[J].时代文学.2010(3)88-90
[5]富育光.满族灵禽崇拜祭俗与神话探考[J].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03期
[6]禹宏.从传承方式表现内容看满族神话的民族特色—与华夏神话比较[J].民族文学研究.1990(2)
[7]汪丽珍.满族民间文学中的信仰观念[J];满族研究.1990年02期
注释: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97。
(2)张雪飞、岳广腾.满族神话中的灵禽崇拜[J].时代文学.2010(3)88-90
项目基金: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2006年重点项目“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07QNO34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神话故事看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