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戏曲对外出版与其海外文化影响力分析下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20 15:06: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本文从戏曲海外出版的情况入手,调查了建国后至今的戏曲海外出版情况,分析戏曲的海外受众及戏曲当前在海外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海外戏曲出版的瓶颈并提出了提高戏曲文化海外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

关键词:戏曲;受众;海外影响力;可持续发展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积累了广博的题材,它是人民时代精神的写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海外友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风景线。在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如何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扩大海外的影响力是我国戏曲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戏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解难题。

一、建国后至今的戏曲对外出版情况

中国戏曲种类多,数目庞大,掌握准确的戏曲出版信息是了解戏曲海外影响力的第一步。戏曲的对外出版情况与国内戏曲出版息息相关,笔者首先对建国后至今的戏曲出版做了调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文章的数据采用了《全国总书目》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戏曲发展经历三个阶。第一阶段提升时期是1949到1961年,出版种类最多的在59年达到了1500余种,之后由于全国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戏曲出版总数开始滑落。第二个阶段提升时期是在1962至1965四年,之后的十年戏曲出版一直低迷,值得注意的是,68年的戏曲数量下降到了不足十种,此后逐渐升到百余种保持稳定。第三个阶段是在78年至84年保持百余种范围内稳定,85年后至两千年一直保持50余种的水平。

(二)戏曲海外出版的剧目集中在样板戏。1972年出版总数达到了最高的112种。其中75种是京曲样板戏,2种是舞曲样板戏,5种是地方戏移植样板戏,占了82 种。其它30种是所谓“革命小戏”。出版的样板戏 曲目新增加了6种(《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 颂》、舞曲《白毛女》、京曲《红色娘子军》)。老的三个戏着重出版的多样性:出版不同时间的演出本、配有主旋律或总谱的版本,尤其是出版藏文、朝鲜文、蒙古文以及英、俄、日、法、德、西班牙、越南、阿拉伯文的版本。[1]

(三)近年来戏曲在海外影响力扩大。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便利下将自己的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欧洲是世界文化艺术汇聚的殿堂,以中国戏曲在法国阿维尼翁戏曲节的表现为例,2011年北京青年戏曲节与阿维尼翁戏曲节签订了三年的合作计划。在签约的第一年,就上演了黄盈改编唐传奇《黄粱一梦》,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让国外观众体会到了戏曲中以中国文化对生命独特的思考;次年取材《聊斋志异》的《水生》将中国民间流传的故事与傩戏巧妙结合,把生命的矛盾在无声之中演繹出来。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戏曲在法国曲场的上演的频率越来越高,吸引了大批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15年传统京剧曲目《杨门女将》与《锁麟囊》在法国和瑞士顶尖剧院创下收视纪录,票房与口碑双丰收。除此之外近年来黑海国际戏曲节、锡比乌国际戏曲节、罗马尼亚国际戏曲节、契诃夫国际戏曲节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戏曲节日上中国戏曲的日益活跃。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建国后至二十世纪头十年国内的戏曲对外出版情况欠佳,样板戏在戏曲对外出版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走出国门的戏曲很多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剧目,戏曲的创新力有待提升。

二、戏曲的海外受众

(一)海外的华人华侨及其后代是戏曲的最大受众群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居海外的国人许多方面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他们继承了国内的传统节日及生活习惯,对故乡怀着深深地眷恋。戏曲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地方文化的独特表现,各个戏曲不仅承载了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更是海外华人华侨彼此交流的纽带,是他们的共同文化基础。

在海外特殊的生活环境下,传统戏曲的出版有利于加强海外华人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对青年人来说,戏曲这一渠道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祖国历史风俗,塑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土壤,学习共同的中国文化,增强了世界范围内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部分东亚国家也是戏曲观众。这些东亚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汉字文化的影响较大,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所谓的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共同的汉字文化因素。一般认为,它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四项文化要素。[2]

这些中国外的东亚国家在封建王朝时期学习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汉字、服饰、音乐、建筑在其国内延续千年,有着深厚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些国家内部变弱,但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这为国内地方戏曲的出版传播打下了交流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在这些国家内部影响力最大的是日本。这离不开日本教育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其深层原因则日本的文化有关:从国家间的交流来看,自汉代起至唐代,日本就成批派出使团来中国学习,中国历史典故、道德、法律、节日、佛教信仰等很多文化元素传入日本,经过日本学者的吸收改造,已经成为内化成为日本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日本民众的衣食住行都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三、地方戏曲的对外出版文化影响力分析

从戏曲的表演情况看地方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戏曲对海外的影响力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为海外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一带一路”的提出,更是将中国的名片推向世界,越来越多国际友人想要了解中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囿于政治意识的不一致在文化交流发展速度缓慢,加之一些媒体不实报道,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差了许多。为瑞典最主要的报纸《每日新闻》撰写涉华评论最多的著名记者佩尔.阿林,只在1985年和2000年到过中国,总共停留不足三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非洲马拉维人看到中国人就跑,因为他们是通过功夫片来了解中国的,以为只要是中国人,就有一身好功夫......可见,国际上从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对中国的真实情况了解并不多。[3]“一带一路”中共赢理念的提出,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在感兴趣的同时他们也怀有疑虑,因为在他们身边类似“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很多,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措施,打造鲜明的国家形象,推出中国独特的“名片”。中国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缩影,凝结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民间俗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道出了戏曲的强烈感染力。通过戏曲的出版,可以从精神层面实现文化、种族各异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接受,展示出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从思维观念上改变国外民众对中国的“面纱”,在价值观上与中国文化产生的共鸣,最终达成“共赢”理念。

(二)为打造国际上“文化自信”的中国传递力量。在国际交往中,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品的输出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种外交方式,其要义在于发挥本国文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文化的价值观、传统、习俗进行交流,触动他国民众的心理,对本国的输出的价值观产生共鸣,便于本国政策的实施。

西方的文化基于宗教,在宗教观念影响下,他们怀着非此即彼态度去对待其他的种族。尽管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启蒙之光,德国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领导下世俗皇权革命、及启蒙运动再次解放和“人权宣言”的洗礼,乃至“联合国人权宣言”的发表,西方文明视野关照的对象已经超越种族扩大到全人类,他们在处理和中东地区的文化冲突实践中仍然没有为世界带来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和平”。反观中国谋求发展过程,是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的过程。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建国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给人的印象是积贫积弱,我们一度也把传统文化扫地出门全部否定,西方世界的文化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西方世界的社会动荡与中国的繁荣安定发展景象形成了先民鲜明对比,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为世界所关注。

地方戏曲中有着和合理念,这种理念是和平发展的中国未被世界了解的,也是当今多极化发展的世界需要的。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了有力的阐释,消弭外界对中国有霸权文化的误解,传统曲本的编纂者很多是儒生,他们受儒家文化熏陶,其故事也表达了对世界、对人生秩序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和合”。戏曲经常出现“拜天”、“跪地”、“无愧于心”之类的桥段,便是对“和合”的一种体现。“天”乃是笼统的存在,它高于人同时也是和人并列于世界上,“天”的内容有很多:自己命运、逝去的祖先、自然界的各类事物、最高的道德要求等都归于天。“天”和西方宗教的基督一样,受人尊敬,但是人与天的关系是人要敬天、畏天、不违背天道。这就要求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界的生命;同时也要人平衡自己的欲望,控制好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更要求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关系——包括对长辈要孝敬,对朋友要忠信,不畏强权追求正义。自然界、个人的内心、他人、社会的关系都处理好了,才是“和合”。这种“和合”的理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包含了中华文明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对自我“吾日三省吾身”的严格要求;对他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重;对社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这种“和合”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产物,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这个民族人民内心的真情实意。这些理念虽然和国外的表达不同,本质上表达的是尊重他人、爱护家人、对社会尽到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与海外的人文思想可谓是异曲同工。在艺术交流的实践中《中国孤儿》、《花木兰》等戏剧在国外畅销,证明了中国戏曲传达的价值观和国外观众产生了共鸣。

此外,中国戏曲中传达的“孝”、“忠”、“善”等思想也是当今世界和平有序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些思想在海外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完善的道德理论体系,作为一个人文文明悠久的大国,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从这个层面上,中国戏曲是向海外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文化的通过戏曲出版这种不间断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海外会越来越大,戏曲艺术的交流是大国文化的展示,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举措。

四、基于戏曲对外出版文化影响力分析下的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戏曲海外出版既有其本身的优势,也面临着时代背景下的困境。

首先看戏曲对外出版的优势:

1.“一带一路”的有利环境。近年来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全面进步发展的大国形象,“中国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符号,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要搭上中国这趟经济高速发展的共赢列车。国家间经济贸易的交往离不开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激发海外国家学习当代中国文化的需求。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元素,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典故,又展现了中国当下的精神风貌,成为海外学习中华文化的入门教材。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对配合中国和平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戏曲海外出版有着长久的优势。

2.国家将文化自信放在了重要地位。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更多精神营养。文化建设可以为群众提供精神上的指引,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自信,国家的发展会失去力量源泉。戏曲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在文化自信的旋律下,将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在继承的同时推陈出新,成为新时代戏曲创作的目标。

其次,戏曲出版在海外传播发展也有的瓶颈。

1.戏曲海外出版剧中种类较少。中国的主要地方戏剧有京剧、评剧、粤剧、淮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京剧作为国粹,在海外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成功地推开了世界的大门。它的受众不仅仅局限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在各个国家也有着数目庞大的观众群体。这与上世纪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法国、美国、苏联、日本的等国家巡回演出不无联系,梅兰芳所到之处一时间所在剧院座无虚席,梅兰芳以其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所到国家各个阶层的观众,据说日本天皇皇后和公主们在梅演出期间专门定下了一号包厢,每晚都会看他演出,甚至会边看他的演出边流泪,感叹“演出时梅身上的女性气质比我们更柔美”,美国胡佛总统也因为因公没有机会欣赏梅兰芳的表演甚为遗憾。梅兰芳成功的把京剧这一张中国文化名片推向了世界。而其他种类的戏曲在海外的观众大部分是华人华侨,这些华人华侨接受戏剧的种类也是依据自身地域选择的。除了《梁祝》、《天仙配》、《花木兰》这些著名的选段,海外土著居民对其他地方从戏剧的了解知之甚少。总的来说,由于不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许多戏曲都明珠在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2.戏曲的观众范围单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各国的文化产业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不同于观众被动接受戏剧文化,今天的观众对戏曲市场有着决定权。观众的喜好决定着戏曲在市场的生存发展,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很多年轻人选择流行歌舞作为娱乐方式,这大大抢夺了戏曲原有的市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戏曲的观众数量都不容乐观。国内,许多戏曲的爱好者都是老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老人的成长环境与戏剧交集较多,另一方面是老人的生活节奏较慢,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节奏相适应。国内年轻人因为文化环境、生活工作节奏的原因,会选择其他娱乐项目。在国外,戏曲的发展与国家文化政策密切联系,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很多学校开设了中国戏曲文化学习课程,这使得国外戏曲的学习者是青少年。由于这种课程还未普及,中国戏曲在海外青少年间的影响力也不令人乐观。

扩大戏曲海外影响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清中西戏曲艺术审美的长处与不足。不论是中国的戏剧还是西方的戏剧,在对艺术日趋完美的追求下都有不足之处。

就中国的戏剧而言,观众喜欢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的戏曲,民国时期的一个作家卓人月就指出了传统戏曲的特点:“天下欢之日短而悲之日长,生之日短而死之日长,此定局也;且也欢必居悲前,死必在生后。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耶!夫剧以风世,风莫大乎使人超然于悲欢而泊然于生死。生与欢,天之所以鸩人也;悲与死,天之所以玉人也。第如世之所演,当悲而犹不忘欢,处死而犹不忘生,是悲与死亦不足以玉人矣,又何风焉?又何风焉?崔莺莺之事以悲终,霍小玉之事以死终。小说中如此者不可胜记,乃何以王实甫、汤若士之慧业而犹不能脱传奇之窠臼耶?余读其传而慨然动世外之想,读其剧而靡焉兴俗内怀,其为风与否,可知也。”[]这类戏剧混杂了多种情绪,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反的东西都糅合在一个戏剧之中,克服了单一、拖沓的臃肿之感,给观众造成一种悲欢沓见,离合环生的中和性的美感。这是与西方追求那种极致的对立区分效果不同的,西方戏剧结尾欢乐的开始要悲伤,开始团圆的结尾要分离。在这个评论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戏剧的审美缺失:终是缺少直面人生的苦难与死亡,旨在让人愁或让人恨或让人心存于短暂的欢乐团圆之中,没有那种决然而然的勇气。

而中国戏剧这种缺失恰在西方戏剧中得到了补偿。西方戏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后世的戏剧经历了很多变化但仍旧保留了浓厚的希腊色彩,古希腊戏剧以悲剧为主体。古希腊的悲剧的另一特点是悲剧与喜剧的界限十分清楚,悲与喜两种成分以分离、对立的状态分别在悲剧和喜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布瓦洛《诗的艺术》认为的喜剧在本质上与哀叹不能相容,喜剧诗里决不能写悲剧性的痛苦,反之也是成立的。但是,这并不排除在悲剧中穿插少量喜剧的场景,后世的悲剧更是如此,如《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包含了一些喜剧的成分。但在总体上还是将喜与悲对立,不允许混杂,这成为了西方古典戏剧的艺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有感于西方这种悲喜分离的缺失,发明了一种“悲喜混杂剧”,但这种做法遭到了不少指责。后世的狄德罗、莱辛等都赞同瓜里尼的做法,呼唤新的戏剧美的样式,以克服传统的悲喜对立、单一过火的毛病。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创作的做法还是招来了很多批评,比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插入了喜剧的成分,在《终成眷属》等喜剧里插入了悲剧的成分,被认为是他的“败笔”,是对大众口味的迎合,伏尔泰甚至批评莎士比亚把英国戏剧断送了。

综上所述,从悲剧与喜剧的角度审视中国戏剧的特点是可行的,有益的,悲剧与喜剧两种成分不混淆,但也不能过火地强调一种成分。

2.中西结合,创作出符合群众审美需求的作品。举手投足皆是神韵,悲欢沓见,离合环生,追求团圆之乐。曾经的戏剧魅力极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如今地方戏剧整体处于“不景气”的状态。戏票难以卖出,甚至送都送不出去。绝大多数剧团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生存,越是成熟的剧种,情况一般也就越严重。其实不景气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这是影视出现以后世界剧坛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世界上很多传承传统戏剧为职业的表演团体,大多靠政府和财团资助才得以维持,真正地依靠市场的剧目是很少的。戏曲艺术独树一帜,民族特色鲜明,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得肯定。传统的戏曲在突破舞台时空限制同是为了表达故事情节,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歌剧、话剧等舞台剧风格迥异,它们在剧本设计、表达方式、人物特色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戏剧追求意境,剧本的设计风格和西方戏曲比较更为婉约柔美,注重演员的眉目神情传达感情;西方戏剧则注重台词的感染力,力求情境的真实其表达方式更为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接受。在国内,西方的话剧、音乐剧有了很大的市场,传统戏曲的创作可以吸收借鉴西方戏剧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推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群眾审美需求的剧目。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很好的典范,自推出以来,仅在15年至就演出了二十多万场。先后在美国纽约、弗吉尼亚、伦敦等大剧院演出,在国际上取得了热烈回应。

3.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筛选推送传播优势,推广中国戏曲。网络时代来临为各种文化打开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全新的一页,中国的戏曲网站在国内相对而完善,但在海外推广的网络平台上仍有很多不足。中国戏曲海外受众的扩大,离不开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将戏曲精细化包装,有针对地选择与观众国家文化观念相似的作品,挖掘该国文化历史与中国戏曲主题相通的地方进行包装、解说,借助大数据的科技优势,筛选出与当地观众审美品位相符的作品。大数据的筛选与推送宣传与传统的戏剧出版演出的宣传方式相比,一方面建立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详细戏曲喜好数据,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有效推广,另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减少资源的浪费,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也是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助力。

五、结语

中国戏曲有千年的沉淀,自身在当今时代下散发着独特魅力,近年来也通过创新改革逐步打开了国际舞台,中国戏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在探索过程中,当前扩大戏曲海外影响力还面临重重困难。若结合中西文化宝库,创造出“地球村”观众喜爱的戏剧,在新时代数据科技推广下定能取得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敏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98.

推荐访问:戏曲 可持续发展 影响力 对外 海外

本文标题:戏曲对外出版与其海外文化影响力分析下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0/26634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戏曲对外出版与其海外文化影响力分析下的可持续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